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

| 新华

写心得可以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什么样的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之一,读完此书后,我深有感触。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__,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欺负。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主人公那种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2

“生活在别处”,记得很在以前就留意过这句话,只是当时我还不理解生活在别处的真正含义,只是知道它是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后来在读许多作家的作品时,发现其中很多次提到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我便有了读完这本书的冲动。于是,这个暑假即将来临之际,我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可是借回来以后很多次我都读不下去,可能因为我心不静。今天,在这个暴雨将至的夏日黄昏,我在这本书的伟大中,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有时候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生活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的世界。在那里摄取含有的经验,在用文字字加上注释。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一)诗人的诞生

诗人是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来到这世界上的,也许那时他的母亲对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只是出于盲目的仰慕或是出于对一切神秘东西的追求。为此,诗人的母亲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自从她生下雅罗米尔,这母亲的身份就注定了他的宿命。

在读这一节的时候我发现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这个人生命足迹的烙印,也许在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会抵触某些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例如在世人以后的生活里总是充斥着母亲的教诲,甚至这些母亲为诗人所安排的道路成了诗人自由生活的障碍。诗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让我觉得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始终对生活投以好奇和探索的眼神的人才会将自己的生活交付于诗歌。

其实,在很多时候将自己的生活封锁在自己对文字的承诺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自己对生活无可交付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已经被自己背叛了。这种感觉很糟糕,他经常让我们陷入一个不可自拔的泥淖,在文字中折磨自己。很小的时候我也因为文字的出众得到了很多赞赏,可是随着你阿伦的推移,渐渐失去了对生活最初的那份激情,我不得不承认,但当我们对生活敏感度消失殆尽时,那时的绝望使他人无所体会的。那时的'自己是孤独的,孤独到只有自己的脆弱能陪伴安慰。

(二)科萨维尔

一个梦套梦的世界,青年人科萨维尔在自己的一个梦中逃离,又从新回到另一个梦中,不同的人生在不停地交织在一起,也许吧,生活真的在别处。很多时候我们在幻想自己在世界的另一端享受一种非凡的经历,而这经历是我们在现实的条件下所无法完成的。

(三)诗人的自渎

很多时候诗人对母亲对自己的过分束缚感到很反感,诗人正值少年,他开又有了少年的情愫。他对女人有着非一般的敏感的嗅觉,但这并没有使他在社交场合与人交流顺利,相反,他对自己的每一次展示都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以至于每次和女孩子约会时他都要提前在自己房间里反复练习和女孩的对话。

当然,期间诗人一直没有放弃写诗,在诗人的眼里只有诗歌能能给他绝对的自由,诗人需要一个自我释放的空间,他在外部世界收到伤害时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救赎自己,也许在现在看来那是不过是文人特有的矫情,可处在那个时代的革命者,那个动乱到大家都不在关注内心,的时代,诗人的情怀或许能给与世人不小的启发呢。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必须达到自我的升华。否则,他就永远走不出自我的空间,那样的话他便不能在这世界生存。

(四)诗人的奔跑

此刻诗人奔跑也许只是纯粹地为了能解救自己,是的,诗人需要解救自己,他被母亲封印在所谓伟大的母爱的桎梏中,他甚至不能呼吸,母亲对诗人的占有欲让诗人的生活百般受阻,他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甚至没有权力将自己的女朋友带回自己的家里约会,而这一切都拜他的母亲所赐。是人为此苦恼,他在奔跑......逃离母亲生活中,他的生活。

(五)诗人嫉妒了

诗人为自己输给了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他自己也最终为占有欲所害,他唯一拥有过的女朋友在他的占有欲下,人生暗淡......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3

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熄的轰动,一股强烈的愿望。童年犹如一条淙淙流动的小河,把那陶醉于生活魅力的动人的欢笑,送上了生活的祭坛。

