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人物事迹500字7篇

| 吴泽

科学家人物事迹500字篇1

“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回国前留给美国的一句话。1935年8月,他从上海离开祖国,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他在心中默默的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来为你复兴效劳!4年后,他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那时他就提出了星际航行理论的可能性,引起了科学界极大的轰动,钱学森因此成为美国军方最信赖的科学家之一。

钱学森在美国居住了20年,始终眷念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不止一次的发出“旅客生涯做到何时”的感叹,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更坚定了他要回国的愿望。然而对于美国,钱学森太有价值了,想尽一切办法阻挠他,监视,非法拘留,定期查问,试图改变他的思想,都未能如愿。通过他自己写的要求回国的信件为依据,在祖国的关怀和支持下美国政府终于允许他离美回国,这一转眼就等了五年。“我一定能回到祖国,今天我终于回来了”!1955年10月8日,这是钱学森回到祖国说的一句感慨的话。

当时的中国航天事业相当于一片白纸,他上书周总理提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长远规划,根据这份报告,成立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钱学森为院长,从此这张白纸上便有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经历。1960年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他直接领导的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研制成功。

1965年钱学森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计划,列入国家任务,并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贡献了智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70年重量为173千克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响彻全球,这是我国航天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钱学森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发展做了卓越贡献,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他是领路者,也是发现者,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2002年钱学森出版了‘创建系统学’的著作,在这著作上人们发现这位古昔老人瞄准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2049年。在科学上没有最终的真理,他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只考虑未来。

”他更看重的是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留下的财富。它不仅以严谨和勤奋的态度在航空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衣淡泊名利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素质。“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对钱学森的颁奖辞,也是他对祖国航天事业卓越贡献的写照。钱学森你的一生让我要学的太多,感动的太多……

科学家人物事迹500字篇2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一次,他企图透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他的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梅布尔是聋子,以前是贝尔的学生。她父亲较富有,为女婿的科学试验慷慨解囊,带给必要的经济支持。

贝尔的不少朋友却期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忙,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透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科学家人物事迹500字篇3

瓦特出生于英国,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就应将它改善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向持续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貌。但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瓦特没有放下,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后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

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能够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科学家人物事迹500字篇4

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备受赞誉,嫦娥探月、体细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等重大原创成果涌现。一批贡献卓著的科学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中就包括2018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刘永坦,他用四十年的不懈的奋斗,书写着中国科学家的理想和情怀。

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永坦”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的祝愿,而战火中,国家命运则慢慢成了刘永坦一生的牵挂:“我是1936年生于南京,我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前离开的,颠沛流离,那种苦深深地印在脑袋里。而父亲母亲很小教我背诗:‘家祭无忘告乃翁’,印脑袋里很深,对这个国家的兴亡感受深刻。”

多年之后,投身科学的刘永坦踏上了中国新体制雷达的开创之路。经过800多个日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刘永坦主持的“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但顺利完成预研使命的刘永坦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认为国家需要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1989年,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建成。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及其团队的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刘永坦看来,自力更生的精神将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就这个精神:不服输,要创新,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做出对国家有意义的成果。人家不会把关键东西给你的,不管是谁要卡我们脖子,未来我们都能靠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往前走、往前拱。我觉得我们国家这种(被垄断封锁的)日子要一去不复返。”

科学家人物事迹500字篇5

英国知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 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科学家人物事迹500字篇6

在北京西郊香山国家植物园内高高矗立的亚洲馆藏标本最大的植物标本馆里,人们常常看到一位衣着朴实的耄耋老人静静地坐在工作台旁,用细小的放大手镜认真观察标本,或用笔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完全沉醉在植物标本的世界中。这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先生。

中国植物分类学百年历史,王文采先生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学者,个人兴趣爱好与国家需求的结合是他事业成功的坦途。早年王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求学之时,就对植物分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工作至今。王先生长期致力于具体植物分类群的研究实践,著作等身,他对一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植物类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澄清了不少长期遗留下来的混乱名称和错误鉴定,发现了大量植物新类群。人们对王先生的敬重,是因为几十年来王先生一直身体力行为中国植物分类学发展不懈努力。早期他在野外工作亦怡然自得,1958年11月在西双版纳野外采集时感染恶性疟疾生命垂危。但身体恢复后有依然上高山进雨林,风餐露宿,乐此不疲。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拓展国际视野,他不顾年事已高,出访欧洲一些重要的植物标本馆,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带回不少我国缺乏的珍贵的模式标本和资料。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人才队伍逐渐萎缩,王先生积极在媒体上呼吁,他自己亲自培养了被子植物大科、大属研究的年轻专家,为稳定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人才队伍出谋出力。

2011年先生85岁,众弟子组织出版了《王文采院士论文集》(上、下卷),收录了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174篇。2022年6月由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资助、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掇菁撷芳——王文采院士论文增编》一书整理汇编了王文采先生2011~2022年第一作者发表的77篇论文。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150万字的科研成果是王先生在右眼失明、左眼也视物模糊的情况下,借助放大镜坚持年复一年完成的呢?十余年间,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还完成了中国翠雀花属的长篇修订研究,出版了《中国楼梯草属植物》和《中国唐松草属植物》两本厚重的专著。

1987年和2009年,王文采先生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不仅极其罕见,而且也是对他将兴趣爱好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最好的回报。一位九十多岁高龄的老科家,几十年把对植物分类学的热爱与生命融为一体,给我们谱写了一支支科学和生命的赞歌。王先生这种热爱科学、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和品德值得我们敬佩、学习和传承!

科学家人物事迹500字篇7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非常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非常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加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加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么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假设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由于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非常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4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