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

| 吴泽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篇1】

桂希恩长期致力于传染病的预防、临床诊治、教学和研究工作,为艾滋病人争取生存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他的奔走呼吁,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让广大的老百姓认识了艾滋病。

桂希恩教授因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杰出贡献,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是中国第四个“贝利•马丁奖”的获得者,2004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当选“感动中国人物”年度人物;200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医疗英雄;2008年,被授予中国医生最高荣誉 “白求恩奖章”;2009年,当选“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100人”,并荣获“荆楚楷模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11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人民医学家”称号;2011年获“精忠奖”特别贡献奖。

1960年,桂希恩毕业选择了去缺医少药的青海工作。在青海16年,主要从事的是疾病防治工作,曾参加了麻疹、伤寒、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心中装着青海人民的疾苦,青海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99年夏天,一位来自河南上蔡县的医生告诉桂希恩,村里很多人得了一种“怪病”,还有一些人因“怪病”而相继死亡。经过他的调查核实,血站非法采血交叉感染导致了艾滋病的流行。1999年10月,桂希恩提笔给中央领导写信,把自己在文楼村的所见所闻一并寄了去,很快,中央领导作了批示。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医生,揭开了中原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实情。 2001年5月,河南四位成人、一位幼童等五名感染者来武汉求医,来的路费都是桂教授提供的。为让艾滋病患者享有同样的生命尊严,为了证明日常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桂希恩毅然将五位艾滋病人接到自己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了五天。在桂希恩教授等人的努力促成下,中国艾滋病第一村——文楼村受到全国的关注,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接受艾滋病免费治疗的村子。

上世纪80年代起,他的足迹遍及湖北省江陵县、阳新县、钟祥县的村村寨寨、沟沟坎坎,为消灭当地血吸虫病,呕心沥血,其成果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暑期社会实践与传染病教学的成功结合,不仅有效防治了血吸虫病,带动晚期血吸虫与肝炎关系的相关研究,而且锻炼了一批医学生骨干。在武汉大学,桂教授是最受学生们崇敬的老师。他将艾滋病患者带进课堂,并且将自己最新的病例、知识和所思与学生分享,他还带领学生奔赴艾滋病高发区开展“红丝带”行动,为艾滋病人送医送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湖北十堰至陕西漫川关高速公路是国家规划建设的西部开发公路干线银川至武汉公路的一段,也是湖北省第四个世界银行贷款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桂教授作为“十漫高速”防艾项目的承担者,带着17名学生青年志愿者,沿着项目建设的路线,对施工工人的人数、施工点的社区数量以及娱乐场所、医院诊所和其他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通过问卷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农民工的艾滋病发病率大幅下降。该项目受到世行官员的高度赞扬。

时至今日,年过八旬的桂教授仍工作在一线,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坚持下乡帮助农村医疗救治工作,带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说:“和桂教授到疫区进行社会实践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桂教授的人格魅力感化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桂教授所领导的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常年对国家艾滋病防治示范区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每年还开展针对大学生、中学生的艾滋病知识讲座,听众累计逾万人,提高了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减少了他们对HIV感染者歧视。桂教授主编教材及科普读物12部,其中《艾滋病防治系列丛书》被湖北省科技协会评为“2010年度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桂教授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学会评为“2011年度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家”。他参与讲授的《AIDSandI——艾滋病与我》2018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桂教授的心总是牵挂着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资助了数百名艾滋病影响家庭的子女在高中及大学学习;连续6年举办 “快乐求知夏令营”,100多名农村贫困艾滋病家庭子女由此改善了心理状态,激发了学习动力,拓展了视野,增强了自信。“我希望和大家一起,为老百姓做更多有益的事。”这是桂希恩教授的心语,也是他作为一名好医生的真实写照。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篇2】

出生于湖北仙桃的雷军,18岁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这个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学子,一直以“最优”的标准要求自己。进入大学后,雷军用两年修完了所有学分,完成了毕业设计。年少的雷军在常规学习之外,用大量时间钻研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领域,在读了《硅谷之火》之后,雷军内心里燃起了一团火,从此有了为之奋斗的信念:做一家伟大的企业,影响足够多的人。

