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励志人物

| 小龙

  现代励志人物篇一

  蔡崇信:马云背后的男人,为阿里他做了三件大事

  文/林巧燕

  他曾在阿里巴巴一无所有的时候,辞去高薪职业,与马云共患难,他被媒体评为“马云背后”的男人。放弃七十万美元的年薪,和马云白手创业,用马云的话来说,蔡崇信当年的年薪可以买下几十个当时的阿里巴巴。

  一见钟情

  蔡崇信和马云同龄,但背景相差悬殊,蔡崇信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法律界的名人,他自己也是法学博士兼经济学士。

  在纽约做了三年律师后的蔡崇信跳槽到瑞士的一家风投公司,做了亚洲区域总裁,年薪70万美金,还娶了当时台南帮大佬的孙女,在台湾地位显要。

  1999年,蔡崇信35岁,一位在台湾做IT的朋友请他帮忙把公司卖给马云。众人都知,马云创办阿里之前经历过三次失败的创业,彼时的马云正在进行第四次创业。

  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就被他的人格魅力迷住了,或许这也是马云的魅力所在,阿里的前CEO陆兆禧也是仅仅见了马云一面,就毅然决然卖掉公司,加入阿里巴巴。

  蔡崇信告诉马云自己懂得法律和财务,可以加入阿里巴巴帮助他。

  然而,当时的阿里巴巴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只有20多人的团队,一个在建的,一间像黑网吧一样的工作室。

  马云听完蔡崇信的话吓一大跳,说自己付不起那么高的薪资,一个月只付得起五百块,让他再想想。蔡崇信也很严肃地告诉马云,“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公司,跟一批人一起共事”。

  不久,蔡崇信辞去了年薪70万美金的总裁之位,成了阿里巴巴的CFO(首席财务官)。

  加入阿里巴巴,这是蔡崇信为马云做的第一件大事。

  聚融资

  蔡崇信加入以前,阿里巴巴尚未注册,二十多个员工大多数是马云的学生或者朋友,基于对马云的信任和崇拜一起共事。

  蔡崇信加入以后,效仿新浪、网易、搜狐三大互联网巨头建立了企业架构,并对阿里的股权进行合理分配。

  打牢内部基础后,阿里开始对外融资。此前,马云曾进行37次融资,然而37次都失败了,试问,有谁,有哪一家风投会投资一家创始人没有过成功史,甚至连工商注册都没有的公司?

  说到底,无非就是外界不相信马云的梦想,可能更不相信他本人,但蔡崇信却选择无条件相信马云,还拯救了垂死边缘的阿里。

  1999年8月,投行巨头高盛香港地区的投资经理,决定投资大陆的互联网行业,他是蔡崇信台湾的好友,是蔡崇信说服他投资阿里,这一投就是500万美金。

  早在蔡崇信加入之前,马云先前筹的款已经几乎用光了,甚至500元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这次融资是阿里史上意义非凡的一次,不仅获得了发展基金,投资巨头高盛的领投也让阿里在商界有了信用保障。

  三限制

  拿到融资后的阿里发展势头锐不可当,成功引起了日本软银集团孙正义的关注,他约见马云,相谈甚欢,决定拿出3000万美金投资,换取阿里40%的股权。

  这时,蔡崇信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觉得彼时的阿里并不缺钱,引进新一轮的巨额融资会稀释第一轮投资者的股权,引发股东们的不满。

  无奈,马云坚持要拿下这一轮投资,蔡崇信做了妥协,接受软银集团的投资,但对其有三个限制。

  其一,限制其投资金额;其二,限制其持股比例;其三,限制其对阿里董事会的控制权。

  蔡崇信和马云一起出席了同孙正义的谈判,最终敲定为软银集团的投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持股30%,同时董事会仍由阿里合伙人主导。

  这笔投资不久后就迎来了互联网泡沫,大量互联网企业倒下,但阿里凭借这一笔投资度过了困难的时期,同时也守住了创始人对阿里的控制权。

  2004年,蔡崇信又拿下8200万美元的融资,用于淘宝的发展。

  这之后,阿里的发展外界有目共睹,马云也成功登上了“首富”的宝座,而这一切,离不开他“背后的男人”,蔡崇信,他曾在阿里一无所有的时候同马云共患难。(文章来源: 南财专访)

  现代励志人物篇二

  乐淘网毕胜:除了人脉、资金和能力,创业还要越挫越勇

  文/林巧燕

  创业,没有那么简单。——毕胜

  毕胜,多有意义的一个名字,20多岁的毕胜就已经是李彦宏的助理,是百度的市场总监。

  2005年百度在美国上市,当天股票涨了354%,百度在一夜之间出了8个亿万富翁,毕胜也由此赚了人生第一桶金,还是不小的一笔。

  天上一个大馅饼掉下来把毕胜彻底砸晕了,于是,三十出头的他选择离职,每天和朋友斗斗地主,或者坐着快艇出海,玩腻了就在家看电视、睡觉。

  人总是想着享乐,但其实一旦无所事事,没有了目标,生活也就开始变得空虚。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半,一次,毕胜见到李彦宏,这个曾经的顶头上司告诉他,“再这么闲下去你就废了”。

