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

| 新华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1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还是16年,没有看明白。在那时的读后感里就有了对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的差评。再读一次时,才发现自己真是年少轻狂,有眼不识泰山。

又一次捧起这本书,读起来觉得是不一样的。自己尝试着画人物关系图,不再纠结于书中重复命名带来的苦恼。故事甚是好看,脉络其实挺清晰的,前后都有铺垫。人物是活生生的,现实中掺杂着神奇的预言,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

虽然书中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但男人们事实上只有两类:

“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而女人们重名的较少,写得就各有特点了。有勤劳能干的老祖母乌尔苏拉,活到了第六代孙辈的时代,像《红楼梦》中的贾母,她们两人的死都宣告着家族的没落;

有第二代人的共同“情人”庇拉尔特尔内拉,后代子孙没有名分的祖母,也活了一百多岁,会卜点卦,见证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

还有因妒生恨、终生未嫁的阿玛兰妲,喜欢吸手指和吃土的丽贝卡,第四代中最美的人——迷倒众生却不知情为何物,最后升天而去的蕾梅黛丝,还有软弱的桑塔索菲亚,以及维护旧秩序的费尔南达等人……

不得不说,马尔克斯真行。写全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描尽了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故事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

第一就是世事的变更与人的延续性既对立,又统一。百年间马孔多的居民们从闭塞走向了开放,新发明、新事物、异乡人的涌入改变了马孔多,小镇升级为市,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世事无常。但人呢?一代代的延续,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了,但祖祖辈辈们的性格却依然在延续。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一代代死亡,一代代新生,应了句老话“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祖祖辈辈的相似,让老祖母怀疑“世界在原地打转”。就算是前两代人的缺点,书中的一些疾病传了下来。(偶然得知马尔克斯家族有阿尔茨海默病遗传史才知道马尔克斯写的这些病的来源)

偶然也会想想我们,能不能跳出自己的所处的时间和地域,去以家族的面貌,以百年的岁月去看待时间,那些快乐,那些苦难是否都会显得微不足道呢?会不会茅塞顿开、不再孤独呢?

第二就是产生了自由的向往。书里很少看到规矩,没有三纲五常的束缚,人都是自由的,在大家庭里有自己的隐私,可以做自己的事情,阿玛兰妲可以终身不嫁,丽贝卡长大后可以重拾吃土的陋习,蕾梅黛丝可以光着身子在家里走来走去,第六代野奥雷里亚诺也逐渐逃脱了费尔南达的严密控制……自由地生活着,情爱也是自由的。甚至,孤独也是自由的!

是啊,孤独是最大的自由。奥雷里亚诺上校可以一个人在作坊里打磨小金鱼,丽贝卡可以一个人生活到老……。这些人不用担心别人的打扰,也不用担心自己会饿死,更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

有时真感觉自己不自由,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也会担忧看不清的未来。连孤单都害怕别人说成孤独!

幸而读了些书,可以不受时空的束缚,可以比身边的人看得长远一点,视域更大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己的那点破事,在宇宙和世纪看来都不是事。

第三,人终究要学会忘记。打了多年仗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学会了如何忘记战争,摆脱了那些痛苦的记忆。难过的是,马尔克斯也没有逃脱家族遗传病,最后失忆了。马尔克斯尚且忘了他的《百年孤独》,我们又还有什么记忆不能抹去?

记忆力太好不是件好事,很庆幸自己的记忆力不太好。鬼片中的鬼从不会想起,书中难过的片段也会忘却,过去会被漂白得只剩些只鳞半爪的瞬间。自己那么热衷于写日志和公号也是为了留下些回忆吧。

最后,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去读读这本好书吧。网上有更通俗易懂的人物图的版本(只是更喜欢自己花时间画出来的版本),结合着去看就能懂这本奇书。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2

读百年孤独的时候,像是站在滂沱历史上的一抹影。却回望,淡漠视循环往复的深妙处。

孤独不止于孤身以独立与世。无人懂,那是寂寞;心灵上的空虚与不得共鸣的悲伤。不知是谁说了那么一句:大抵是悲伤之人能写出确凿人心的话,藏在深处,一粒小石落水,滴答,翻起千层漪。世间的残酷刑判者是时间。以往觉得欢愉,还没听真切,早已释在岁月流沙里。