上世纪90年代初,雷军从武汉大学毕业,彼时在国内程序员的圈子已经名声大噪。1991年,雷军加盟北京金山软件有限公司,他与团队推动技术创新,攻坚克难,并于1998年成为金山软件的CEO,不到30岁便成为了中国软件业顶级公司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带领下,金山旗下WPS于2002年度、2007年度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软件代表。他坚持推动金山集团创新发展,成功跨越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三个时代,实现了从传统软件企业到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蜕变,成为跨办公软件、互动娱乐、移动互联网安全、云计算等众多领域的科技型企业集团,走出了一条民族软件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之路。

雷军财务自由后依然没有忘记大学时树立的奋斗信念,梦想更加明确。当被人问及做小米的初衷时,他说:“我的梦想就是想改变中国产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让老百姓用上优质的产品。”有着丰富互联网经验的雷军认为,互联网有两点优势可以应用在传统产业,并且会发挥超乎想象的效果:一是用户体验,二是用信息技术提升效率。

2010年,雷军创办了小米科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小米一上来就杀入手机行业,这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国际上有苹果和三星,国内有华为和联想等,一个创业公司,凭着无畏勇气和巨大创新,将互联网的高效率和极致用户体验运用到智能手机领域,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出人意料的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在小米的影响下,中国的山寨手机已被彻底消灭,中国智能手机、智能硬件的质量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便宜,并在全球强势崛起。雷军总结并实践的的互联网思维七字决——“专注、极致、口碑、快”,影响了一代创新创业者。

小米基于手机的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仅为人类商业史的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做出了新的探索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它验证了雷军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产业设想。

2014年底,雷军带领小米推出“生态链计划”,以“投资 孵化”的形式推动更多行业和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提出了“投资不控股”“帮忙不添乱”“扶上马送一程”等共赢的发展理念,将小米发展积累的用户研究能力、产品研发设计能力、资金和供应链资源、销售渠道和品牌资源等,赋能创新创业企业和传统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合作伙伴实体创业的瓶颈。同时,小米还提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通用能力,提升合作伙伴的智能化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构建了一个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的智能生态圈。

通过四年的发展,小米生态体系已达200余家企业,孵化成功率接近100%,正吸引着更多的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其中智能硬件企业达100余家,2017年IoT及生活消费品营收达到200亿,移动电源、手环、平衡车、扫地机器人等多款产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领先产品,影响了数亿用户的生活方式。面对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浪潮,雷军还提出了“手机 AIoT”的双引擎发展战略,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目前,1.71亿智能设备互联互通,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级物联网平台,取得了世界领先优势。

2017年,小米营收突破千亿人民币,与全球收入同等规模且盈利的上市公司相比,按收入增长速度计算,小米在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一,在所有公司中排名第二。2018年4月,雷军宣布:“从现在起,小米正式向用户承诺,每年整体硬件业务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过5%,如超过,我们将把超过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还给小米用户。”现在全球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都可以使用到“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的小米产品。

在小米集团香港主板上市的前一天,雷军在全员公开信中再次重申了奋斗的愿景,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他强调“纵观人类商业史,无论汽车行业,还是PC行业,改变世界的伟大公司都是把好东西做得越来越便宜,让越来越多人使用。我们就是要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在用户心中建立起了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的口碑,用户信任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雷军同志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此外先后荣获第十一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第三届“首都杰出人才奖”、第五届北京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雷军带领的小米公司则闯进了福布斯2019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位列第426位。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篇3】

一、生死考验:极限飞行力挽狂澜,128人平安落地

9800米高空,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随即遭遇的是速度为800km/h的强气流、零下40℃的极低温、飞行仪表多数失灵、整架飞机开始剧烈抖动、失压、强噪音……眼看就是一场机毁人亡的巨大灾难。

2018年5月14日,在这生死关头,川航3U8633航班责任机长刘传健没有慌乱,迅速恢复理智,在十几秒的时间内无一失误地完成36个完整动作;与机组、乘务组有序配合,34分钟忍受极端低温、缺氧、强风条件,全手动操纵飞机飞越高原高山地形,惊心动魄却平安着陆,最终保住了119名旅客与9名机组人员的性命,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突发状况,是一次以英勇无畏精神和高超业务本领力挽狂澜的英雄壮举,是一次坚持生命至上、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营救。关键时刻,他敢于挑战飞行极限,勇当国家财产、人民生命的守护者。

二、全球瞩目:_亲切会见,媒体盛赞“史诗备降”

类似刘传健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情况下的迫降飞行事件,在民航领域尚无记载。专业人士纷纷评价:这次的情况在全球都属极其罕见,这是一次“世界级”“史诗级”的备降。

全球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除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国内国家级媒体盛赞“奇迹时刻是专业在闪光”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路透社、印度TV等国际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将刘传健机组称作“英雄”。《每日邮报》称赞在32000英尺的高空执行这些操作非常“不可思议”。路透社则将此次事件称作“中国版”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事件,赞赏飞行员的“不懈努力”。

这一“民航史奇迹”事件也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感动了无数人,鼓舞了无数人。有网友评论:“128个人的生死全维系在他一身,他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人有多了不起!”