  以往在百度的时候,李彦宏对毕胜就是一副放养的状态,做事自由,花钱自由,导致他不愿接受大公司的文化制度,而小公司又养不起他。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让毕胜觉得自己不再适合上班,他本打算投资陈年的凡客,没想到凡客崛起太快,他还没来得及就没机会了。

  在毕胜苦于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雷军让毕胜干电子商务。毕胜不懂电子商务,“你说搜索引擎,我能给你连续讲24小时,不带重的。但是你要讲电子商务,你给我讲24小时我一句没听懂。”

  但雷军告诉他,“世界那么大,个人那点小纠结算什么,你就干吧,就算不成又能怎么地。”

  毕胜问:卖啥?雷军答:卖玩具。

  雷军是毕胜十几年的朋友,对雷军的话从不怀疑,而雷军连商业计划书也没要,就与联创策源给毕胜投了200万美元。

  2008年5月,乐淘网上线了,主攻玩具市场。

  雷军和毕胜的想法是,中国适龄前儿童有3亿多,市场非常大,而且玩具类的毛利非常高,可以说,玩具电商的前景非常广阔。

  一开始乐淘网卖的玩具品类非常杂,质量也参差不齐,造成客户满意度低。鉴于此,毕胜决定转做高质量、高品质的婴童玩具。

  但问题又随即而来,网购图的就是便宜,高端产品让乐淘失了价格优势。

  毕胜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周星驰的电影《长江七号》,让七仔系列的玩具一时非常火,乐淘网跟正版厂商合作一个玩具要700块,可是小区门口摆摊的一个才7块,还一模一样。

  卖了六个月后,毕胜收到公司副总的一封邮件,数据显示,公司日营业额已经过万,实现盈利。毕胜决定带着大家出去庆祝一番,结果回来一算,除去饭钱和供应商的贷款,公司又亏了。

  除了亏钱,毕胜也发现了,玩具的市场并没有如他和雷军预想得那般,中国的父母更倾向于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而不是买玩具。

  毕胜开始考虑乐淘转型,把大方向锁定在服装和鞋包市场,团队从头到脚认真审阅了一遍,发现除了鞋子,基本都让凡客承包了。

  凡客与乐淘有三个共同的投资人,算得上是兄弟公司,陈年与毕胜也是多年好友,毕胜肯定是不能做服装市场与凡客竞争,那不如就做一个专门卖鞋的电商网站。

  2009年5月,毕胜的乐淘族上线,上线前三天,因为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崩溃,上线一周,收入就超过了卖玩具时候,毕胜的乐淘族用三个月,从日赚一万到日赚十万。

  零售业最怕的就是库存积压,毕胜在一开始就坚持只代销,不采购。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电商,乐淘前五个供应商都是毕胜拉下身段谈的,最长的一个供应商,他足足磨了七个月。

  当然还有一些在百度投过广告,知道毕胜的,比如奥康,就拿出8000双鞋子放在乐淘的仓库。

  2009年9月,美国华人小伙谢家华创办的网上鞋店Zappos被亚马逊以8.47亿美元收购,消息一出,部分供应商开始对乐淘有了信心,他们按照吊牌价6折的价格,把货拉到乐淘的仓库里,乐淘再按照8折进行销售,卖完结款,没卖完的退货给供应商。

  没有库存的商业模式,稳健的运营以及商场的人脉,背后还有资本大佬的支持,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乐淘的成功示范让国内在同一时间冒出了十多家类似的鞋类电商,每家都打着最大的旗号,家家都在烧钱买流量、打广告。

  为了不被对手超越,乐淘的高层也开始大力投入广告,在大量广告和活动费用下,乐淘的销售额猛增,但仅仅半年,就呈现巨亏现象。

  毕胜最初想用投入广告的形式扩大规模,规模大了,才有机会拿到融资,才能在长跑中耗死对手。

  但转眼的巨亏让毕胜冷静下来,他想到只要有一家比乐淘的价格低,那乐淘的盈利空间就不在,除非真的能把所有的对手都耗死,但可能要再过十年,再烧十亿,毕胜没有那么多钱。

  毕胜开始领乐淘突围,尝试自由品牌,年,乐淘跟愤怒小鸟和水果忍者的手机游戏开发商合作,推出了联合品牌小鸟潮鞋,火爆一时,让毕胜看到了希望。

  年6月,乐淘又一口气推出了五个自由品牌,为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毕胜还把早年乐淘网辛苦建立的“实库存代销”砍掉。

