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7篇

| 吴泽

张思德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普通的军人。一个普通士兵之所以受到领导的如此关注,是因为张思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7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7篇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篇1

“我刚做完手术不能下地,多亏几个年轻人帮忙抢收。”进入5月,正是张思德故乡四川南充市仪陇县割油菜、犁秧田的农忙时节,在县纪委监委的11名党员的帮助下,年逾70的盛家沟村村民唐成德家的油菜籽粒粒归仓。

3月以来,仪陇县纪检监察机关186名纪检监察干部包联230个脱贫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与37个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已收集并解决问题118个。入农户、探民情、办实事,在仪陇,广大党员干部正以群众的获得感检验党的历史史学习教育成效,践行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他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为他取名“思德”。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长征期间,张思德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延安时期,粮食严重不足,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为了让班里的战士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2年11月部队整编,张思德服从组织分配,调中央警卫团第1连当战士,在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他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织草鞋,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1944年,张思德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被选为农场副队长。1944年7月,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争先钻进窑中作业。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友进山挖窑,窑顶坍塌,他将战友推出洞口,自己却被埋在下边。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牺牲时年仅29岁。

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红色血脉源源流淌,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今已是故乡的红色符号,仪陇县检察院的“张思德式为民服务小分队”为“事实孤儿”送温暖、国网仪陇县供电公司的“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帮助企业节能降耗……多个以“张思德”命名的服务队通过开展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等,让党旗在先烈故里高高飘扬。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篇2

多少年来朱德与张思德家乡的人民总是自豪地说:“在解放军中,我们仪陇出了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最大的官朱德总司令,一个是最小的官班长张思德”。而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长征中还有着精彩的相聚和颇为传奇的故事。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过草地。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张思德所在班的班长张显扬与另外一些骨干,正是在这时候被红四方面军抽调给朱总司令担任警卫工作。

还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张思德就从随处可见的石刻标语“我们的红军总司令朱德也是仪陇人”中,得知了朱总司令是自己的老乡,他为此很感自豪。自从班长张显扬被派到朱总司令身边工作后,张思德多次找过张显扬,一则汇报班里工作,二则聊叙分别后战友的思念之情。

一次,张思德跑去找张显扬时,恰逢张显扬不在,他正欲离去。朱总司令却叫住了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首长,张思德显得很紧张。朱总司令笑吟吟地问:“你是不是找你的班长张显扬啊?”

张思德忙不迭地应道:“是,首长……我找班长……”

不料朱总司令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了,你是我的小老乡,也是仪陇人,对不对?”

不待张思德回答,朱总司令又说:“我是马鞍场的,你是六合场的。”

听了这话,张思德心里一阵感动,他没想到朱总司令对自己的情况早已有所了解。接着,朱总司令又说:“听说你作战很勇敢,负过几次伤,在反六路围攻中还缴获了敌人的两挺机枪。小老乡,好好干,要为家乡人民多争光。”

不久,张思德因表现突出,升为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班班长。这期间,他经常在首长间送信、传令,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朱总司令。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为进一步解决吃的问题,朱总司令还提议举办一个草地“野菜博览会”。直属队和附近的部队都派来了代表,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采野菜大队。这一次,大家采摘了60多种可吃的野菜。朱总司令又嘱咐张显扬与张思德带人将这些野菜分类整理好,用水养起来,待办博览会时用。

朱总司令一手操办的“野菜博览会”在草地上隆重开幕了。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黄等60多种奇形怪状的野菜整齐地排列在红军大学的场地上,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参观着这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博览会。一位红军战士指着牛耳大黄,瞪大眼睛惊讶地叫道:“这不是中药材吗?”正在一旁的朱总司令笑着说:“是啊!药材也来参加革命了,它也算是‘革命菜’了!”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朱总司令平易近人,与最基层官兵同甘共苦,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张思德。然而,张思德也许不知道,他在长征中的表现,也在朱总司令心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张显扬回忆:胜利到达陕北后,一次中央军委警卫营要挑选一批优秀的战士和班长骨干。朱总司令亲自给负责遴选的干部推荐了言语不多、阶级觉悟高、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就是后来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的前身。这个部队长期担任警卫中央领导的任务。后来,张思德到了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伟大的长征,使张思德完成了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从而使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长征成就了我军著名的英模——张思德!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篇3

在很久的时候就曾听老人们讲过党的好同志张思德同志的故事,然而,还是年少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也不知道伟大的毛泽东为什么会为了一个普通的革命战士的牺牲而潸然泪下;或许是思想的觉悟没有达到,也许是生在两个不同时代的隔阂,至今我都不敢相信张思德同志确有其人。然而,在历史的事实面前,我的质疑显得不堪理会,倒成了一种在思想觉悟上想有所突破的累赘,亦或是被事实抨碎后依然不能救赎的自嘲。在党课中,我是第一次观看《张思德同志》这部电影,终于觉得张思德同志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震撼,还有对社会的深思……

