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励志人物故事

| 小龙

  中国现代励志人物故事篇一:郭敬明:光鲜背后的奋斗

  文笔好,有头脑,这是郭敬明被喜欢的理由。事实上,一旦跟这个精致小生面对面接触,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混合着文人气质和优雅范儿的作家兼商人,其成功并不仅仅源于幸运。

  郭敬明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永远都是一副娱乐明星式的穿戴;即使是面对陌生人,也会彬彬有礼地问候致意。跟媒体打交道时,他会热情地滔滔不绝,也会精明地闪烁其词——在面对公众的任何场合,这个27岁的年轻人似乎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言谈举止也拿捏得恰到好处。

  现在,郭敬明除了写书之外,主要精力放在《最小说》和《最漫画》的编辑上。他现在的工作室是一个300平方米的大编辑部,有swarovski水晶灯,装潢极富现代感,穿着时尚的年轻员工们穿梭其间。

  郭敬明每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小资的氛围里,编着童话般的畅销书和精美的漫画,赚着更多的钱,畅想着公司上市的那一天。

  这一切来得太快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郭敬明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从《诗经·鲁颂》中摘了“敬明”二字,作为孙子的名字,意为“品德光耀”。

  不过郭敬明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四川自贡的工薪阶层,家里有些书,但并不多,父母也从未刻意培养他文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只是,郭敬明说:“如果我问他们要零花钱买课外书的话,他们从来不会拒绝。”

  也许正是这种宽容的家庭氛围,让郭敬明可以自由地呼吸。他攒零花钱,买喜欢的《少年文艺》,还有安徒生,丹麦那个遥远国度的童话故事。

  小时候,他的语文和作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使他有信心尝试着投稿。1997年读初中二年级时,他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孤独》。“那时候觉得写诗简单,当然现在知道不简单了,那时候就觉得诗歌短,而且也比较流行。”

  那一次的投稿经验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但他又觉得诗歌的篇幅太短,讲故事的冲动让他开始写散文和小说,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而且还连续参加了两届。“因为我得奖那年是读高二,当时规定,如果是高三毕业生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并且得到一等奖的话,考大学就会得到一些照顾,但必须是高三。第二年我又参加了新概念作文比赛,但这个一等奖最后也没加分。”

  高三那一年,他写出了《幻城》,最初只是一个短篇,很短,他当时根本没预料到,这样一个短篇,居然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2003年,在短篇《幻城》基础上写的长篇玄幻小说《幻城》出版了,2003年1月底上市至当年的12月,累计销售84万册(至今已卖出130多万册)。这一切,来得太快,让他有点猝不及防。

  《幻城》带给他近百万收入,以及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知名度。

  他说:“17岁的时候,自己无限勇敢。”

  创业并非一蹴而就

  坐在公司会客室沙发上的郭敬明,看上去更像个大学生,他身材瘦小,染成黄色的头发扫过额头,脸颊和肩膀与前两年相比越发清瘦了。这个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的小老板,已是中国最富有的作家之一。

  身兼最世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副总编辑等多重头衔的郭敬明,常常在图书排行榜上占据半壁江山。短短几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成长,原来在静安寺和大连路的办公室都已容纳不下不断增多的员工——从最初几个人的工作室,到每年为长江文艺出版社贡献四五亿图书码洋的出版公司,郭敬明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就像几乎所有创业者的发展轨迹一样,郭敬明如今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

  《幻城》的成功并未让他安于现状。在一款名叫《仙境传说》的网络游戏中,他结识了身在大庆的高三学生hansy。hansy擅长设计,自己有一个文学网站,郭敬明看过,很欣赏,因此成为好友。

  某天,春风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常晶邀郭敬明一起吃饭。席间,郭敬明有意无意地说起:“我想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可以帮助朋友一起发表作品。”听者有心,很快,春风文艺出版社决定出资和郭敬明合作,在青春文学出版物上做一些尝试。

  2004年6月6日,这一天,是郭敬明21岁的生日,也是他和hansy、痕痕等5位朋友一起开始创业的日子。他们成立了“岛”工作室,英文名为“island”。

  《岛》系列的成功,为郭敬明赚得了事业历程中的第一桶金。他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因为比较喜欢出版这个行业,希望把我的理念推广出去,我觉得中国的出版业在很多方面其实还很传统,虽不能说落后,但缺少适量新鲜的血液。我希望能有更多更新鲜的东西出来”。