2018年6月8日,四川省、中国民航局召开成功处置川航3U8633航班险情表彰大会,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授予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并享受升级劳动模范待遇。

2018年9月30日,__专门邀请刘传健等“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招待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他们,评价他们说:“生死关头,你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你们化险为夷的英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得知你们的英雄事迹,我很感动,为你们感到骄傲。授予你们‘英雄机组’、‘英雄机长’的光荣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你们不愧为民航职工队伍的优秀代表。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学习英雄机组的英雄事迹,更要提倡学习英雄机组忠诚担当、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和职业操守。”

刘传健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飞行精英奖”、“最美退役军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等荣誉。

三、英雄本色:平凡成就非凡,民航精神成就最高职责

低温缺氧使人失去知觉,瞬时强风将人吸出窗外,生死关头刘传健机长忠于职守,面对生命威胁全组无一人脱离岗位,担当起119名旅客生命安全的责任,完美地展现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这一当代中国民航精神。

英雄的荣誉,不只属于3U8633机组,更属于全体中国民航人。奇迹的背后,是多年安全工作的积累,是中国民航每一个航班飞行、每一天航班运行、每一个岗位人员的艰辛积淀。英雄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民航有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关键时候能够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的优秀队伍,深刻践行着“人民航空为人民”的理念。

“5•14”事件的成功处置也绝非偶然,是遵章守纪的典范,是严格执行手册的代表,是长期作风养成的职业素养,是中国民航系统多年来高度重视“三基”建设的结果,是对全体民航人辛勤劳动的充分肯定。

瞬间的判断来自长期的积累,英雄的壮举蕴含于平凡的工作之中。从事飞行工作28年来,刘传健机长总飞行时间13666小时,总经历时间11454小时,未发生过人为责任原因不安全事件。他从未放弃的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坚持系统学习各种飞行知识,几乎把飞行之外的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对飞行理论和飞行技术的刻苦钻研上。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篇4】

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一名来自中国的技术工人同时获得三项金奖震惊了世界:他就是高凤林。

为高凤林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有人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许以丰厚待遇和荣耀。高凤林答道:“我相信航天事业发展了,工资待遇一定会赶上、超过你们,至于荣耀嘛,你说它能有我们制造的火箭把卫星送入太空荣耀吗?”

高凤林,央视“大国工匠”节目播出的第一人,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也就是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

大喷管在惊险中诞生

上世纪90年代,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组成,全部焊缝长达900米,焊枪多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在首台大喷管的焊接中,高凤林连续昼夜奋战一个多月,腰和手臂麻木了,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用毛巾热敷才能减轻痛苦。凭借着高超的技艺,高凤林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成功焊接出第一台。

但随后的X光检测却显示,大喷管的焊缝有200多处裂纹,面临被判“死刑”的命运。高凤林异常镇定,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最终判断出:裂纹是假的。经过剖切试验,在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所谓的“裂纹”,确实只是焊漏与方管壁的夹角所造成的假象。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试车台,这一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此后,在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焊接第二台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公司唯一的一台真空退火炉发生炉丝熔断,研制工作一时陷入停滞。要想恢复设备运转,必须有人从窄小的炉口缩着肩膀钻进去,将炉丝重新焊接在一起。那时正值盛夏,炉内氧气本就稀薄,焊接时还要输送氩气进行焊接保护,情况十分凶险。高凤林忍住长期加班导致的胃痛,主动要求钻炉抢险,三进三出,前后近两个小时,成功地焊好炉丝,真空炉恢复了运转。高凤林由此被业内誉为“金手天焊”。