亘长的岁月,本身即是孤独。

——题记

当内心虚无时,辅以外界之物到达安慰。

百年孤独中,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第一代祖母乌苏娜,还有奥雷连诺上校。活力与热血是年轻的资本,初代不甘当下,选择另寻出路,尝试新世界的开拓。那个时候,世俗、困惑、狭隘,思想和世界是同步的。有时候停下脚步,不是屈从与命运,而是使然。使然,是一种随性,一种选择之上的必然。这种使然贯穿整个故事,整个时代,整个一生。乌苏娜看到这种使然,阿玛兰塔也看到这种使然,可是却无能为力。她无法阻止自我的仇恨,无法阻止自我的爱和不爱,这种使然,让其害怕,以致之后的习惯。像是战争,像是作为情妇的佩特娜·科特。当奥雷连诺第二遇上情妇的时候,他就明白,他永远不会爱上他的妻子,但当他在死之前让人抬去妻子那里的时候,他也明白他不会属于情妇,却也离不开。

往往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夺走你的资本,枉然若梦的瞬间,你便老了,失去了再行动的本事。

奥雷连诺上校小的时候,纯真却充满好奇。少言却专注小金鱼的制作。这是他的寄托。安静在一件事物的时候,不研究其他的那份纯粹,或许是他最珍贵的一切。戎马尊贵,为荣誉而耗费生命的时刻,我仿佛看到他的茫然。半生的耗费,结果还是回归本原。整个过程是孤独的本体。当失败来临的时候,未尝不是转折。福祸本相依,在此也无法称其为福祸。

当奥雷连诺上校尝试再次拾起年轻时候的活力与热血时,他的战友及好友,望着他,说:上校,我以为您已经很老了,可是,实际您已经比我想象的还要老了。

孤独在必须意义上的解读,除了不曾被理解和认同,更有应对一切使然的无能为力。那是一种,从期望到失望到绝望最终不得不理解的过程,甚至连这过程都感觉的孤单。

因为孤军奋战,所以感觉累乏。

乌苏娜一向不愿意相信,或者不愿意承认。有些事情是使然,有些杯具确实重复上演。整个历史,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与旧,罪与赦,善与恶的不断交替中。一切改变,变革,战争,伤痛,流血以至于分别,不断的重复。当重复的次数不断增多,开始与结局呈现看似相同的结果的时候,是否这种重复不再具有意义。当然,从吉普赛人的到来,或者更早,从第一代的开拓领地的时候开始,到之后的电力、工业的兴起,不得不承认,若没有用于改变的举措,并不能到达。人类在这样的进程中,处于重要的甚至更多的微小的位置和左右。而这种重要也可能是一种使然。

历史在演变中,迫使做出改变,迫使一切悲伤和孤独的事情发生。而人类的承受,必不可少的付诸实际,让一切的行动变得可笑和骄傲。

这也是庆幸所在。既然轮回的结局是让重复变得毫无意义,那么在迫使做出改变的那个瞬间,那件事,那个人都变得十分重要。既然使然的机会都是公平的,那么使然的结局变得同样重要。站在个人角度,这是一种荣幸,是一种唯一。从整个历史来说,这是一种使命,一种不得不为。其实,最感孤独的时候,不是最终的明白,也不是在消耗岁月时的不知所以,而是在整个抗争之后,藏于平静之下的无力感。

岁月,不知何时,已经带走徒增的一切,留下来的,渺小的事物,能够让其专注。是一切稳态,完美。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3

“这是一种黄昏的幽会。皮埃特罗·克列斯比总是傍晚才来,钮扣孔眼里插一朵栀子花,把佩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翻译给阿玛兰塔听。他们坐在充满了玫瑰花和牛至花馨香的长廊上:他念诗,她绣制花边袖口,两人都把战争的惊扰和变化抛到脑后;她的敏感、审慎和掩藏的温情,仿佛蛛网一样把他缠绕起来,每当晚上八时他起身离开的时候,他都不得不用没戴戒指的苍白手指拨开这些看不见的蛛网。”

初读《百年孤独》时被其中空无一物有如轮回的孤独震慑,又感动于穿插于其中的那些纯净的片段和扭曲却动人的感情。对这部享有“最迷人的噩梦”之名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代表作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些浅显的东西,也许应当感到惭愧。