  他说:“只要好的设计再加上优秀的文章,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阅读上的享受,就肯定能做好。”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尽管那时候并没有多少资金。

  “岛”工作室的成员在上海闸北区租了一套14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公寓房作为工作室,吃住都在那儿。工作之余,吃饭、k歌,是郭敬明和朋友们最大的乐趣;但工作的时候就是工作,对于文字、插图和版式,郭敬明很苛刻,甚至追求极度完美,这让他的合作伙伴及员工都倍感压力。现任最世文化公司副总经理的痕痕至今还记得,一天晚上,他听到有人在啜泣,扭头一看竟是小四(郭敬明的昵称),他一边哭一边抱怨:“事情那么多,那么忙,而自己写东西的状态也没有,这一切何必何必……”

  还好,《岛》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快从最初的四五万份飙升到每期20万份,给合作双方都带来滚滚的财源。当年,郭敬明就被中国《福布斯》选入名人排行榜,位列第94名。

  郭敬明很快显露出一个优秀出版人所应具备的素质:敏锐的市场嗅觉,对图书视觉样式的准确判断,以及不可或缺的敬业精神。痕痕说:“当时我们只能一个人作图,一个人排版,小四约稿写稿,我审稿。常常通宵排版,通宵打印。

  200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和郭敬明共同投资,在“岛”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郭敬明和他的伙伴们,也从吃住工作一体的公寓里搬了出来,搬进商务楼17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当年10月,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的《最小说》开始试刊。他说:“我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有成功的把握。”

  2005年,他第二次被中国《福布斯》选进了该刊“名人榜”的第92名,这个排名比上一年前进了2名,让他很高兴。

  他的图书赢得了粉丝们的尖叫,但有时也会听到负面的讥讽与批评。对于这些,他表面上云淡风轻不以为意,其实,压力都积在心里。他有一次跟痕痕抱怨说:“为什么别人只看到我的不好,却不会看到我做过什么?我做这些真的已经很累了。”说这话时,眼泪已经把眼眶撑满了。

  有时候,他又会变成一个“暴君”。为了追求完美,他会撕下脸皮大声呵斥:“没有一篇稿子是满意的!”“这次的初审质量都非常差!”“看了开头就不想再看下去!”这种坏脾气,为日后的公司地震埋下了伏笔。

  2007年,在《最小说》发行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一场内部的风暴正在酝酿。柯艾公司的元老、时任柯艾公司美术总监的hansy因不满郭敬明的一些做法而选择离开,连同原本在柯艾公司的晴天、不二等人一起创办了《alice》杂志。2010年,《alice》和世纪文景的合作以停止告终,hansy重新回到了郭敬明身边,负责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杂志的设计。

  一边争议着,一边接受着

  从最初的5个人起步,到现在30多个员工、两个分部的规模,郭敬明的最世公司运营良好,事业蒸蒸日上。

  《最小说》占据中国青春文学杂志市场1/3的份额,“郭敬明”这三个字,也已成为一个烫金招牌,而他手下的20多位作家也是背靠“郭敬明”这棵大树好乘凉。

  虽然签了那么多作家,但郭敬明说他的选择标准还是很严格。“写得好是第一位的,在写得好的前提下,还需要好的机遇和平台。我们公司扮演的角色就是,把这个作品尽可能地推广出去,但这个作品是否受欢迎归根结底还要看作品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司虽然签约了七八十个作家,也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很受欢迎的原因。”

  2010年,柯艾公司更名为“最世”,郭敬明的解释是:“因为经营的范围扩大了。”具体的“经营范围”,他并未详细透露。柯艾公司并未撤销,而是作为一个分部继续存在。

  一般情况下,郭敬明上午会在大连路的柯艾分部,下午赶到公司总部。事实上,他现在在上海的时间一个月不过就是10天左右,其他时间都在外地签售,做节目。

  2010年,郭敬明以2300万的收入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次席,自2006年以850万人民币入选该排行榜(排名第五)以来,这已是他第5次进榜,其中,2007年和2008年甚至荣登榜首。