从电影中,仿佛断断续续得连起了我幼时那些故事记忆,在我的心里,张思德同志是党的好同志,他有着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优秀品质,他很热情,他热情于帮助邻家捉猪,帮着队友捡球,帮助前线下来的战友完成心愿;他还是那么热情,在朋友不小心走了资派后,他不怕连累,时时刻刻不忘激励自己的朋友。“有人在喊你是你活下去最大的理由”可能因为张思德同志的鼓励,他的朋友最终回到了革命的大道。他沉默寡言,即使被别人误会也从来都不讲原因,鲁迅先生所谓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或许就是在说这样的革命者吧;在他任劳任怨的背后还有些许顾全大局,为了完成革命的任务,他主动承认错误,搞好同志之间的关系。

我在热衷于描述张思德同志的激情中,却寒心于当今的部分社会现象。是谁造就了这个社会,还是这个社会造就了这些冷漠的人?那个撑杆打捞尸体要价的船夫,那个车祸现场漠然走开的大妈,还有公交车上看着歹徒打伤乘务员围观的群众……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张思德同志。

记得《战争与和平》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什么一个民族的存亡就决定于那个不到民族总体人口十分之一的军队的力量呢?”而在笔者看来,也十分相信民族的胜利在于精神的不灭,在于文化的强盛。我再也不想看到八国联军抢夺时,民众眼中的漠然;也不想看到中华儿女泪于人前的无奈;更不愿意有一天我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骄傲被一点点的剥削。说到这里有些所谓的理智者们,当然会觉得我的观点过于偏激。其实不然,作为为共产主义事业时时奋斗的我们来说,要坚决防止一切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更何况这种很可能给党和国家带来危害的部分社会现象呢?党在伟大的毛泽东的带领下,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丰功伟绩,与共产革命先驱们的未雨绸缪是离不开的。所以,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学习张思德同志的精神对一名共产主义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张思德同志的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是我所希冀的,而我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当然相信在党的带领下,社会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革命前进的路上,还有很多障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是一种必然。在这个物质的时代,也只有张思德精神才能让更多的同志回到革命的道路上来。

时代需要张思德同志的精神,需要这个最可爱的人!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篇4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

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生平简介

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张行品也成年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后来也流落他乡。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当了特务连的班长。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困难、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篇5

我是一个处处想着自己,心中没有他人的学生。在我看了电影《张思德》后,我深受启发,影片中的张思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思德助人为乐的精神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战友犯错了,他一次又一次地去安慰他,用真诚感动了战友;有一个小男孩是个孤儿,张思德知道后就经常去看望他,给他讲故事,还用仅有的一点钱给他买糖吃;一名老兵的眼睛花了,张思德就为他找来了老花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天下着大雨,张思德正在矿洞里热火朝天地工作着,山体突然滑破了,泥土从上铺天盖地往下滑,不时还带动几块石头,声音如天闪雷鸣般咆哮着。看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心里默默叫道:“张思德,你快跑啊!”可是,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张思德遇难后战士们都失声痛哭。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人,有哪个人可与张思德相比呢?就拿自己说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做什么事都是先考虑自己。在家里父母把最好的留给儿女,连看电视都是自己说了算。在学校里,有时跟同学吵架;有时用言语伤害别人;有时知道同学有题目不会做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我与张思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张思德》给我的教育意义真是太大了,今后我要向张思德学习,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张思德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田。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篇6

提起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七八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详、背诵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从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

在石家庄“中华老报馆”,珍藏着一张泛黄陈旧的延安《解放日报》,报头下方日期显示1944年9月21日,就在这张报纸上,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在一版发表。更多的人正是通过它记住了张思德的名字。

1915年4月19日,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几代是佃户。他出生7个月,母亲因病无钱医治离世,由幺叔娘(婶母)抚养,靠吃“千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幺叔娘(婶母)为了让他记住乡亲们的恩情,取名“思德”。张思德12岁始,给地主割草、放牛、担水、扫院子,养活自己。