暑假里,我读了《童年河》这本书,它是作家赵丽宏写的.第一本儿童小说,书里讲述了一个乡下孩子雪弟,他跟父亲来到上海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人公雪弟从小在乡下农村长大,过惯了与亲婆(祖母)在一起的生活,突然有一天父亲将他接到了上海,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他要面对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认识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面对许许多多新的事物。雪弟对上海这个大城市充满了好奇与不安,他睁大眼睛努力观察,用心努力感受,思考着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充满好奇的城市。他小小的心灵有时被温柔,有时被感动,有时被震撼,有时被启发。

书里雪弟在离家不到两百米的地方迷路,让我感受到了农村与城市的许多不同。乡下农村,一条路看得到头,走得再远,回来还是那条路,路边的树丛,芦苇和庄稼地,都像路标指引着方向。城市里,一条马路,拐个弯还是一条马路,到处都是长得差不多的高楼大厦,路边看不到任何记得的房子和商店。

乡下农村它美得自然,让人有种被融化的陶醉,土地黑幽幽的散发着它的芬芳,人们播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快乐和安详。城市是繁华,喧嚣,热闹的。有人说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是冰冷的,在城市里体会到的都是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漠,其实不全对,就好像雪弟后来明白了,这个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码头上心怀鬼胎的骗子,也有马路上帮他寻找回家路的善良老人。城市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如果说农村是个风情万种的,婀娜多姿的小女人,那城市就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大男人。你是更钟情于城市的繁华,还是迷恋乡下农村的宁静呢?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4

他是一位伟人,我们家喻户晓,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就是高尔基。这个假期,我读了他的书《我的大学》。书中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人们相互抱怨,对骂,三天两头的打架,甚至于去杀人。作者为了上大学,来到了喀山,最终因种种因素,高尔基没有上成大学,而是在那里上“社会大学”。在这期间,他曾当过搬运工、面包师助手、小店店员……在刚来到喀山时,他遇到了小偷和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嘲笑高尔基看书的“愚蠢行为”,有的人赞赏高尔基渴望获得知识的精神,这些赞同高尔基获得知识的人是理智的,因为他们坚信只有智慧才能崛起,不受这种压迫。高尔基经人介绍,认识了藏有很多书的小店老板潘科夫。以后,他白天销售货物,到了晚上刻苦读书,并最终走向了革命的路。让感受最深的是,高尔基生活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经历了诸多磨难,从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后来,他在潘科夫的店铺里一边做工,一边埋头苦读,不顾一群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读书。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环境中,吃得饱,穿得暖,也有很多书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比高尔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读书,上不了大学,那就很说不过去。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用功学习,超越高尔基。只有知识才能使人进步,只有读书才容易获取知识。没有了知识,人们就会像一堆废物一样。没有了知识,人们也不会发展科技,建设一个现代的文明的世界。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5

今天,我看了杨红樱写得最新的书——《笑猫日记之寻找黑骑士》。这本书是我从图书馆采购回来的,一直没看,今天有闲来看一看。

说实在的,我对杨红樱的《笑猫日记》还真着迷,就是同学推荐的。翻开书,里面有一幅幅漂亮的图画,还有角色档案,我最喜欢笑猫、虎皮猫、超萌的三宝、还有贵妇犬菲娜······都是故事中的老人物了。这本书中主要讲的是翠湖公园又开了一次交友会,虎皮猫和笑猫的孩子——二丫、胖头、三宝都去交友会上交了不同的朋友。可是,他们这些朋友不是没有孝心,就是自私狂妄,都是不良的朋友。跟这些狐朋狗友相处,倒会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弄的狼狈不堪。它们最小的孩子——三宝突然想起了那次望龙山的大地震,那条搜救犬——黑骑士,是一条很英勇,很善良的大黑狗。它觉得黑骑士才是自己的朋友,便下了决3心要寻找它。于是,它和自己的爸爸——笑猫、球球老老鼠,一起展开了这一次的寻找黑骑士行动。一路上,它们碰到了许多跟黑骑士差不多的拉布拉多寻回犬,却各有天地,都不一样,都不是黑骑士。反而有的慵懒可恶,有的狂妄虚荣,还有的自卑爱撒谎,都不是它们要找的,一路上却经历了许多事情,这就是故事。到了最后,它们找到了金毛,金毛是一条导盲犬,它说:“黑骑士现在也有可能是一条导盲犬。”所以它要带笑猫它们去看看导盲犬一天是如何生活的。结果,它们真的找到了一位调琴师的黑色导盲犬,还瘸了一条腿,这只瘸了一条腿的.大黑狗就是它们要找的黑骑士。在那个月圆之夜——中秋节,三宝和黑骑士终于见面相拥了。