印象最深的是家族中第二代的阿玛兰塔。在爱上了与姐姐雷蓓卡热恋的意大利人皮埃特罗·克列斯比,对他们的感情和婚姻加以诅咒甚至实质性的阻碍却被一一化解后,阿玛兰塔最终在婚期将至时作出对雷蓓卡下毒这一残酷的决定。然而此前一周,年轻而在家族中深受爱戴的雷梅苔丝的意外死亡无限推延了,雷蓓卡在漫长的等待中移情于漂泊于海外辗转至故乡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兄长并与之结婚,阿玛兰塔也最终获得了她渴望已久的感情。而在她得到了本应是她魂牵梦系的求婚后,她却毫不留情的拒绝了。也许是出于应对改变和情感时的怯懦,也许是因为看到了深爱的人在短短的时间里互相遗忘开始了新的热恋而让她不再相信感情(或者皮埃特罗),也许更多的是出于作者为她安排的、她无法反抗的孤独命运,阿玛兰塔始终以她的冷漠折磨着皮埃特罗、折磨着她自我。当皮埃特罗在绝望中自杀后,她把手放在火上反复灼烧,直到散发出了烧焦花朵的气味。用来包扎伤口的黑色绷带一向缠在她的手上,伴她一生。

而这只是她生命中杯具的开端。她的高傲导致了她的孤独,而她的孤独又让她有了一种独特的迷人气息。这种气息让由她抚养长大的两个孩子都深深的爱上了分别比他们年长十几岁和几十岁的阿玛兰塔。而无论是阿玛兰塔的长辈身份还是她的孤傲都让她不会理解这些感情,只是在奥雷良诺霍塞熟睡之时,她会潜入他的房间;在霍赛阿卡蒂奥前往罗马之时,她会偷偷的难过。而她的两个后代也在对她的无尽思念中死去,关于阿玛兰塔的记忆有如泛黄的旧照片,窒息在孤独和战争的泥沼之中。在她生命的终端她在走廊绣花时看到了长相有如普通中年妇女的死神,在死神的指点下开始缝制自我的裹尸布,最终在一个夏夜的晚上无疾而终。

很多人厌恶阿玛兰塔,认为她的冷漠导致了太多人的杯具,然而我不。我始终记得乌苏娅在进入老境之后的那番话:阿玛兰塔并不是冷漠无情,而正是这世界上最温柔的女人。与她高傲性格并存的,是内心中无法排遣的深深自卑。在她至深的感情与不可克制的胆怯的搏斗中,她选择了放弃,于孤独之中承受着自我带来的痛苦。她恐惧着自我内心深处的欲望,而这种恐惧让她的幸福总是在到来之时遍戛然而止。我记住的不是她的冷酷无情,而是她年轻时在走廊中淡然的微微一笑,坚定决绝的那句“别天真了,我死也不会嫁给你的”,是她一生在走廊里缝制绣花制品甚至自我的裹尸布那永恒的身影,是在意大利人死后,在自我惩罚中用黑纱布包起的永恒默哀还有一并的青春年华。当奥雷良诺上校返乡后,阿玛兰塔对自我的伤口只用“烧伤了”一句简短的话轻描淡写,而其间多少年华如水流过,孤独永存。

在这个家庭中和阿玛兰塔的自我封闭构成鲜明比较的,是家族中第五代,被人称作梅梅的雷纳塔。在刻板守旧而故作清高的母亲多年的压制下,梅梅始终一言不发的顺从着,只是为了在忍受了这一切之后获得彻底的自由。在她长大成人后,爱上了香蕉公司汽车库的机修工巴比洛尼亚,而当她再次被母亲发现并阻止后,她仍旧选择了她一贯的顺从和沉默,只是改在晚上与巴比洛尼亚在浴室相会。最终当她的母亲发现之后,请来了当地警察监视,巴比洛尼亚被子弹击中,梅梅也被母亲为了防止家丑外扬送到了远方的一所修道院,在那里她在孤独中度过了余生。

最初我相信梅梅与巴比洛尼亚产生的是真正的感情,然而在此后的阅读中我更倾向于认定梅梅并没有爱上巴比洛尼亚,至少在她离开家庭之前是这样。布恩蒂亚家族代代传承的不只是血脉,更是流淌在他们血脉中的孤独。而梅梅正是在反抗这份与生俱来的孤独。她是家族中的一个异类,一个叛逆者,她从始至终看似顺从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自我的逃离做准备,而这份所谓的感情也可是如此。与一个地位卑下的人相爱可是是她的反抗的一部分。然而最终她的命运还是无可避免的被她的母亲左右,在修道院中荒芜了自我的年华,让读者为她感到一阵深切的悲哀。

