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时代楷模事迹7篇
李桓英时代楷模事迹(篇1)
“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1921年,李桓英出生在北京,先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50年,年仅29岁的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
在世卫组织工作的7年里,李桓英的内心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一个人的归属问题。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国的新闻,更是带给她很大的触动。一个愿望在她心里愈发强烈: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7年任期结束,李桓英拒绝了世卫组织的续约,瞒着已在美国定居的父母和家人,只身一人辗转多国,终于在1958年回到祖国。 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李桓英说:“联合国待遇再高,美国的生活再好,人,不是靠金钱活着的。”
与麻风病人拥抱
“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
回国后,李桓英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与麻风病结缘。
麻风病,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古老传染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便极易发生畸形和残疾。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人遭受着麻风病的折磨。当被问及直面麻风病人是否会恐惧时,李桓英说:“我们做医生的没有恐惧,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
在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对岸,聚集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村庄。这些村庄长期与世隔绝,只有乘船横渡才能够到达。然而这些地方并不是世外桃源,当地人避之不及,因为这里生活着患有麻风病的人。
1979年3月,李桓英第一次走进这些村庄,村民们自觉地与她保持着距离。为了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能够治好麻风病的信心和决心,李桓英主动与他们握手、拥抱,还仔细查看他们皮肤溃烂流脓的地方。
就在这次麻风村之行后,李桓英立下承诺:倾尽自己的一切,付出所有的年华和精力,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我每年都来治不好我就再找新药”
1983年的春天,李桓英再次从北京出发,来到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村,并在这里建立“短程联合化疗”试点。就这样,李桓英把实验室搬到了麻风村,每天把药送到患者手上,亲眼看着他们服下。
可意外却发生了。服药后,患者皮损加重,皮肤着色、小便颜色也红了……村民们慌了,纷纷把药扔进了水里。李桓英知道这是药物治疗的正常现象,便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甚至拍着胸脯向村民保证:“我每年都来,治不好我就再找新药。”
日子一天天过去,按时服药的村民麻风病症状逐渐消退。
1985年,当李桓英重返麻风村,眼前的景象让她至今难以忘怀。村里的患者全部治愈,“短程联合化疗”完全达到预期效果。1990年4月13日是这一年的泼水节,麻风村有了新的名字——“曼喃醒村”,傣语中意为新生。
四十年来,李桓英跑遍云、贵、川,几乎每个麻风村都有她的匆匆步履。在偏僻难行的深山里,李桓英曾数次遭遇车祸、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身上伤痕累累。
还有一些麻风村几乎没有路可走,李桓英只能身体倒悬在河面上坐索道过去。直到94岁,李桓英仍在云南一线奔走。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推广了李桓英的联合化疗经验。70多年间,在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
“我愿意以党员的身份
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
“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但是如果不入党,我可能会很后悔!”2016年9月,北京友谊医院党委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申请人是已95岁高龄的李桓英。她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
2016年12月27日,满头银发的李桓英高举着右拳,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李桓英摸着胸前的党徽微笑着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我会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鲜红的党旗。”
李桓英时代楷模事迹(篇2)
李桓英,一位98岁的老人,在麻风病防治的道路上,还在继续前行。
1958年,李桓英拒绝世卫组织续签5年的合同,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毅然回到国内。“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用一个“拼”字来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曾经是深受歧视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但是,李桓英不怕。她不信邪,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争——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为病人诊治,从不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都采用终身服药的办法,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停药就会复发。为了缩短疗程,使有限的药物能够治疗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带着联合化疗药物在云南省的一个村子开展试点,将麻风病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这种短程联合疗法为麻风病治疗开辟了新天地。后来,原卫生部将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经验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做法。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6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她“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当年12月,李桓英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作为李桓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说,从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
李桓英时代楷模事迹(篇3)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李桓英时代楷模事迹(篇4)
近日,媒体报道了李桓英的事迹。李桓英放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聘任,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工作,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治愈了国内万余例麻风病患者。直到现在,98岁高龄的李桓英仍奋战在麻风病课题研究的一线。为了国家的抗麻风事业,她放弃了国外定居与家人相伴的机会,在云南艰苦环境中工作多年,甚至多次遭遇车祸、骨折。回顾自己的选择时,李桓英却说:“下乡我从来不叫苦,翻车我也不叫苦,生活是自己找的,但是(我)也从中得到了满足。”李桓英的一生是幸福的,我们组工干部们也是如此。
都知道组工干部的辛苦,选择了组织工作,就是选择了寂寞清苦和夜以继日,但是也选择了另一种幸福。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答案各异。我们不妨细细品味李桓英式的幸福,或许会有一番新的收获。
组工干部,就是要在“钉钉子”中创造李桓英式幸福。李桓英一次次翻山越岭走进麻风村,将毕生精力投入到防治麻风病的事业之中,多次车祸伤了筋骨,却没有挫伤她的工作干劲,她在别人不敢问津的领域独辟蹊径,锲而不舍地开展新研究,最终帮助中国走出了麻风病时代。木匠钉钉子看似简单,可实际操作中,眼中分寸的掌控、手上力度的把握、心里韧劲的坚持,都需要夜以继日的努力。我们组工干部,要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应想方设法迎难而上,一锤一锤接着敲,一点一点接着学,一件一件接着做,在钻研的过程中感受自我的成长,在“钉钉子”的过程创造幸福。