这一路上,球球老老鼠可帮了不少忙!三宝不知道他是一只老鼠。要知道,猫和老鼠可是天敌!所以,球球老老鼠一直搽着刺鼻的风油精。它是一条活了上百年的老老鼠,有许多的子子孙孙,是它们帮了球球老老鼠的忙。

在这个故事里,我读懂了友谊是很珍贵的,每一个人在人生中的益友都是很重要的。他们能在你伤心时安慰你,能在你快乐是祝贺你,与你共同分享,共同担当。所以,朋友是很重要的!我佩服三宝的勇气,它对朋友的这种执着,都令我很感动。作为我想要好好珍惜同学,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不要动不动就吵架。中国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6

《拖延心理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一同创作的一本有关当代社会拖延心理的书。书中总共由五个方面介绍拖延:拖延VS行为,拖延VS心理,拖延VS大脑,拖延VS征服之战,拖延VS建议。

身为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个体团体治疗课程,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共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伯克利,斯坦福大学的讲坛。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备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读完这本书,正如书中所述,拖延的四大原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托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作者告诉我们:拖延是一种行为模式,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的。而做出改变和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一、我们都因拖延而焦虑,却又在焦虑中拖延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可我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想,再待一会儿,就一下下……""我每天都很焦虑,惦记着要做的事,然后却不停地看网页直到半夜,怎么办?"

二、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能做好,却害怕失败,所以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反而阴错阳差做得比较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和高效率;在最后期限过去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让人很享受。""拖延源于厌恶和憎恨。如果我们讨厌某个人、某件事,可能对于这个人和这件事消极怠工,作为另类反抗的一种形式……"

三、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请摒弃你对拖延的恐惧、羞耻、担忧以及自我憎恶,只有在宽容乐观的态度和心平气和的情绪下,你才能看清自己为什么会拖延,才有可能让拖延之手从你的生活中松开!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7

这一次读书活动中,我有了更多的体会。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随手便可接触更加全面的资讯。但生活仍是不可缺少纸面的阅读的,即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也不能遗忘这一种阅读方式。对于书本来说,它能够传达的是更加直观的,也是更加具有感染力的一种力量。所以即使我们的学业繁忙,即使我们有更多追寻的方向,我们也不能忘了在这大千世界之下,有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在默默等待,那就是阅读。

每日空出一些时间,把目光放向书本,把宁静投注于阅读时光,我们会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力量。平时烦扰的生活一瞬间清空,留下来的是一种安静惬意的读书时光。有人总是问,读书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正的投入过读书之中,你就能够体会,读书给你带来的,不止是思想上的觉醒,更是对你未来的一种启发。

进入大学之后,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学历之后,自己所见所想就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后来我在阅读之中找到了答案。随着一个人阅历的.增高,我们各自的思想也会慢慢的发生改变的。就像我们阅读一样,多读一本书和少读一本书的人或许现在看不出任何区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呈现的会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阅读不会让我们瞬间改变,它是一种潜藏的力量,它需要积累,也需要沉淀。所以我们现在所做出的努力,只是为了成就不久的将来。而这一次读书的经历也告诉了我,想要拥有一个思想更透彻的自己,就要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找到新的方向和目标,找到那些更加正确的真谛,在用实际去证明和探索。我相信之后的结果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我也愿意为此而努力,去找寻更多有趣的事物,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丰满。