  从以江姐和恐龙闻名的自贡只身来到上海,财富对他来说,已经不成为一个压迫性的问题。他说:“8年前的自己,受不了分离,受不了孤单,受不了成长……”而现在,差不多什么都有了。他在生活上随性而为,身上从来不缺话题,面对争议,他已不像出道之初那样焦虑和紧张。

  很快将“三十而立”的郭敬明正抓紧青春的尾巴,步步为营。这就是郭敬明,一个在商业和文学间扮演着多重角色的年轻人。他在商业上拥有不可限量的未来,拥有实现梦想的个人与团队,他当然也正在书写着一段中国青春文学出版的梦幻神话。

  中国现代励志人物故事篇二:马云

  一:学数学不如学英语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目标北大,只考上杭州师院;三年高考,一年数学成绩1分,一年成绩19分。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期间,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马云说,“我当年学英语,我没有想到后来英文帮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认为对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问题功利性很强的话,肯定会遇到麻烦的。”

  后来这位“杭州最棒的英语老师”因为英语好的原因,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债没讨成,却促成了他与互联网的十年姻缘。

  互联网本来就是“舶来品”,马云流利的英语赋予他一张“国际通行证”,使得他有机会征服《福布斯》记者,早早登上了《福布斯》的封面;使得他可以结交杨致远、孙正义甚至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物;使得他可以穿梭在达沃斯论坛,让大家记住阿里巴巴。

  这些都促成了马云的国际化视野,使他能弄来资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目标远大高举高打

  虽说马云绝非天生丽质,但后天的“难自弃”让他笑到现在。

  1999年春天,阿里巴巴创办之初,马云向仅有的18名员工信誓旦旦:“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的前十位。”

  他为阿里巴巴确定的目标是:要做80年持续发展的企业、成为世界十大网站、只要是商人都要用阿里巴巴。

  他还表示,“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根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这样说,阿里巴巴造几栋楼,现在的基坑都已经打好了。也许到2009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面目基本清晰的阿里巴巴。”

  在很多人对阿里巴巴将信将疑的时候,马云的高举高打策略也没有动摇过。如西湖论剑、请克林顿当嘉宾等。

  三、选对偶像不怕当粉丝

  在今年的第二届阿里巴巴网商大会上,马云当着杨致远的面,称其为“偶像”。的确,没有杨致远,马云的人生轨迹八成是要改写。

  1995年,马云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第一次看的网站就是雅虎,并“偶遇”杨致远。随后,杨致远成了偶像,马云则成了“粉丝”。结果是,马云有幸在当年全程陪同了杨致远的首次中国之行,带他去了长城故宫,并由此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

  此后如引来孙正义的投资、拿下雅虎中国,以及最终香港上市,背后都隐现着杨致远的身影。

  四、口才与“精神控制法”

  接触过马云的人都有体会,马云的口才“实在是太好了”,好得让人对他的话总有些将信将疑。据说第一次到央视录节目,某编导就认为他夸夸其谈,“不像好人”。

  如果将马云的精彩言论出版一本“马云语录”,相信并不是什么难事。

  阿里巴巴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大批人才加盟,除了其本身的吸引力外,马云不断地“洗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媒体称之为“精神控制法”。

  1999年,马云决定回杭州从零开始创办“阿里巴巴”网站。他对北京的伙伴们说:“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不菲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一起回杭州去“芝麻开门”。

  据说马云颇为以此为豪。

  马云的精神控制法让公司员工拧成了一股绳,成为了所谓的“蚂蚁雄兵”。直到上市前夕,马云才高薪聘请了一些“虎豹豺狼级”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加盟。

  五: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所有业务的核心指导原则。

  “我们要求销售人员出去时不要盯着客户口袋里的5元钱,你们是负责帮客户把口袋里的5元钱先变成50元钱,然后再从中拿走5元钱。”马云说。

  “如果客户只有5元钱,你把钱拿来,他可能就完了,然后你再去找新的客户,那是骗钱。”“客户都完了,穷了,阿里巴巴也就完了。”