同为家族第五代人的梅梅的妹妹,阿玛兰塔·乌苏娅生命前半部分的故事则简单得多:在她小时候,姐姐梅梅在修道院生下的孩子奥雷良诺·巴比洛尼亚被送回家中,由于母亲的努力隐瞒,她始终不明白这个和她年龄相仿的玩伴的真实身份。随后她前往布鲁塞尔上学,在那里与比她年长很多的飞行员加斯东结婚,生活似乎幸福而美满。然而她随后执意要回到马贡多这个她长大的破旧城镇,年轻而精力充沛的她致力于改变这个破旧城镇的现状,试图让她重新焕发活力。丈夫也一如既往的同意着她任性的要求。然而在这一要求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故地阿玛兰塔·乌苏娅与奥雷良诺·巴比洛尼亚再次相遇并相爱,加斯东独自离开了那里。然而在无限的破败和荒芜中阿玛兰塔·乌苏娅和奥雷良诺·巴比洛尼亚并没有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并认为自我是人间唯一幸福的人。在随后的生活中他们有了一个孩子,眼神中有着家族中出此刻不一样人身上的深邃思想和冲动热情,却没有一丝孤独。正如作者所说,这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重振家族血脉的,因为他是“家族百年中唯一一个因爱而生的孩子”,在那里似乎看到了一丝这个破败家族的期望,然而这个孩子有着一条全书之初时提到的因近亲结婚而出现的猪尾巴,母亲因出血过多而死,孩子也在出

生不久就被蚂蚁吃掉。刚刚出现的期望就此幻灭,全书也随着奥雷良诺·巴比洛尼亚翻译出羊皮书的最终一行字后被飓风刮走告终。

觉得这是全书最悲哀的一个部分,在这个因为没有感情或无法直面感情而衰败的家庭中最终出现了感情,而又因这份感情彻底毁灭;家族中传承百年的孤独被最终一代人消灭,而消灭孤独的人自我也被毁灭。这就像是一个可笑而悲哀的悖论,无论怎样,布恩蒂亚家族都无法逃离被毁灭的命运。

作者马尔克斯写作的目的自然是在简单的人际关系之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也是他所想要展现的事件。人文关怀与对现实和荒.唐历史的讽刺自然是存在的,我并不想否认《百年孤独》自觉或不自觉的思想深度,然而我始终不承认对这本书过于复杂的分析,或者把《百年孤独》的中心思想归为“是期望拉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礼貌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礼貌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百度百科)。在一份访谈中马尔克斯说,“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而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他原本意图之外的评论家们则像是踩到了他扔出的一块香蕉皮。所以也许致力于对书中平凡生活的分析也未尝不是理解《百年孤独》的另一种出路。

然而在书中这些绝望的故事之外有着更为平凡的完美,那就是马尔克斯本人的妻子在他创作《百年孤独》一书时的辛劳:马尔克斯说,“要没有梅塞德斯(他的妻子),我永远也写不成这本书。她负责为我准备条件。几个月之前我以往买过一辆小汽车,之后我又把它抵押了出去,把钱如数交给了她,心想还够用六个来月的。可是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写完这本书。钱用完了,梅塞德斯也没吭声。我不明白她是怎样让肉店老板赊给她肉,面包师赊给她面包,房东答应她晚交九个月房租的。她瞒着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担起来了,甚至还每隔一段时间给我送来五百张稿纸。不管什么时候也少不了这五百张稿纸。等我写完这部作品,也是她亲自到邮局把手稿寄给南美出版社的。”在读过《百年孤独》全书之后,最终感动温馨了我的,是这本书写作背后的这段温暖故事。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4

《百年孤独》,真是一本好书,当我决心要写这本书时,我竟不明白我的文字够不够分量去评价它。自我不是一名专业的文学评论者,可是作为一名学生,一位读者,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真不错。借鉴一位网友的话,读外国名着,翻译者很关键,而我好像是恰恰读了一本不错的译版,整本书从头至尾,就像是作者的经历过的生活,虽然是第三人称写的,但还是有一种真实而奇特的感觉。