简单的一次读书,让我体会了太多,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存于世,并非只是为了完成生命的使命,更多的是要去创造生命。一成不变未必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多跳脱于沉默,多去思考和探索,或许是一件让我们能够有所成长的事情,所以在往后的时光里,继续专心于阅读,每日空出一些阅读时光,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的丰盈美满。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8

虽未深究,然终有所得,随写一文,以记此。

《大学》开篇名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直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美好的品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对"明德"的一个阐述,要完善自身的美好品德就要不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了事物什么事"本",什么是"末"。而完善自己的品德就是学习之"本"。然后提出按步骤实施达到目的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逐层、逐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要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从古时起,人们就很注重品格修养的问题了,一个被世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在于他的贡献有多大,而在于他的高尚的品格、德行。

古时的人为什么那样重视个人修养呢?为什么如今的人都很难做到呢?古时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够发达,社会诱惑相对较小。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就少。只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可以去做学问,去修养身心了。现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生活的好,不拉人后,就得不停地学习,工作、挣钱,所以生存压力就大,整天忙都忙不过来,谁还会顾得上修养身心?再加上外界诱惑太多,生存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面对种种诱惑,有了还想要更好的,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虚荣心作祟。不断的攀比,只能是自己累上加累,徒劳身心。说句题外话,这跟如今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为了提高"挤兑屁(GDP)"也不是没有关系的。一个小孩从三四岁就开始为了自己以后的生存开始学习,有的从一两岁、甚至从未出生就开始学。学的啥?学的无非都是生存的技能。生存都成问题了,谁还去做那些没有的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生存"也就是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是"本","生存"是"末"。现代人却把本末倒置,弃本逐末。无怪乎精神压力大,整天烦恼,痛苦不堪了。文中用孔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阐述了抓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听诉是为了无诉",不久之后很多达官显贵就本末倒置了,他们不是为了减少案件,护佑人民的权益而办案,却是把此作为捞取利益、实惠的机会。因此才有了"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只说,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似乎更是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被掩饰天衣无缝。

这里的译文注释里有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看看当今的社会,多少医院"医生"为了金钱利益,给病人开贵药,开没用的药,让病人浪费钱财,还身体,心理上倍受折磨。不用说那些满天飞的假药,虚假广告引得无数病人"竞折腰"。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远了。如果把本和末弄反了,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我想这就是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人的幸福感日益减退的根本原因吧,也是政府对人民的态度和人民对政府态度重大反差的原因吧。

总之,做学问学习知识,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抓住问题的根本,在掌握好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德行。只有每一位公民的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社会面貌才能有所改变。国家才能真正的永远强大。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9

放下《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一书,缕缕阳光射入我心灵:一个个名人自信自强的事例,让我自信指数暴涨;一句句激励的话,让我懂得尊重和赏识;一个个成功的团队,让我们树立合作意识;一张张鲜活的图片,触动我的感恩之心……

我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一次考试失利也会让我大半天抬不起头来。和那些成绩优异的伙伴一起玩耍,总会有一种自卑感环绕在我的心头。书中北大保安励志哥甘相伟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真如马云说的那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励志哥在北大当保安,因为有梦想竟然考上了北大,还出版了书,并成了文化创意的创客,真了不起!在为励志哥点赞的同时我也暗暗下决心:以励志哥为榜样,鼓起勇气面对身边阻碍我前进的困难,我也要有梦想,不一定非得成为马云这样的奇迹,但我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创建不一样的成绩,我并不比谁差,我能行!我能行!此时,我耳畔回荡着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百折不挠的兔子朱迪那句话“勇敢去尝试吧,就像从未失败过一样。”这本书,让自信,在我心中开始发芽,这本书,浇灌着自信的芽,这本书,让我心中的自信越来越挺拔。