  这其实也是马云生意经的鲜明写照。有人说马云朋友多,其中固然有马云的人格魅力在,但在生意场上,马云的这种价值观也让他得到了不少生意上的伙伴。

  六:倒立

  马云说,如果你倒过来看世界,他会变得不一样。

  这不仅仅是理论,而是阿里巴巴员工的“必修课”。2005年,《福布斯》杂志刊登了阿里员工贴墙倒立的照片,还说那是淘宝网员工的“招牌动作”。

  的确,“倒立”思维让马云在与竞争对手打拼时,可以充分认识自己与对方的优劣,做到“以己之长,攻其之短”。

  倒立思维的结果,就是马云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

  七:回避办公室政治办事靠团队

  “有的公司文化是尔虞我诈,搞办公室政治,阿里巴巴不是。”马云曾表示。“我告诉新来的同事,谁违背了这个,没别的话好说立即走人。”

  为了打击办公室政治,阿里内部人员换岗频繁,马云还曾在公司内部展开“延安整风运动”。

  马云相信,只要目标一致,一个平凡团队也能创造出奇迹。其实,阿里巴巴就是一个马云一手打造的“蚂蚁雄兵”兵团。

  为了证明,马云甚至将西游记的唐僧师徒也看作是一个平凡的团队。马云认为,唐僧目标明确,孙悟空能力出众,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和尚任劳任怨八小时工作制,“这是一只平凡的团队,却是严格创造的团队,就是这只平凡的团队最终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真经。”

  马云多次说过,在阿里巴巴,客户是上帝、其次是员工,最后才是投资者。

  八:武术

  马云是一个狂热的武侠迷,据说年少时就喜欢舞抢弄棒,对武侠小说更是入迷。

  马云与金庸最早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香港见第一面。两人聊得投机,金庸便给马云题字“多年神交、一见如故”。

  因此,后来携金庸先生数次西湖论剑自不必说。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观也被马云称为“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精神、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中国企业都有一个从少林小子到太极宗师的过程。少林小子都会打几下,太极宗师有章有法,有阴有阳,中国企业要从第一天就有练太极的想法才行。”

  喜欢武术,让马云结识金庸;有了金庸,西湖论剑才有了号召力;而作为东道主,马云俨然成了武林盟主。其实,那时新浪才是老大,盟主应该由王志东来当。

  九:变

  马云曾说,“我觉得变化是必然的,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变化,阿里巴巴就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马云无疑是善变的,浙商的精明在他身上一览无余。孙悟空有72变,马云深知,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不变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拥抱变化”是阿里巴巴的所谓“六脉神剑”之一。马云对此的解释是,突破自我,迎接变化,把变化当作日常生活。

  的确,这些年,阿里巴巴都在经历剧烈变化。成立中国供应商、推出诚信通、成立淘宝、成立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分拆业务、筹备上市,几乎没有停歇,阿里巴巴员工从几十人发展到几千人。

  在阿里巴巴内部,变是不需要理由的,马云要摧毁的,是员工头脑中的一切惯性和惰性,他要榨干的是,员工的全部创造性。

  中国现代励志人物故事篇三:“打工皇帝”霍建宁

  霍建宁,香港人。1952年生。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赴美留学,取得专业会计师资格。1979年在美国留学归来后,被李嘉诚收归长江实业集团,出任会计主任。

  其后,又考得澳洲会计师资格。1984年升为和记黄埔执行董事,1985年被委任为长江实业董事,1987年跃升为副董事、总经理。直至1993年接替马世民,成为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

  霍建宁是香港赚钱最多的“打工皇帝”。以平均每日上班12小时计算,他每上班一分钟,银行户头即可进账超过1040港元,每日的薪酬达75万港元。

  2010年5月5日,香港特区政府税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2010年度缴交最多薪俸税的“打工皇帝”,税款达9100万港元,高于2008—2009年度的7100万港元,增幅28.2%。根据和黄刊出的年报,霍建宁2009年薪酬达1.24亿港元,仍然称得上香港地区的“打工皇帝”。