说实话,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段文字,脑子里顿时一片发麻,虽然开始是一段优美的环境描述,但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绕来绕去的语言,感觉这本书必须很难读。之后我发现,书真的不好读,可是我居然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读完全本,合上书,再看看书的封页,“百年孤独”四个大字,顿时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惆怅与失落感涌遍全身,这可能就是整本书的伟大之处吧,让人从书中感受到现实。

偶尔在另一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简介,我感到大为震惊,原先作者和中国还有一段崎岖历史。在1990年,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到访过中国,然而看到了当时中国随处可见的盗版作品,愤怒至极,并表示他死后150年内不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作品。2017年,马尔克斯再次到访中国进行两个月的考察,并在2017,中国才最终获得《百年孤独》的出版授权。看来《百年孤独》在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可是这些丝毫不能影响一本着作的质量,相反,这段崎岖的历史更给了《百年孤独》这本神秘着作,更加丰富的神秘色彩。

《百年孤独》,全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历史,从定居马孔多,到全镇消失在大风中;从第一代人的探索与衰败,到之后六代人的奋进与颓废;从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到之后变成一个复杂奇特的“人群聚集地”,整个家族与村落的发展,细腻的与整个世界的变化结合到一齐,既是对孤独的诠释与理解,又是对当时世界的映照与感触。全书充分发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既像是对一个家族的真实描述,又如同一个神话故事,书中语言巧妙,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故事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但在传奇中不失真实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环境描述,让情节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在看似普通的家族发展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点点侵来的孤独之感。直到读完全书的最终一刻,一种强大而又莫名的感觉出现,于是自我最终明白了,这就是孤独,这就是百年孤独的灵魂所在。

可是说实在的,读这本书真的需要强大的想象力和耐心,因为作为一本大书,语言说不上优美,结构说不上巧妙,而唯一却又最能吸引人的,就是故事看似平常却有极大吸引力的情节,一个家族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一章,好像平平淡淡,但就是这种平淡让读者能真正进入到书中,直到读完,才发现原先家族变化了这么多啊。可又是这种看似平淡的描述,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又因为这是一本外国名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相似甚至重复的人名了,再加上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强大的想象力与耐心,真的很难把全书读完。可这又正是一本着作的伟大之处,仅有读完了全书,书中的灵魂才会一下子贯穿读者全身,让读者感受到书中浓烈的精神。

值得庆幸的是,我确实把书读完了,我确实没有半途而废,所以我能看到了如此震撼的故事,如此伟大的着作。今日我又再一次拿起这本书,又再次认真的看了看极富震撼力的文字——《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5

就在上个周末,我将《百年孤独》看完了。百年孤独是一本世界名著,我在读它的时候花费了不少时间,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剧情等,都要用一个外国读者地方身份去翻译,下面常常备注着他国语言,风俗习惯的,实在是难懂,所以我只能细嚼慢咽,慢慢品味这本经典名著了。

作家马尔克斯是一位魔幻的现代主义作家,这本书所表达的孤独,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让人不寒而栗,每一个叫孤独的字眼不断从书本里面涌现出来,我看着也跟书里的故事一样纠结,一样想从情节中解脱,但是我不能,书本中的人物更加不能,因为生命中的故事是注定发生的,被故事选中,没资格懵懂。

书里最深切的是考验人们内心深处的爱,但是他们大多数用冷漠,无畏的姿态将它表现出来,甚至是宣泄着自己的孤独来索取爱,索取他人的关爱,这似乎应该称之为怜悯,触及人们心灵最脆弱的地方,最温柔的部分,都是这些东西会被现实的物质所磨炼,到最后也许什么都不剩下,谁也没有理由理解你的冷漠,自己的内心应该具备自我温暖的功能,甚至要做到主动去温暖他人,关爱他人。

看完这本书的我还在书中的情节里久久不能调整过来,也许这是这本著作给予我的反思吧。《百年孤独》是一本值得解剖的著作,我将它珍藏着了,说不定哪天又想看了呢。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6

大一时,闲来无事,发现舍友书柜上摆着一本《百年孤独》,便借来读读。我陆陆续续地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读完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解脱,我解脱了,布恩迪亚家族也解脱了。