应对疑难杂症妙手回春

随着高凤林远近闻名,国内外同行遇到棘手难题也来向他求助。一次,我国从俄罗斯引进的一种中远程客机发动机出现裂纹,很多权威专家都没有办法修好,俄罗斯派来的专家更是傲慢地断言,只有把发动机拆下来运回俄罗斯去修,或者请俄罗斯的专家来中国才能修好。高凤林被请到了机场,看着这个瘦弱的年轻人,俄罗斯专家仍然明确地说:“你们不行,中国专家谁也修不了!”高凤林通过翻译告诉俄方专家:“你等着,我十分钟之内就能把它焊好!”焊完后,俄方专家反反复复检查了好几遍,面带微笑对高凤林竖起了大拇指。

2007年9月,在长征五号研制的关键时刻,发动机内壁在试车时出现烧蚀。现场专家焦灼地联系高凤林求援,高凤林带着助手赶到现场。操作台10米开外就是易燃易爆的大型液氢储罐;脚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涧。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异常狭小,仅能硬塞一只手臂进去,高凤林只能凭着多年的操作经验“盲焊”。最终,在夜晚来临前,他成功地排除了故障,被发动机总设计师戏称“通过了国际级大考”。

真正的国际级大考发生在2006年。那年11月底,诺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的秘书多方辗转找到高凤林,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AMS-02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在制造中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希望高凤林前往解决。探测器用的是液流氦低温超导电磁装置,将搭乘美国最后一班航天飞机“奋进号”到国际空间站上执行探测任务。此前已经来了国内外两拨“顶尖高手”,但因为工程难度巨大,项目实施方案一直没能得到国际联盟总部的认可。在论证会上,高凤林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得到各方专家赞赏。会后,高凤林又耗费几天的时间,把思路完善成一个创新设计方案,方案终于通过了国际联盟总部的评审。

连续熬夜一月攻克难关

“连续熬夜最长的一次将近一个月,每天到凌晨5点左右,为了国家863计划的一个项目,26个难关,需要一个个攻克”。高凤林被同事称为不吃不喝的“骆驼”,是“和产品结婚的人”。为了攻克难关,他常常不顾环境危险,直面挑战,为此多次负伤,鼻子受伤缝针,头部受伤,三次手术才把异物取出,而胳膊上黄豆大的铁销,由于贴近骨头,至今无法取出。

“不仅会干,还要能写出来指导别人干”。高凤林著有论文30多篇,每年授课120多课时以上,听众上千人次。在操作难度很大的发动机喷管对接焊中,高凤林研究产品的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的高次方程公式和线积分公式,提出了“反变形补偿法”进行变形控制,这一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凤林的名字,命名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是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2015 年,高凤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篇5】

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

王启民,我国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楷模,长期从事油田地质开发研究工作,凭着“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英雄气概,为大庆油田保持高产稳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主持参与8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成果特等奖”等19项奖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新技术,实现经济效益近3亿元。

“初生牛犊”:勇于挑战“权威”,创新“非均匀注水”开发方法

1961年9月,王启民被分配到大庆地质指挥所,负责搞油田地质动态工作,每天跑基层,下现场,收集油井资料。油田开发不到3年就出现了采油井大量见水现象,注水3年,水淹一半,采收率不到5%。有人提出用当时外国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法”解决问题。在一次重要的技术座谈会上,王启民大胆提出了“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的方法,主张对厚度大、渗透率好的油层要加强注水,让它先出力、多产油,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分层注水等措施加强其它油层的注水。他和另外两名同事来到中区西部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上开展现场试验,取得成功。上世纪70年代,王启民带着团队在中区西部试验区一干就是10年。他们一边用“非均匀注水”夺高产,一边用“六分四清”保稳产,还分析研究了1000多万个数据,绘制出全油田第一张《主力油层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为油田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1975年,油田党委根据王启民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原定1980年实现年产5000万吨的目标,整整提前了5年。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这标志着大庆油田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

再破质疑:历时7年攻关“表外储层”禁区,将“剃掉肉的骨头”“吃到嘴”

上世纪80年代,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含水已达80%。资源不够用怎么办?根据此前多年的现场试验和经验积累,王启民有了想法:要向表外储层要效益!所谓“表外储层”,是指厚度在20厘米上下的没有列入“国家矿藏表”的特薄油层,其含油少,胶结致密,渗透性很差,很多人都认为它没有开采价值,早已被判了“死刑”。面对大家的质疑,王启民首先组织了多学科联合攻关,又组织开展了4个现场试验,并去北京向康世恩和余秋里作了汇报。回到大庆,时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王志武亲自组织并发出动员令,全局要开展“攻三关、过三难、一推进、保稳产”,全面开展油田二次加密井的部署和研究,实现油田持续稳产,进一步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王启民和同伴们坚持了7年,终于冲破“表外储层”开采禁区,开拓了高含水老油田挖潜的新领域,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表外储层为主的薄差油层开发技术。据计算,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等于又找到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为国家增产增收2000多亿元。