  职务

  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副主席

  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集团董事总经理 和记电讯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和记港陆有限公司——主席

  hutchison telecommunicationlimited ——主席

  partner communicationcompanltd ——主席

  赫斯基能源公司——董事

  稍有留意香港首富李嘉诚新闻的人都知道,每次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集团召开业绩发布会,李嘉诚身边总会有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士陪同,不时为李嘉诚一一解答记者尖锐的提问。这个中年人,叫霍建宁。

  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霍建宁”这个名字称得上家喻户晓,他除了是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以下简称“和黄”集团的董事总经理),也是每年香港税务局薪俸税的大户之一。日前,和黄公布的去年公司业绩年报显示,霍建宁去年年酬高达1.7亿港元,这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日均工资65万港元,即使老板李嘉诚或副主席李泽钜等人都望尘莫及。虽尚有不少集团未刊发年报,但根据过往多年经验,霍建宁有很大机会再次荣登香港“打工皇帝”的宝座。

  年报披露后,霍再次成为坊间热门话题之一,但有趣的是,许多以霍建宁为奋斗目标的打工仔,对他却知之甚少。到底霍建宁是什么人,他何以成为李嘉诚眼中的大红人?

  “专才”加“忠仆”

  综合香港传媒过往多年的报道,今年60岁的霍建宁,只是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他毕业于香港著名中学拔萃书院,后来负笈美国及澳洲,并考取澳洲会计师牌照。

  1979年,霍建宁回港加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出任会计主任。3年后辞职,与友人合资开会计师行。可是,会计师行不久便告结业,霍建宁又再投李氏怀抱,重返长实。1985年,霍建宁获委任为长实董事,并在两年后晋升为长实副董事总经理。1993年,李嘉诚的另一家公司和黄集团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离职,于是霍建宁走马上任,成为和黄新的“一把手”。

  单从上述简单的履历表中,实在看不出霍建宁有何过人之处,可以获李嘉诚青睐。2004年,前和黄“一把手”马世民在一次专访中,才首次披露了当年他是如何看中比他小12岁的霍建宁:当时他到日本公干,霍建宁被借调过去帮忙,结果马意外发现此人是一个出色的谈判专家。由日本回到香港后,马很快就向李嘉诚推荐了霍。

  霍建宁后来的表现,印证了马世民眼光奇准。

  1993年,霍建宁登上和黄董事总经理之位。但在当时,他被认为是接下了一个“烫手山芋”。那时和黄正大肆在海外扩张,但投资的英国电讯网络rabbit和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均连年亏蚀,股价长期偏低。

  霍建宁接手后,果断将rabbit出售,转移投资个人通讯网络orange,然后将赫斯基石油撇账,并减债重组,积极开垦油井、气井,令和黄业务在短短几年间逐步转亏为盈,向李嘉诚交出了一份亮丽的业绩。

  继后,霍建宁接手处理和黄的欧洲电讯业务orange。1999年底,霍建宁飞往欧洲,将orange卖给德国的电讯集团mannesmann,然后把收回的mannessmann股票高价出售于英国vodafone。霍建宁这一番转手,成功替集团赚取超过千亿港元的盈利,创出“和黄卖橙(orange中文意思即‘橙')赚千亿”的佳话。这宗交易,令李嘉诚十分骄傲,霍建宁为此收取了一笔为数1.6亿港元的花红。

  此役令霍建宁在李嘉诚心目中的地位,再也无人可以代替。过去多年来,和黄集团成为全球名牌电讯商,旗下各公司及管理人员屡获海内外各种荣誉称号,霍建宁功不可没。

  霍建宁能成为李嘉诚左右手,亦有其他过人之处。其中一点是,霍建宁个性随和低调,但每当老板李嘉诚及集团遭外界批评时,他必会出来挡箭。譬如,李嘉诚旗下的百佳超级市场在2002年率先调低猪肉售价,遭肉商炮轰垄断市场,霍建宁随即举行记者会反驳:“据我所知,如果是垄断的话,我们应该加价才对。但现在我们是减价了,我实在不明白什么叫做垄断!”