每年三月,老师总把雷锋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我总认为这雷锋只活在老师的故事里;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电视里播了一次又一次,我虽被感动过,但总觉着电视里的事与我很遥远;每次写作文,总会写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携手共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会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心底总觉着这样的大话只能出现在作文里。可是一年开学,学校开展为贫困山区捐款的活动,为了能让山区的孩子上得了学,吃得了一餐饱饭,同学们纷纷积极地捐款,红色绿色的票子一时间可以装满整整一个大塑料袋。平常很节俭的吴昊洁同学甚至捐了200元。立刻我想起了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现在我读了《我们是好伙伴》一书,书中毕明哲帮助残疾同学的.故事、陇海大院中邻里守望相助的故事、板凳妈妈帮助孤儿的故事,我觉得这样的故事很真,很感人,就像发生在我身边。这些故事似一缕爱心的阳光射入我心灵,驱赶了我的冷漠,让我意识到,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出援手,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问候关爱身边的留守儿童,用理解和尊重去关爱身边的残疾人,奉献一份善意和爱心,让每个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和社会的温暖。

捧着书,细回味,一个个故事,一缕缕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照亮我们的校园,让我们争做阳光少年,拥有自信、勇敢、合作、感恩、互帮互助的品质,做个合格的中国人!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0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这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它记录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言简意赅却含义深刻,字字珠玑,耐人回味,字里行间渗透着圣人的思想、言行和处世为人之道。

我读《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每个人学习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有人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借以糊口;有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层次。孔子从十五岁起,便确立了学习的主旨是为了修身做人,也为了做事,做学问。“学而时习之”,就是对学习采取无时而不学、无处而不学、无事而不学“的积极态度。这样随时、随处、随事都在学习当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诲,日有进功,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交流为学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砺学行,互相增长见识,“不亦乐乎”。

别人如果对我不理解、或者对一些事物、知识、理论,一时还不知、不会,甚至缠夹不清,我们则善于等待人家的自觉理解和逐渐领悟,不把琐事放在心上而自寻烦恼,更不会暗自埋怨、窝火。如果能做到这点,就达到一种做人的高度,一种人生境界,就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风范!

这三句话,讲述了人生上进征途中的三个历程。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立志学习,逐渐培养自觉的学习热忱,自觉进德修业,与时俱进;中年时期,经历学习上的艰难、生活上的困顿和工作上的挫失之后,才知道朋友之间人情相亲和道义相交至为珍贵;到老年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历后拥有平静的心绪和意境。

孔子认为学习的宗旨,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我们做人要走正道,才能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做事要勤勤恳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不谋私利;做学问要打好基础,要耐得住寂寞,不计较功名得失和虚名。随时、随地、随事自觉学习,创造出一个积极进取、充满欢乐和幸福的人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中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能够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茫的,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地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1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还使我懂得了如何从容镇静地去应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

这本书叙述了主人公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嘎山,但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贫民窖里,为了生存,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中干活,这使他体会到受剥削压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论,他还劝说发动工人们与剥削阶级做斗争。即使革命斗争的挫折令他有时悲观失望,可是他经受了锻炼,革命思想逐渐构成。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高尔基本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经受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催而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小草般茁壮生长并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多么渴望他那样,在雨的洗礼中纯洁清新!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应对,甚至半途而废。从此刻起,我必须要学习高尔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就将自我你塑造成一位对社会大有贡献的人才。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使我想到了家中一本本书,而我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读”?难道仅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我的大学》之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而退”的道理。

“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让我们吸取知识的精华,沐浴智慧的洗礼。这部文学使我受益匪浅,铭刻在我的心中。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2

摘要: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二、专注,心无杂念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这两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如宁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最多只能化作涟漪开成美丽的花,然后消失。这样静得下来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就如读书人,如果有杂念、浮躁,那么还能把书读好吗?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真正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就是真正的专注了。即使是在读书,也要端正读书的动机,现代社会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在做事时总以功利为先,若是在读书过程中急于想获得什么。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无所求的阅读完一本书却能让你身心得到陶冶,知识得到提升。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3