再攀高峰:“前无来者”,实现油田高含水后期“巧干三年不过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油田综合含水率进一步提高,要想保持5500万吨以上稳产,按国内外通用的办法就是加大注水量,通过提高产液量的方法来保证稳产。而这种模式势必造成含水上升快,地面工程大规模改造,投资剧增的局面。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志武找来王启民商量对策,经过一系列的科学论证,王志武提出“稳油控水”的指导方针,王启民大胆承诺:“每年含水上升率控制在0.3%以内,三年不超过1%。”他们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一优”的结构调整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5年,大庆油田实现了三年平均含水上升率不超过1%,5年累计多产油610.6万吨,少产液24749万吨,累计增收节支150亿元,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使大庆油田连续20年保持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稳产,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1996年,《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为大庆油田实现27年5000万吨以上高产高效持续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虽然众多荣誉加身,但王启民说:“我的名字其实只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大庆油田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油田取得的每项成果,都需要科研人员共同协作才能成功。”

82岁,本应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王启民仍时刻关注着油田的开发动态,各单位在油田开发上遇到什么难题,总会请他帮助指点迷津。王启民说:“始终保持大脑运转,思路才会清晰,思想才不会枯竭。”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篇6】

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

他坚持用忠诚诠释信仰,始终坚守神圣的思想阵地,始终瞄准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紧紧抓住热点难点问题,自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刻苦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做到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学习研究就深入一步,为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研究和传播作出特殊贡献。他先后参与主编《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等16部专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5年间承担国家和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连年被学院评为A级。大家都称他为教学科研的“拼命三郎”。

方永刚对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充满着火一样的激情,为部队和地方讲政治理论课、形势报告、理论讲座,从海军讲到陆军、空军和武警部队,从军队讲到地方,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讲到南部的海防哨卡。

2006年11月,方永刚同志被确诊为结肠癌。他一位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同学问他后不后悔,他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后悔。我感到很幸运,我已经把前30年最好的精力、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用在了教学、科研和学术上。”

1997年5月,方永刚同志遭遇车祸,住院期间,他在病床上完成一本30万字的专著《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同年9月,学院要召开贯彻党的x大精神研讨会,他把x大精神和海军建设联系起来,在病床上撰写了一篇《立足国际战略高度加强海军质量建设》的文章。研讨会那天,他带伤走上讲台作了精彩发言。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政治理论教员的使命和责任。方永刚认为,人活着就要尽责,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他时常有种紧迫感,加班熬夜熬通宵是常有的事。

2005年3月,学院承担了海军近1500名基层政工干部培训任务,方永刚同志作为培训班的骨干教员,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一课,他花了很大的心血,仅讲稿就修改了10多次,还组织同事试讲了10余遍。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第二期培训班期间,他的腹部已经开始疼痛,并且越来越厉害。领导和同志们关心他的身体,多次询问并要求他到医院检查,他都开玩笑地说,锻炼锻炼就没事了。

2005年10月,方永刚同志参加了在国防大学举办的“全军首届军队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学习,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1万多字的纪念长征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研修班结束时,他还作为学员代表作了发言,受到一致好评。

让生命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事业中燃烧

方永刚认为,一定要让生命与时间赛跑,让生命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得到延续。2005年11月从国防大学研修班学习结束回到学院的第二天,他就走上了讲台。教研室主任徐明善教授见他脸色不好,劝他赶快去医院检查一下。他回答说没事,讲完课再去检查。到第四天上午,在领导的命令下,他才赶到医院进行检查。

三天之后,解放军210医院确诊他为结肠癌。在住院期间,方永刚同志仍心系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再要求出院回到教学岗位,并向组织表示“我愿意在党的创新理论事业中燃烧我的生命”。

然而,病魔是无情的,2008年3月25日,方永刚在北京病逝,走完了45年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最美奋斗者典型事迹材料【篇7】