  最令外界津津乐道的,是霍建宁和胡应湘为应否兴建港珠澳大桥互相指骂的事件。2002年8月份,香港地产发展商和集团主席胡应湘向特区政府重提兴建港珠澳大桥,除连接香港大屿山与珠海及澳门外,并有货柜码头,令香港发展为南中国的物流中心。胡的建议在当年得到新鸿基地产、九仓和信德等大地产商的支持。但由于大桥项目对和黄雄霸港口业务构成威胁,遭到李嘉诚的极力反对。

  护主心切的霍建宁,随后不顾身份狂轰胡应湘。当时身在意大利的霍建宁,甚至以电话会议召开记者会,以成本效益问题大力反胡,称:“胡先生提出要兴建大桥,他赚到钱,我会恭喜他。不过,请你别影响到别人,这会害死人的。”

  相比之下,平日在李嘉诚面前,霍建宁却永远是恭恭敬敬,言听计从。据认识霍的朋友说,“即使递电话给老板,他也会双手奉上。”而李嘉诚每次说什么,霍建宁都会记在心里。某香港资深财经记者举例称:2005年8月,李嘉诚在和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一时豪言,声称集团的全球3g客户人数“在45天内一定可以突破1000万。”到了第45天,和黄果然对外宣布全球3g客户人数突破1000万,“霍建宁的确不简单,很懂如何满足老板的要求。”

  可以这样总结:霍建宁之所以能成为“打工皇帝”,是因为他兼具过人的专业才能和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忠仆性格”。

  “港版凡尔赛宫”主人

  香港商界人士分析,霍建宁的出色表现,与其工作辛勤不无关系。

  霍建宁是和黄出名的工作狂热分子,一周工作7天,视办公室为家,多年来甚少放假。甚至1987年结婚前夕,他身在加拿大谈判收购赫斯基石油业务,拉锯11个小时才中止,在最后一刻返回香港结婚。2003年接受路透社记者访问时,他自言对工作的狂热犹如信教,很喜欢那种“全世界与我为敌的感觉”。这样,他才可以在2g的价值被捧上天时,以千亿卖“橙”缔造世纪交易,而如今坊间皆看淡3g时,他却坚信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霍建宁身边的朋友指出,除了工作勤奋,霍建宁平时也很懂得周旋于李嘉诚的大小公子之间。1990年代初,当李嘉诚长子李泽钜在加拿大温哥华搞“万博豪园”项目,而次子李泽楷亦在加时,霍即飞去加拿大,分别陪两位“太子”滑雪。

  有香港金融界人士戏言,“打工皇帝”主要可以分两类人:一类精神压力大到过着非人生活,深夜会到高消费酒吧买醉忘我;另一类则努力在工作外建立生活,他们是云咸街艺廊的熟客和慈善组织的热心义工。霍建宁属于前者。

  年薪逾亿港元的霍建宁,过往生活相当富贵。平日的娱乐除了打高尔夫外,他还喜爱听音乐会,爱喝红酒,在家中自设酒窖,藏酒量甚丰。而女儿霍尚欣小时候在香港国际学校念书时,已有两名保镖接送。

  霍建宁的另一嗜好是购买豪宅。他曾于1992年以1650万港元买入舂角道64号地皮,兴建成一座貌似古堡的576平方米大宅。至2006年,霍建宁又以3.5亿港元天价购买深水湾道37号豪宅,轰动全港。这所亿元大宅的外墙米黄,矗立于山坡上,能鸟瞰整个南区海景及深水湾高尔夫球场,极具气势,因此被称为“港版凡尔赛宫”。

  不过,霍建宁也有柔情的一面。霍建宁妻子何绮华于2003年被发现患上初期乳癌。初期何的情绪低落,术后选择接受4次为期3个月的化疗疗程。霍当时对她说:“在这3个月里,我一定在你身边陪你。”之后,霍建宁果然说到做到,3个月没有离港,每次何绮华做化疗,霍带着一家六口和朋友约10人,陪何到诊所,两小时化疗中全程陪她聊天。

  化疗的副作用是掉头发。霍建宁当时对何绮华说:“如果你真的掉光了头发,我会剃光头陪你!”虽然可能因为化疗用的药好,掉头发并未如初期所料那么严重,但事隔9年,何绮华想起此事仍不无感动,称:“他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支柱!”

  
看了“中国现代励志人物故事”的人还看过:

88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