假期,我抽空拜读了高尔基的《我的大学》。

《童年》、《我的大学》和《在人间》是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上一代人的成长。作者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__国,__专制下的黑暗与罪恶是他成长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也铸造了他独特的成长方式。

他是一位伟人,我们家喻户晓,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就是高尔基。这个假期,我读了他的书《我的大学》。

书中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__统治的黑暗时期,人们相互抱怨,对骂,三天两头的打架,甚至于去杀人。作者为了上大学,来到了__,最终因种种因素,高尔基没有上成大学,而是在那里上“社会大学”。在这期间,他曾当过搬运工、面包师助手、小店店员……在刚来到__时,他遇到了小偷和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嘲笑高尔基看书的“愚蠢行为”,有的人赞赏高尔基渴望获得知识的精神,这些赞同高尔基获得知识的人是理智的,因为他们坚信只有智慧才能崛起,不受这种压迫。高尔基经人介绍,认识了藏有很多书的小店老板潘科夫。以后,他白天销售货物,到了晚上刻苦读书,并最终走向了革命的路。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高尔基生活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经历了诸多磨难,从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后来,他在潘科夫的店铺里一边做工,一边埋头苦读,不顾一群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读书。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环境中,吃得饱,穿得暖,也有很多书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比高尔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读书,上不了大学,那就很说不过去。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用功学习,超越高尔基。

只有知识才能使人进步,只有读书才容易获取知识。没有了知识,人们就会像一堆废物一样。没有了知识,人们也不会发展科技,建设一个现代的文明的世界。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4

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的象征。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它经过了千锤万击,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成形的。所以,它是那么坚不可摧!我们的人生是困难打磨出来的,只有经历挫折,才会炼就百折不挠的韧劲。钢铁的坚硬正是因为它承受了不计其数的敲打,才会有一具“刀枪不入”的身心!

掩卷而思,标题赫然入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人类而斗争!他的身上有着不计其数的伤痕:眼睛、脊椎、腿……但他绝不轻言放弃,一次次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他的一番话令我感慨万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不也应该珍惜时间,多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吗?就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做到问心无愧!我并不善于抓紧时间,也做不到迎难而上,就像做题也一样。

有一次,我碰到了一只“拦路虎”,我看着题目,却始终找不到思绪,百思不得其解。正准备轻言放弃的时候,我发现保尔在桌上似乎对我微笑,他高举着剑,在战场上英勇奋战。面对呼啸而来的子弹,他依然临危不惧,生与死,都是变幻莫测的,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眼前的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热血沸腾”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一遍又一遍孜孜不倦地演算着。我的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不要放弃!我灵光一现,在图上添了一条辅助线,一道难题迎刃而解。我面对来之不易的答案,激动万分。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包含了我坚持不懈的努力。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要为了时光流逝而哭泣,因为只有你付出了努力,才不会觉得失落。不要为了一事无成而悔恨,因为只有经历了挫折,才不会空虚。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这么说过。其实不仅仅是为了革命事业,在生活中,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坚强!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那就多多直面困难和挫折吧,这样你就能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成为一个像保尔一样百折不挠的“英雄”。

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5

每次看《红楼梦》,总也看不到结尾,原因无他,只是觉得林黛玉的生世可怜本就可怜,可为什么结局也那么的凄惨,为何要让她知道宝玉成亲,最后气结而亡。这个结局知道就够了,没必要去一遍遍的温习那种心痛。

我知道很多人写了红楼梦的续篇,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读至尾章,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对于黛玉的遭遇,我依然惋惜哀叹不已,但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我一直是不喜欢薛宝钗的,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家也是大家族之一,薛宝钗从小就家境富足,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中,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身不由己的。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_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顶点。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曾得到过那虚无缥缈的爱情,且她没有看到家族没落的悲惨下场,而是一死解脱了时间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本应是一个敢爱敢恨,个性洒脱,恣意生活的宝钗,却成了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对于她的一生,曹雪芹先生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20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