《百年孤独》讲述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说实话,这本书的确难懂,光是书中理不清的人物关系以及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够让人头疼的。但是,好书就是有让你硬着头皮读下去并且自虐式的想去读第二遍的冲动。当你真正走进布恩迪亚家族中去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那种想摆脱孤独但却死也离不开它的纠结,矛盾和痛苦。

我认为大多数中国读者被马尔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独特魔幻的写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题内容。先从写作手法上来看,马尔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标签,但是魔幻是表,现实才是里,这种表里如一的结合使得《百年孤独》从小说的一开始,吉普赛人带着磁铁观像仪来到马孔多的时候,这种现实与魔幻的结合就已经让读者陷入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中。从主题内容上来说,由小及大,《百年孤独》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奋斗历史的完结。《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很多人对于《百年孤独》都只是望而却步,很想去读,却无法深入到作者描绘的那个触手可及但又不敢触摸的世界。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7

黎明的光,带着冷寂微凉的色泽,远远地,从河的尽头,一点点变亮。河水似乎永远都是在急急地流淌,日复一日带着沉抑麻木的气息却湍急地流淌。河边那个叫马贡多的村落,那些用泥巴和芦苇简易搭建起来的房屋,那些还在沉睡却已陷入绵延百年的孤独怪圈中的人们,在黎明朝圣的光中,有着一种带着悲哀的安静。再次拿起《百年孤独》,不用打开,那自书中而散发出的抑郁气息,给灵魂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马贡多村纠结着七代人的轮回。轻轻打开,似乎有吉普赛人吹笛击鼓的声音回想耳畔,在马贡多,在拉美,最初的礼貌与科学是这群吉普赛人带来的。他们带来了磁铁,望远镜,放大镜,葡萄牙地图,航海仪器……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疯狂而孤独的生活似乎就从此开始。霍塞对他的妻子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他超前的预知使他执着于开辟出马贡多与外世界的伟大礼貌相连接道路。身处于沼泽地中马贡多,深深地陷在世界礼貌凹谷的最低点,腐朽狭隘如泥淖一样,难以自拔。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地亚最终的失败使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

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终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于是,一家族轮回的悲哀开始了。

“最终一个人”那长着尾巴的婴儿仿佛与百年前老布恩地亚的姨母与叔父结婚生出的长尾巴的孩子相重合,无可复制的轮回与悲哀。能够说,老布恩地亚是有先知的,他有着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却又死于周围环境对自然科学的淡漠和麻木。这种隔阂充斥在老布恩地亚生活的每一丝缝隙之中,不经意地使人慢慢绝望,走向杯具的深渊。在第二代中的老二奥雷里亚诺从小就有着和父亲一样的预见性,沉默寡言,喜欢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小金鱼。历经内战后,认识到战争毫无意义,签订和约。后经遇丧子,晚年回到马贡多。不只是由于自我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我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可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奥雷里亚诺的妹妹阿玛兰妲经历了间接导致爱人伤残致死的意外而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她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自我圈禁在一个怪圈内,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终一刻。

无数的循环在这个家族里悲哀地重复着…………“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在新礼貌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期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礼貌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礼貌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虚实相间,绚丽无羁间,折射出十九世纪间整个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那时,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礼貌世界的进程之外,同时渗入了狭隘思想,这严重阻碍了拉美民族的发展与提高。“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礼貌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这亦是绝望,也是期望。打破百年孤独,于世界而言,可是是民族融合的过程,可是,于处于盲目黑暗中的人类,要跨越的,是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深深地流淌在血液里隔阂;是从先祖流传下来,恶袭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所谓呻吟着的解放。整本《百年孤独》,对于我,带着艰深枯涩,带着沉痛压抑,带着我尚未清明的期望与呼吁。我也许并未真真体味到刺骨的孤独感,并未真真了解到这恢弘巨作背后的史实。毕竟,仅

有真真历经苦难,才能诠释苦难。仅有真真历经孤独,才能书写孤独。也许,总有一天,当我怀着被岁月洗涤积淀的心境,再次打开那很破旧的时,我才能轻声却笃定地说:“原先,这就就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8

一天,闲来无事,翻开了百年孤独,自此,被深深吸引住了。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从荒凉落后到辉煌一时,再到衰败萧条。而在那里,有一个家族一直在那里,守护着那里。一代又一代,他们都用着先人的名字,与先人相似的故事在他们身上发生,不断重复,仿佛一个摆脱不了的诅咒,直到那个终结家族命运的人出生。马孔多的故事,在羊皮卷被全部译出之时,随飓风而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渐渐远去。因为这个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次在大地上出现了。

