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先进事迹

| 徐球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先进事迹有哪些呢?周光召在中国的核武器理论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先进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先进事迹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先进事迹(精选篇1)

周光召是以天才科学家的形象出现在九院理论部的。

1961年5月他到来时,已有好多同事“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比周光召早几年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记得,大学就在一本从俄文翻译过来的杂志上看到周光召的报道,那时周光召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杜布纳)工作,报道称赞他年轻有为,才华出众。

胡思得所说的杜布纳,当时聚集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许多科学家,科研水平全球领先。周光召4年里发表了30多篇论文,在国际物理学界声名远播。

后来与周光召相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就是那时第一次听说周光召的:“美国所有高能物理领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中国年轻的研究员,是当时最杰出的、最有新思想的一个物理学家。我记得很清楚,周光召那时候发表过的好几篇文章我都仔细研究过,而且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上,也都是大家热烈讨论的题目。”

正当周光召在科学界崭露头角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去留问题摆在他的面前。

恰在此时,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赴苏,与周光召有一次长谈,就中国如何发展核武器谈了自己的观点。

“这次谈话对我影响很大,使我知道了党中央发展核武器以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决定回国,将自己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去。”周光召日后回忆道。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先进事迹(精选篇2)

我的另一个美好记忆,是中国科学院1987年颁发给我的青年奖励研究基金。为了促进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快速地成长,1986年9月院长办公会议通过设立了青年奖励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从经费中拨专款予以支持该基金,在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引发了积极、强烈的反响。

1996年5月,周光召当选中国科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我很有幸,作为十多位副主席之一,开始与周光召相识。2001年6月,周光召继续当选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同时产生的还有新的书记处,我当时担任了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就这样,我和周光召共事了10年。

与周光召交往,谁都不难体会到他的渊博知识和深刻思想,他是一位待人温厚的好领导、好师长。

在中国科协,周光召直接领导并创立了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精心指导打造了青年学术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通过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等奖项拔擢才俊,奖掖后学。周光召担任中国科协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期间,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有过多次讲话,尤其是他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的讲话,在全国科技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和支持,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有的青年,因为受到周光召的激励,决心学好科学、技术、工程,成为科技工作者,像他那样为国家作出贡献。在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主席的岗位上,周光召始终强调,全心全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协工作的生命线。在这期间,周光召特别重视青年科技队伍建设。可以说,青年科技人才是周光召密切关注和付出精力最多的群体。他常告诫年轻人,光靠年龄优势是接不好班的,必须在品德和能力两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准;年轻人要成功,必须正派和勤奋。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先进事迹(精选篇3)

在科学的发展中,国际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发展科技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努力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必要的,但是学习和引进是为了创新,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应当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中国科学家一定要努力让中国的国民经济建立在本国的知识产权基础上。

许多事实都表明,掌握知识产权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和在世界上的地位。而知识产权正是来自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

现在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由基础科学研究带来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革命将继续发生,由应用和开发研究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将持续不断。在21世纪,科学研究的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和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科学研究的成就有赖创新,而创新需要很高的理论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天,在社会上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对于建设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先进事迹(精选篇4)

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周光召先生高度关注的问题,他一直致力于营造有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鼓励年轻人发表独到的学术见解,挑战前沿科学问题。在担任北大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期间,周光召先生就非常注重教师梯队的建设,积极动员发掘业务功底好的新教师“做科研、开新课”,提高教学整体质量与综合水平,很多中青年科学家在成长道路上都得到过先生的鼓励和支持。

2000年,周光召先生到北大物理系考察,专门到超快光科学实验室中与我交流科研进展,分享了很多关于北大物理学科发展、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真知灼见。从先生的言语中,我真切感受到他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对后辈冲击国际科学前沿的激励。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我们要时刻关注人才梯队建设,为青年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青年科学家勇挑科学重担,为国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生力军。

斯人已逝,风骨永存。周光召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今年开学季,北京大学通过开学典礼、新生“开学第一课”、新入职教职工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师生讲述周光召先生的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感召更多北大人。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新时代的北大人将坚定传承周光召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弘扬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向科学的前沿持续探索、深入钻研,用科学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征程。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先进事迹(精选篇5)

1960年11月,钱三强正在苏联莫斯科参加联合核子研究所各成员国代表例会,当时的青年学者周光召、何祚庥和吕敏主动找到钱三强并递交联名信。周光召在信中表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5月,周光召正式加入核武器研制队伍,从此隐姓埋名近20年,协助邓稼先完成核武器理论设计工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到1979年,周光召回归他热爱的理论物理研究事业。在理论物理所,他与苏肇冰、郝柏林和于渌在“关于非平衡量子统计的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成为物理学界的经典文献。

周光召的科研热情仍在持续高涨,可当他得知自己可能要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时,他决定再一次放弃自己的兴趣。

那是1986年,吴岳良即将博士毕业并计划到国外开展博士后研究。临行前,周光召问他:“你将来‘翅膀硬了’,可能会面临很多选择,不过一旦国家需要你作出某种选择时,你是否能服从国家需要、回来服务国家?”吴岳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周光召很是满意。

1987年,周光召正式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10年任期结束,周光召经历了短暂的科研时光,再次因国家需要,离开了科研岗位。

后来,吴岳良才明白出国前周光召问的问题,也明白了周光召的选择。“面对选择,周先生衡量的是哪个地方能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作更多贡献。”

26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