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秘 > 实用范本 > 心得范本 >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00字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00字

| 阿祖

写心得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情况,有助于他人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00字吗?这里为大家分享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00字,快来学习吧!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00字篇1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被毛主席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追求民主自由,提倡兴教育以救国,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他学贯中西文化,主张教育改造社会、奠定生活,并努力实践之,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高平叔先生六十年如一日,信守诺言,直至耄耋之年,终于实现职志,编订好蔡元培“全集”、“选集”、注释本“文集”等近30种文集。《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正是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订的文集。

一、追踪蔡元培教育改革步伐

蔡元培所处的的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奇变”。国弱民愚,清政府媚外妥协,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主张教育救国论,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他6岁入家塾发蒙,24岁中进士,其后顺利地迈上了“学而优则仕”的仕途。直至1898年,蔡元培辞官返乡,开始委身于新教育,提倡“自由读书”。他的教育救国论思想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为改变北大官僚习气,整顿学风,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变学生观念;不管资历、学历,不论党派,聘用积学而热心的教员;提倡和助成各种社团,鼓励和支持创办各种刊物;倡导和推行平民教育;充实文理法科;沟通文理;采用选科制;创办研究所;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主张教育独立议;开放女禁等,胡适称蔡元培主持北大的时期为“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在这一阶段,蔡元培教育思想,尤其是高等教育思想,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

二、认识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

蔡元培对语文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这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整个教育思想相关联。一方面,蔡元培脱胎于旧教育,他本身就是传统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也让他对旧教育之种种弊端有着别人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蔡元培曾委身于新教育,以实践来充实其语文教育思想。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体现着其新教育思想理念与特点。特别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实用主义渗透在语文教育中,就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文为使人人都能掌握表情达意的工具。美育思想渗透到语文教育,即倡导以语文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

他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定位独树一帜,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他希望通过掌握语文应用的普及,从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促进国家进步。“语言者,思想之媒介,犹之钱币为货物之媒介”。他说思想可以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得到传播。人们在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先进的思想也自然在全民之间得到广泛传播。很显然,蔡元培认为,不但语文是使人人都掌握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语言文字的掌握能提高国民思想素质。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还认识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想如传热,无语言以护之,则热度不高;思想如流水,无语言以障之,则水平如故”。蔡元培认识到语言与思想密不可分,体悟到言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

而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蔡元培非常重视自然环境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他认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对语文教育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就像他说的:“我们大家晓得,攻文学的人,不独要在书本子里探讨,还当受大自然的陶熔。是以求学的环境,非常重要。请看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们都设在城外风景佳绝之地因此,这两个学校里产生的文学巨子,亦较别校为多。诸位求学于如此山明水秀之处所,自必兴趣丛生,收事半功倍之效。”

蔡元培从时代之需、民族之急出发,提倡教育救国论,希望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培养革新人才。而其语文教育思想也秉持教育救国论理念,站在时代之需与民族之急角度出发,融汇我国优秀语文教育传统和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试图解决旧教育之种种弊端,建立符合个人、民族和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新语文教育。

纵观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从时代之需出发的时代性、依据科学民主教育理念的科学性、提倡开放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等特点。

三、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获启示

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从中读到了以下几点:

1、兼容并包,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推及到语文课程,兼容并包即要求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即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并重;论述类、使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同在;开发各种资源,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外国先进文化相融合;增强课程的选择、拓展学习的空间;白话为主,兼顾文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等各个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蔡元培已经意识到自然风光、校园景点、文物古迹等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资源,可增强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审美创造,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养成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2、针对语文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蔡元培主张教学要有科学性,使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崇尚自然,发展个性,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更应该倡导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启迪者,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教授学法。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合作中求得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创设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平等的,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教学相长。

3、提高教师素养,转变师生观。

蔡元培对“师范”这个职业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教师是人类最重要的职业。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做到“师”,即学高为师,又应做到“范”,即身正为范。我们可在蔡元培教师观的基础上延伸出:教师应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丰富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水平;教师应认真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应发挥主动性,发挥自身特点和条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关注学生主体多样性和独特性;应尊重学生的见解,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应参与教学研究,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实现三维目标;应沟通课内外,利用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

4、编写现代、科学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特别是语文教学书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对个人、对社会都又非同寻常的价值。蔡元培虽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教材论体系,但他认为教材编写最重要的就是选文。我们选文时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选文要典范,要文质兼美,应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适应学生心理。教材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注重体验和感悟。教材应有开放性和弹性,不能死死地封闭住教师与老师教学的空间。教材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给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00字篇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被毛主席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追求民主自由,提倡兴教育以救国,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他学贯中西文化,主张教育改造社会、奠定生活,并努力实践之,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高平叔先生六十年如一日,信守诺言,直至耄耋之年,终于实现职志,编订好蔡元培“全集”、“选集”、注释本“文集”等近30种文集。《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正是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订的文集。

一、追踪蔡元培教育改革步伐

蔡元培所处的的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奇变”。国弱民愚,清政府媚外妥协,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主张教育救国论,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他6岁入家塾发蒙,24岁中进士,其后顺利地迈上了“学而优则仕”的仕途。直至1898年,蔡元培辞官返乡,开始委身于新教育,提倡“自由读书”。他的教育救国论思想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1920__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为改变北大官僚习气,整顿学风,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变学生观念;不管资历、学历,不论党派,聘用积学而热心的教员;提倡和助成各种社团,鼓励和支持创办各种刊物;倡导和推行平民教育;充实文理法科;沟通文理;采用选科制;创办研究所;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主张教育独立议;开放女禁等,胡适称蔡元培主持北大的时期为“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在这一阶段,蔡元培教育思想,尤其是高等教育思想,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