  结果,年乐淘一天能卖4万双鞋子,转型自有品牌后,一天只有几百单,半年后,乐淘就产生了几千万的库存。

  乐淘最终没有突围成功,年5月,毕胜首次向外界确认,乐淘网已被香港一家公司收购,投资了4.5亿的乐淘,自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卖掉乐淘后的毕胜,在年重新出发,创办了“必要商城”,一个C2M模式的商城(顾客到工厂)。

  市场上价格几万的奢侈品包,生产成本其实只有几百元,这100多倍的差价包括环节差价和品牌溢价,“必要商城”落地就是为了打掉中间流通和库存,用白菜价同样能买到奢侈品的品质产品。

  毕胜已经谈妥了Burberry、Prada、UnderArmour、耐克、依视路及卡地亚中国供应商,推出了女鞋、运动鞋、眼镜及配饰等多个品类。

  越挫越勇,整装出发的毕胜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文章来源: 南财专访)

  现代励志人物篇三

  福能刘佳勇:曾经的屌丝,现在的亿万富翁

  文/杨洁凤

  福能创始人刘佳勇很喜欢两个词:认真、任性。

  认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任性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刘佳勇的事业因任性而展开,又因认真而腾达。

  成功的事业

  自德国留学,刘佳勇就开始了他的事业。当发现当地人对中国某些产品需求强烈,一直梦想暴富的他决定抓住机遇,大干一场。

  刘佳勇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会副主席老宋合伙注册了一家公司,专门提供中国商品。由于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广阔,常有人慕名前来询货。

  一次,一个德国校友找到他:“现在德国市场上有种产品特别走俏,叫太阳能,而这种东西大多在你们中国生产,能搞到吗?”此时,涌现在刘佳勇脑海的是家家户户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他告诉校友,只要是中国货,我什么都拿得到。

  然而,回去查询资料刘佳勇才发现,校友说的是光伏发电组件,在2004年的中国,这样的生产厂家只有六个,而且又小又简陋。当时正值光伏电池市场膨胀时期,产能不高,订单却应接不暇。

  由于采购困难,刘佳勇不得不一再延迟交货,最终一笔4000万欧元的订单流产了。“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迎面袭来的光伏浪潮和其中所蕴涵的巨大商机。这笔生意没做成,但我抓住了这个浪潮。”

  刘佳勇集中精力发展他的光伏事业,借助互联网搜索,找到光伏产品需求强烈的客户,建立联系,争取合作机会。因为始终产量达不到,大批量进货有一定困难,刘佳勇不得不将目光又放到小企业和散户。

  凭借自己的社交强项,刘佳勇很快打破了以往的僵局,一年时间就成了百万富翁。“当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会感觉进了一个大漩涡,不由自主被推着往前走。”

  然而这样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2006年一家企业的注资,使得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刘佳勇决策权被淡化。

  与此同时,德国光伏市场安装量逐渐下滑,公司整体利润受到影响。自此刘佳勇从公司退出,只身前往西班牙考察,寻找机会另起炉灶。

  也许是刘佳勇对命运的笃定,不久他遇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共同看中西班牙光伏项目开发领域的广阔前景,转手成立了新公司。半年时间就收到好几个几百万的大单。

  看客本以为这一次将会迎来刘佳勇事业的鼎盛,然而在他而立之年,因市场决策分歧,刘佳勇再一次退出公司。距创立之初才一年左右光景。

  2007年,借着西班牙太阳能行业的大潮,刘佳勇独自成立了福能新能源公司,一直发展到现在,他已经是亿万富翁。

  要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刘佳勇自然是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之后的三年时间,他尝试过各种办法扭转不利局面,都没有效果。但他那好似倔强的“牛脾气”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既然无力挽回,他只想尽可能把公司进一步做好。

  “人只能顺势而为,不可以逆水行舟。当整个市场大环境像自由落体一样滑落的时候,再做任何挣扎都是没有意义的。”

  回馈社会

  福能的成功帮助刘佳勇完成了财富积累,年近四十他,又发起了另外一次创业——创立PVGO平台。他说,与此前创业的动机不同,前面更多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这一次是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似乎每位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都会走过这样的心路历程:“当你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回馈社会。”

  据历史数据显示,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达749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和失业率都迅速攀升。对大学生而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而刘佳勇创立PVGO的初衷就在于此,他想帮助大学生走出“毕业即失业”的困扰。

  PVGO平台通过不断发起与全国各高校的合作,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校园行活动,扶植学生创业项目。并组织金牌培训营,遴选优秀大学生进行创业/职业能力养成培训。

  刘佳勇想帮助中国大学生,尤其国内二本、三本甚至大专院校的大学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定位。他常常在讲课时,把自己生意场上得来的方法论交给他们,传递给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情怀”已经是一个被用烂的词,但是都没有体现出它真正含义。企业家的使命是赚钱,但在满足这个需求之后,就想做一些其他有意义并且回馈社会的事情。”

  不任性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不认真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成为亿万富翁以后该做什么。(文章来源: 南财专访)

  
看了“现代励志人物”的人还看过:

88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