虽然,这个家族不会再次出现,但至少,他辉煌过,也创造了许多。他们创造了马孔多,迁移到那里,创建那里。开始他们很艰难,却在一个吉普赛老者的帮助下,发现了冰块,还有许多。他们有着无穷的创造力,他们中也有人在战场上拼命杀敌。丽贝卡和阿玛兰旦也曾因爱情互相嫉妒。

当后人,因马孔多的衰败而离去,蚂蚁侵蚀的灾难,他们也从未离去。最终马孔多在圣经所记载的那股飓风中消失,他仿佛也预见了自己永远走不出那个房间,羊皮卷早已预言他会在译出羊皮卷时离去。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9

用了一个月时间,看了《百年孤独》这本书。现在看完了,回过头来想了想“百年孤独”这个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独”这个名字拆开来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长久,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造成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是什么呢?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型与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丁美洲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治的统治下。

作者描绘了马贡多的兴盛和衰亡,在这个小小的城镇里凝聚了哥伦比亚丰富的史实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哥伦比亚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经历着一个原始落后,但没有动乱骚扰的和平时期。想当初,马贡多何尝不是这样。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耕种牧畜,朴实勤劳,与世无争。用书上的句子就是“在许多村庄中,马贡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劳的一个。那真是一个幸福的村庄,那里没有一个超过30岁,也从未死过人。”“这块天地是如此崭新,许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来还得用手指指点点。”但是,其愚昧落后的现象之一就是近亲结婚。()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个长猪尾巴的人。因为愚昧,社会无法进步,落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绝对不能闭关自守,这样只会让马贡多,拉丁美洲永远的孤独下去。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母之间,父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由于渗透了愚昧的思想,成为阻碍国家进步的绊脚石。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命中注定百年孤独的世界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后来殖民者虽然给拉丁美洲带来了西方文明,似乎改变了它与世界隔绝的独立状态,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够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觉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拉丁美洲感到孤独的原因就是一位闭关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脱离孤独的状态的途径也就是孤独的反面——团结起来。

百年孤独心得体会300字篇10

《百年孤独》这本书我第一次听说是在高三的时候,那时候我有个同学说他想看这本书。我当时也挺搞笑的,毕竟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一个只知道读书和看小说的读书少的糙汉子理科女,所以很是疑惑,被人家鄙视了一通才知道原来是本著作。从此对这本书印象很深,但是太厚了,我一点想去读的欲望都没有。

大三那年我舍友刚好带了这本书,出于好奇,然后我就跟他借了书,看了大概一个多月,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隐居的家庭变成家族,后来又灭亡的故事。这个家族由于后来渴望外面的世界,做出的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所有的故事发展遵照着书中一位预言家的预言,最终这个家族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宣告失败,整个家族的最后一个生命都没有存活下来。——这是我看完一年之后的记忆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的简介: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读后感·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然后我觉得非常抱歉,我完全没有读出来这里面的各种暗含的东西。

然后讲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片段吧:

1、恩,这个应该不是片段,而是整本书。就是这本书吧,它里面的人物关系以及名字的重复率已经达到了一种我十分头疼的程度,可能是我记外国人的名字的能力比较差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关系图辅助阅读。

2、就是书上有一位最漂亮的女孩子蕾梅黛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喜欢用手指抠墙上的灰土下来吃,,我一度不能理解。后来好像有个女孩子出生了也叫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她。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也就是第一个叫何塞的人),他因为沉迷炼金最后精神失常被绑到树上,但是一直过了几十年才去世。作为一名爱干净的读者,我对此非常不能苟同。

4、还有就是最后一幕,描述这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代被预言命中,最后沦落为蚂蚁的食物,这个家族的历史结束在那一刻。这一幕我印象深刻。

看了快一年了,也都记不清了。恩,综上所述,我是一位非常不合格的读者哈哈哈。

不过我有个朋友和我说,《百年孤独》这本书,在一个人不同的年纪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悟。或许,22岁的我读出来的是无法理解的文化和各种诡异以及混乱的场面,未来32岁的我可以读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吧。

然后我刚才网卡的时候搜索了一下别人写的书评,深感自己丢人不学无术!

10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