组工干部,就是要在“啃硬骨头”中守护李桓英式幸福。98岁高龄的李桓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工作到100岁:“不愿意这两年白活着,我愿意尽我所能。白坐在家里看小说、看电视,也是浪费。不如用你有生之年,做点更有意义的事。”“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树立奋斗意识,就是要求我们组工干部要做到敢为人先,敢于拼搏,敢于啃“硬骨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锐气作风,始终保持积极作为、勇往无前的拼搏干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忍不拔,迎难而上,顺应新时代大势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用汗水写担当,用奋斗换幸福。
组工干部,就是要在“学雷锋”中体悟李桓英式幸福。李桓英说,“要把我最好的年代,奉献给祖国。”98岁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回到她曾经战斗过的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的麻风病发病机制。可以说,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抗麻风事业,为人民服务是她最大的幸福,这不由让我们想到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当代雷锋郭明义对于自己的幸福观有过这样的表述:“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我们组工干部学雷锋不仅仅是学他做好事,更要把握好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在无私奉献的过程中体悟这种幸福。对我们组工干部来说,无私奉献不是一种强迫而是一份自觉,不是一次作秀而是一生践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追求。所以工作即便劳累,但奉献的果实却是醇美甘甜的,幸福感的获得就在这里,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李桓英时代楷模事迹(篇5)
那时,旁人谈“麻”色变,李桓英却勇往直前,是少有的敢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医学专家。下乡不叫苦,翻车不叫苦,生活从不搞特殊,李桓英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我的生活就是适应国家的需要”,百岁依然坚持工作,感觉自己“活了两辈子”。
1979年改革开放,在李桓英58岁接近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了成千上万遭受麻风病折磨的患者。
几十年过去,如今,她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但在与麻风病争战的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她依旧坚守奋战在最前线,坚持麻风的宣传、现场调查研究,为的就是早日让全世界彻底消灭麻风病。孑然一身的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麻防事业,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
入党时,李桓英说:“我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但还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奋斗。”敬佑生命方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方能大爱无疆。李桓英,与党和国家同行,与人民为伴,坚守医者初心永恒探索、无私奉献,书写了敬佑生命的动人篇章,标注了医者仁心的精神坐标。
李桓英时代楷模事迹(篇6)
1921年,李桓英出生于北京,童年时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生活。她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时,她多次横跨各洲,为贫穷落后地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而努力。
7年任期结束后,世界卫生组织希望李桓英续签5年合同。而李桓英全家已经移居美国,父母兄弟希望她留在身边。不过,这两个选项都被李桓英排除了。
李桓英曾在美国杂志上看过关于钱学森的报道,得知钱学森毅然回国时,她深受触动,“时不我待,作为中国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于是,她瞒着家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后终于回到中国。这一年是1958年,她37岁。此后的漫长岁月,她始终无悔最初的选择。
1970年,李桓英在江苏第一次见到麻风病患者。他们有的脸部毁容,有的手脚畸形,有的皮肤溃烂。由于没有有效治疗手段,麻风病患者往往被赶到偏僻之地,报团取暖或自生自灭。
饱受病痛和歧视双重折磨的患者,给李桓英留下深刻印象,她立志要攻克麻风病。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后,便将全部精力献给了这一事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着手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完成,但缺乏临床实验。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走访调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最终获得免费药品和实验项目支持。
带着这批药品,李桓英来到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寨”,劝说这里的每一个麻风病患者服药。
她的到来引来村民一片惊奇:北京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渴了,她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饿了,她大大方方和麻风病患者一起吃饭;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手长时间不放。她说:“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麻风菌可没有子弹厉害!”
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这一方法使全国麻风病患者从11万人下降到不足1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年复发率小于1%的国际标准。后来,短程联合化疗法在全球得到推广。
曼南醒村不会忘记李桓英。经过两年治疗,“麻风寨”的患者全部治愈。1990年泼水节,“麻风寨”摘掉了帽子,作为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村子取名为“曼南醒”,意为“新生的山寨”。
与麻风病的斗争没有就此停止。1996年,李桓英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李桓英长期辗转于云贵川等贫困边远地区。前往麻风病区总是山高路险,李桓英曾2次翻车、2次翻船,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在勐腊坐独木舟过河翻了船,被捞上岸后却仰天大笑:我胖得像个皮球,哪里沉得下去?
2016年12月27日,李桓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刷屏”,因为这位新党员已经95岁了。为什么年逾九旬才申请入党?她说,自己以前还不够格,现在应该合格了。在她看来,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医疗工作者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服务人民也是党员的基本职责。摸着闪亮的党徽,李桓英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我要干到100岁!”98岁时,李桓英依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努力。她曾说:“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而再长的生命只为自己也将毫无意义。”
李桓英时代楷模事迹(篇7)
8月20日,中央宣传部20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主动舍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麻风病防治工作,长期奔波在云、贵、川等偏远山区,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
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29岁时,她被推荐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
7年任期结束
她拒绝优渥的续约邀请,毅然回国
之后的几十年间,她将全部精力
投入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
把一个个与世隔绝的麻风村
变成了幸福村
她,就是李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