忠贞向党、坚贞为民,为最美三涧溪奋斗

三涧溪村,曾经是神仙也治不了的乱村,如今是享誉全国的乡村振兴样板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平安家庭创建先进示范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这些省部级以上殊荣,镌刻着这个村从弱到强、从富到美、奋斗拼搏的印记。

高淑贞,曾经是一所中学教师,如今是三涧溪村党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基层优秀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一等功、山东优秀女村官、x大特邀列席人员等荣誉,洒满了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汗水。

2018年6月14日,中共中央_、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_到山东章丘三涧溪村视察,临上车时,对高淑贞说,“你付出了,你辛苦了,我谢谢你为党所做的这些工作。”温暖的话语,是对高淑贞多年来不懈奋斗、辛勤付出的高度肯定。

奋斗出思想同心

2004年,是高淑贞在娘家村担任五年村支部书记之后的又一次临危受命,这一次是到婆家三涧溪村担任村支部书记。三涧溪村集体负债60万元,六年间换了六任村支部书记。班子软弱、队伍涣散、人心不齐,是三涧溪村又穷又乱的根源。建强班子、带好队伍,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成为她治村第一要务。她从党员学习抓起,从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做起,从健全村务、财务、宅基地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管起,创造性开展了“党旗飘飘映四邻、四邻联动党放心”主题实践活动,逐步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常态,为全村稳定、事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修一条环村公路,是村民多年来的期盼,却因种种困难一直难以打通。高淑贞敢闯敢干,面对群众质疑和责难,讲政策、讲利害,动真碰硬,抓铁有痕。一个冬天的傍晚,她入户做群众工作,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夜11点。突然,黑夜里传来婴儿的哭声,高淑贞这才意识到自己七个月的女儿已经一天没吃奶了。丈夫抱着孩子一路着找来,她愧疚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眼泪滴落在孩子那稚嫩的小脸上。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为高淑贞的精神所感动。人心通了,思想通了,一条3000米长、10米宽的水泥路通了。从此,三涧溪村的致富路也通了。

党建引领,重在落实。高淑贞创新党建思路,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成立返乡创业、青年创业、康养服务、物业管理、文化旅游等五个党支部,使党的组织优势和产业优势、人才优势相互转化、互融共建,奋斗出了一条“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振兴”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

奋斗出强村富民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是_视察三涧溪村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高淑贞多年来工作的准则。她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团结带领村两委负责人、党员干部,抢抓机遇,带动村民致富。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2005年,三涧溪村工作刚有起色,连续的劳累和压力,高淑贞透支了身体,做了手术,整个人一下瘦了20斤。她在手术第三天就偷偷回到村里,不能讲话,她就用手写,把需要安排的工作,分发给村“两委”干部。

为了筹建工业园区,加快致富步伐,面对4000亩的拆迁任务,高淑贞依法治村、敢于亮剑。她带头爬上屋顶拆除违章建筑,村民拿着菜刀闯入她婆婆家,把老人吓得尿湿了裤子。高淑贞又气愤又心疼,安慰老人说:“谁让咱是村干部呢!”就这样,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一批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园区企业顺利落户在三涧溪村,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阵地。如今,村集体从负债60万元到年收入260万元,工业园有73家企业落户,年利税达到1.3亿元,村里800多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超过2.6万元。

奋斗出文明幸福

2018年6月14日,__到三涧溪村视察时,听取了高淑贞关于“家”字型管理体系的释义后,对在场的领导说,“她释义的多好啊。”这正是对她家国治村新理念的最高评价。

上任之初,高淑贞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人心不齐。她说,三涧是我家,发展靠大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她处处宣讲“家国理念”,把“家”字头上那一点视为党组织,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积极开展“一线通连接你我他、一张卡方便千万家、一支队伍活跃全村、一面旗帜映红四邻、一个职介所劳有所得”的“五个一”服务活动,并将服务范围逐步拓展到大学园区、工业园区,全村逐步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齐的良好局面。

2015年,高淑贞的婆婆去世,她顶住家族压力,推动白事从简从俭,带动和影响了全村百姓。她及时修订《村规民约》,建设了文化广场、活动室、科技图书室,组织了庄户剧团、舞蹈队、门球队等民间团体,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复退军人等评选活动,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让党组织的根基越扎越深,让村民过上了文明幸福的好日子。

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高淑贞,凭着自己对党的忠贞和对事业的坚贞,不忘初心,奋斗前行,曾经的穷村乱村变成了乡村振兴样板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4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