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张思德的家乡。12月,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徐向前率领部队消灭了嘉陵江以东之敌,乘胜追击。逃跑的残敌拉走和破坏了江东船只,妄图依托嘉陵江天险阻止红军西进。一个漆黑夜晚,张思德凭着一身好水性,只身泅水到对岸江边,用镰刀割断缆绳,拖回了两只渡船,为强渡西征,立下了战功。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草地,以野菜充饥,每次挖野菜,张思德总要先尝一尝。一天中午,部队在一片沼泽地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找野菜,来到一个水塘边,小战士惊喜地大叫:“班长,瞧,野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不远处长着一簇簇、一丛丛肥嫩的野菜。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来就吃,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把夺了回来,先放到自己嘴里嚼了嚼,味道甜丝丝的。不一会儿,他肚子疼痛,直想呕吐,对小战士说:“这菜有毒,不能吃,快告诉大家!”说完便失去知觉。“班长!班长!”小战士大声喊叫。战友们闻声而来,只见张思神志昏迷,连忙送往卫生所,经抢救才苏醒过来。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在一次战斗中,张思德冲锋在前,右腿两次负伤,强忍剧痛与敌拼杀,击毙敌机枪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的一一五师开赴前线,他因伤病被编入留守处警卫连任副班长。张思德不顾自己的伤病,经常帮助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打水、扫地、打草鞋、刷便盆,把伤病员换下的衣服,悄悄拿到河边去洗干净。这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他庄严宣誓:“我跟定党,跟定毛泽东革命到底,永不回头!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保守机密,遵守纪律,带领群众,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1941年冬,张思德与2名战士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途过石砭,看到一辆小汽车陷入冰窟窿里,他门立即跑去推车,只见车子后轮在冰上原地打转,没有向前挪动。张思德见状,把鞋一脱,跳进冰窟窿里,抱起石头砸车轮前的冰坨子,又喊战友搬来一些小石块,垫在车轮下。司机发动车子,一轰油门,“咕咚”一声,车子从冰窟中滚了出来。

这辆车是毛泽东乘坐的。毛泽东询问后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临走时风趣地说:“小同志,你是路见不平奋力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1942年春,杨家岭修建大礼堂。在上大梁时,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当大梁离地后,一头被木架子顶在墙体上,另一头对向另一边的榫头时,“嘎巴”一声,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粗大的木梁直往下落。在这岌岌可危之际,张思德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顶住大梁,避免了一场伤害,他自己却受了伤。路过这里的毛泽东发现了,便立即派人去请医生,并吩咐把受伤的战士抬到他的窑洞,毛泽东在观察伤情时,认出了张思德,关切地说:“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

1942年11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当了多年班长的张思德精简为一名战士,他愉快地服从了决定。教导员淳杰与他谈心,张思德坚定地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1943年4月,张思德因表现出色,被调到中央警备团警卫队内卫班,在毛泽东身边当警卫员。张思德非常高兴,暗下决心“好好当一名枣园哨兵!”当天,他就换了一身整洁的军装,与战友一起为毛泽东站了第一班岗。

张思德把全部心血用到照料主席的生活和警卫上。他通过细心观察,很快地掌握了毛泽东的工作生活习惯。在执勤中,走路或做事情,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声;给毛泽东送洗脸洗脚的热水时,他都要亲手试试冷热合适了才端过去。每天一早起来,他轻手轻脚地把主席窑洞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到窑洞附近走走看看,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狗,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叽喳,用小石头向树上掷,把鸟儿撵走;如果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让首长们等一会儿再来。

毛泽东常走的路,只要有一点坑坑洼洼,他就铲来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外出,他提前把冲锋枪和马灯擦得亮亮的,提着水壶,早早地站在车边。

毛泽东乘坐的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赠送的,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员站立的踏板。每次出车,张思德“抢占”这个位置。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冽,冻得手脚麻木。大家要换换他,他总是笑着说:“我喜欢冷风吹。”

1943年冬,延安天气特别寒冷。按规定可以放下帽耳,但张思德执勤时从未放下,他说:“放下来听觉就不灵了,有情况不能及时反应。”张思德宁让耳朵长了冻疮,脸冻得发紫发青,也不肯把帽耳放下来。

1944年7月,为解决中央机关和部队冬季取暖,上级决定从警卫班抽人到安塞烧木炭。张思德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我烧过炭,有经验。”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张思德带领4名战士背着行李,带着工具来到安塞县石峡峪村,根据山势和青冈树林的大小,选择烧窑点。

“烧炭是为了战胜敌人的封锁,夺取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干好,烧出更多更好的炭。”

为加快进度,张思德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挖窑,一路负责伐树。他们早出晚归,戴月披星,很快打出了两孔炭窑。战友们把青岗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开始装窑、点火。从早到晚,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装运,忙个不停。出炭是最紧张、最危险的环节,需要分秒必争,时不我待。张思德每次都是争先钻进炭窑,以惊人的速度拖出木炭,一根一根往外送。仅一个月,就烧了5万多斤优质木炭。

9月5日,天下着萧萧秋雨,张思德和白满仓、王玉森赶挖一孔新窑。张思德用小铁镐刨窑壁、窑顶,白满仓用锨把刨下来的土扔到窑外,王玉森在窑外铲土。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小铁锹修整窑面,突然,窑顶传来“咔咔”的声音,接着从上面掉下几块碎土。在这生死关头,张思德本可跳出窑口,他却将生的希望送给了战友,猛力将小白推出窑口,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只听“轰隆”一声,窑坍塌了,白满仓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却被埋在窑里边。白满仓大声哭喊:“班长!班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穿过幽深的山谷,传遍寂静的山林。