二、认识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

蔡元培对语文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这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整个教育思想相关联。一方面,蔡元培脱胎于旧教育,他本身就是传统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也让他对旧教育之种种弊端有着别人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蔡元培曾委身于新教育,以实践来充实其语文教育思想。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体现着其新教育思想理念与特点。特别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实用主义渗透在语文教育中,就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文为使人人都能掌握表情达意的工具。美育思想渗透到语文教育,即倡导以语文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

他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定位独树一帜,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他希望通过掌握语文应用的普及,从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促进国家进步。“语言者,思想之媒介,犹之钱币为货物之媒介”。他说思想可以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得到传播。人们在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先进的思想也自然在全民之间得到广泛传播。很显然,蔡元培认为,不但语文是使人人都掌握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语言文字的掌握能提高国民思想素质。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还认识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想如传热,无语言以护之,则热度不高;思想如流水,无语言以障之,则水平如故”。蔡元培认识到语言与思想密不可分,体悟到言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

而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蔡元培非常重视自然环境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他认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对语文教育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就像他说的:“我们大家晓得,攻文学的人,不独要在书本子里探讨,还当受大自然的陶熔。是以求学的环境,非常重要。请看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们都设在城外风景佳绝之地因此,这两个学校里产生的文学巨子,亦较别校为多。诸位求学于如此山明水秀之处所,自必兴趣丛生,收事半功倍之效。”

蔡元培从时代之需、民族之急出发,提倡教育救国论,希望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培养革新人才。而其语文教育思想也秉持教育救国论理念,站在时代之需与民族之急角度出发,融汇我国优秀语文教育传统和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试图解决旧教育之种种弊端,建立符合个人、民族和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新语文教育。

纵观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从时代之需出发的时代性、依据科学民主教育理念的科学性、提倡开放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等特点。

三、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获启示

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从中读到了以下几点:

1、兼容并包,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推及到语文课程,兼容并包即要求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即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并重;论述类、使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同在;开发各种资源,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外国先进文化相融合;增强课程的选择、拓展学习的空间;白话为主,兼顾文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等各个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蔡元培已经意识到自然风光、校园景点、文物古迹等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资源,可增强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审美创造,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养成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2、针对语文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蔡元培主张教学要有科学性,使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崇尚自然,发展个性,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更应该倡导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启迪者,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教授学法。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合作中求得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创设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平等的,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教学相长。

3、提高教师素养,转变师生观。

蔡元培对“师范”这个职业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教师是人类最重要的职业。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做到“师”,即学高为师,又应做到“范”,即身正为范。我们可在蔡元培教师观的基础上延伸出:教师应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丰富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水平;教师应认真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应发挥主动性,发挥自身特点和条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关注学生主体多样性和独特性;应尊重学生的见解,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应参与教学研究,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实现三维目标;应沟通课内外,利用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

4、编写现代、科学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特别是语文教学书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对个人、对社会都又非同寻常的价值。蔡元培虽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教材论体系,但他认为教材编写最重要的就是选文。我们选文时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选文要典范,要文质兼美,应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适应学生心理。教材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注重体验和感悟。教材应有开放性和弹性,不能死死地封闭住教师与老师教学的空间。教材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给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00字篇3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因为学习原本是学生的一项创新性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这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使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自由参与、创新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老师恩赐、馈赠的,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得到。但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

在我听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任课教师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品读第一段,感受葫芦长得好,种葫芦人非常喜欢小葫芦。接着教师出示课文中两幅插图,“种葫芦的人就一心等着收获葫芦了。可结果怎么样呢?观察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马上发现:“叶子开始是绿的,后来变黄了;挂在枝上的葫芦落在地上了;种葫芦人开始很高兴,后来愁眉苦脸……”教师接着引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快去找一找吧!”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教师中心”变为以学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这样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理由,并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做事不能只想结果而不顾过程,要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指导,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中的寓意,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学习方式改革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方式的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你最欣赏哪位植物妈妈送种子的方法?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当学生理解到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时,对“太阳一晒,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教师及时播放课前查找到的录像资料,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画面,当看到豆荚裂开,一颗颗豌豆从豆荚中弹射到地上时,不禁发出一声声惊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迫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豆荚裂开的速度真快,如果眨一下眼,就有可能没有看到,所以文中说‘啪的一声’。”“我知道为什么用‘炸开’了,豆荚裂开是有力量的,把豌豆宝宝们弹落到地上。”课件使学生对豌豆传播种子的神奇之处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体会,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感受产生了共鸣,使课文的难点得以突破。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变抽象为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三、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在感悟中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努力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科的个性,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本,加强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通过诵读、联想、评价,感受深刻的文本内涵。课文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情感熏陶的样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利用这一蓝本、范本和样本,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主题的鲜明,内容的丰富,语言的优美,构思的巧妙,表达的精彩,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净化,个性的张扬。

《假如》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

教师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通过课件向大家展示了世界上除了寒风中的小树,饥饿的小鸟,残疾的朋友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如果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为谁画写什么?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们的愿望写出来。”教师为学生架设了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写话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这样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有了适当的情感基础,我口说我想,我手写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们当堂写道:“我要给奶奶画一双听得见声音的耳朵;我要给盲人画一双好眼睛,使他们不再生活在黑暗中;我要给山区的孩子画一所漂亮的校园……”小学生的语言虽然稚气十足,但他们的心灵是纯真的,听课的家长和教师此时都被孩子那一颗颗闪亮的心所感动了。虽然他们此时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学生的“读、看、思、议”感悟到什么是爱。这种“爱”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真真切切感悟到的。只有感悟了才能爱之切、恨之深;只有感悟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必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在课程改革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参与,探索、创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探究意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推进学习方式改革;通过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在感悟中陶冶情操。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引导下,经历新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19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