周围的人纷纷赶来,很快救出了白满仓,白满仓指着倒塌的窑:“张思德还在里面,赶快救他。”大家不停地挖。只见张思德双手握着小铁锹手柄,胸口压在手柄上,一动不动。张思德就这样地离开了世界,年仅29岁。

噩耗传来,内卫班的战士失声痛哭。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考虑到张思德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决定把消息直接报告毛泽东,他走进主席的办公室,见主席正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小声的说了出来:“报告主席,张思德牺牲了。”

毛泽东闻讯后,惊讶地放下笔,双手按着桌子站起来。听完张思德牺牲的简要经过,他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缓缓走到窗前,望着张思德牺牲的方向,“张思德现在在什么地方?”古远兴报告说:“还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毛泽东听了很生气,说:“不行!要很快挖出来,要放哨看好。山里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队长就不要当了!”

说完,毛泽东又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数着指头给古远兴明确指示:“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窑洞里,挥毫泼墨,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以寄托他对这位普通战士的无限哀思。

9月8日下午2时,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在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备团的干部、战士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大会。会场的土台上搭起了棚布,台两边摆满了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西北公校、警卫团等送来的花圈和战士们采集来的一束束山花。台上方挂着“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横幅,台中央党旗下悬挂着张思德的遗像,毛泽东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挽词,挂在张思德的遗像旁边。

一点多钟,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杨尚昆的陪同下,从枣园住处走出来。他脚步缓慢地走进会场,抬起他题字的花圈放到张思德的遗像前,默哀了许久。这时,许多战士忍不住哭出声来。

追悼会在陕北当地的唢呐吹奏哀乐声中开始,中央警备团团长兼政委吴烈宣布向张思德遗像默哀三分钟,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张思德29年的生平事迹后,毛泽东神情庄重地走到临时搭建的小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即兴讲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毛泽东打着手势接着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的讲话声音洪亮,字字千钧,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场聆听的人备受教育和启发。会后,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演讲的内容作了速记,秘书处秘书长陈伯达、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等人都做了认真记录,他们一起参照记录整理毛泽东的讲话,形成文稿后,由胡乔木呈毛泽东审阅。

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秘书们不仅把他的讲话整理成文稿,而且陈伯达认为讲话很重要,对全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并建议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说,这是即兴讲话,有感而发,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陈伯达说,这篇讲话中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思想,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想到张思德身上体现的这种精神,是全党的精神财富,在共产党、人民军队,乃至人民中间,确实应该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于是他对陈伯达说,我看看再说。

夜晚,毛泽东处理完要事后,在油灯下把这份几十页的文稿看了一遍。记录稿15000多字,太长了,如果发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体现,言简意赅,让人们都能看得懂。毛泽东决定修改压缩、把讲话中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他提起毛笔,对讲话稿进行删节。第一遍删节后,文章剩了8000多字,还是觉得长;第二遍删节到5000多字,仍觉得长;又继续修改压缩,直到第五遍压缩到688个字(不含标点)时才觉得满意。

秘书处拟制的文稿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讲话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挥毫书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作为标题。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毛泽东亲致哀悼”为题,进行了报道,刊载了毛泽东讲话的全文,并发表通讯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和他的英雄事迹。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后来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中的优秀儿女。

随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原著之一。

1996年,原总政治部将张思德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2009年9月14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012年8月,《为人民服务》被评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篇7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千余人,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一名普通战士举行了庄严而肃穆的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撰写挽联,并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讲话。这名战士就是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他参加红军,在战火与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1937年,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1940年春,张思德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作为班长,他总是承担全班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经常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又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地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都干劲儿十足,工作成绩也异常出色。

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因班干部需精简下派,所以领导决定将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面对职务上的调整,他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并说道:“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自此,他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中央领导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还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44年初,为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来到距离延安30多公里外的安塞县生产农场,并被选为副队长。夏末秋初,张思德带领突击队员进入安塞县林区烧制木炭,准备过冬。他不怕苦、不怕累,处处树起模范标兵的大旗:白天,他巡视炭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时还带着火星,但每次出炭,他总是第一个钻进窑中作业。战友们见他大汗淋漓,脸被烤得通红,便一再请求他交换下位置,但他总是执意不肯。在张思德的感召下,战士们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烧炭5万多斤。9月5日,张思德带着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受雨水影响,炭窑突然坍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友小白推出窑口,小白得救了,年仅29岁的张思德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3天后,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站在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强有力的手势,沉痛而坚定地发表讲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讲话经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

3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