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
杨嘉墀两弹一星的院士事迹同学们了解吗?杨嘉墀的科研成就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杨嘉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1)
刚到上海省立中学时,杨嘉墀在很多地方不适应,学习成绩一度跌入谷底。好在奋起直追,刻苦顽强,终于后来者居上,毕业时还受到学校嘉奖,确定为保送上海中学高中部工科班的学生。
对于这段时期的学习生活,杨嘉墀回忆父亲杨扶岑时说:
“他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我进初中后,一家四口搬到上海居住,父亲租了一间厢房,一分为二,一边父母亲做睡房,一边放我和哥哥的床两张书桌和一个方桌。父亲规定每天晚上7时至9时为我们兄弟俩的晚自习时间,他就在吃饭的方桌旁读书看报陪着我们。星期天有时带我们去看当时进步文艺界拍摄的电影,有时去看足球比赛。当时上海是半殖民地时代的国际都市,所以参赛球队来自各个国家,足球比赛成为国际球赛。回忆起来,父亲对我的影响,除要勤奋学习外,还有爱国思想。”
到了高中时,杨嘉墀选读了机械工科,学校众多工科教材和设施设备,进一步激发了他“科技救国”的抱负和理想,这也为他后来从事科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7月7日,杨嘉墀满怀信心投考了著名的交通大学。当时,交大的门槛很高,考题一般在两小时之内是做不完的。当天,正当杨嘉墀正在考场上挥汗如雨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著名的“卢沟桥事件”。从此,这也就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考试结束后,杨嘉墀听说此事,心中顿时燃起了愤恨之情。8月12日,杨嘉墀正在参加同济大学的考试,来校人员通知他们日本人马上要打过来了。在上海无处躲藏,杨嘉墀只能跟随家人回到老家避难。
9月12日,杨嘉墀收到被交通大学录取的通告,他赶紧马不停蹄地赶到学校报到。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杨嘉墀在交通大学度过了四年求学时光。在学校,杨嘉墀和同学一起组建并成立了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科普杂志并担任《科学大众》编辑。
思念艰苦的生活,他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奖学金。无论是在学业还是思想上,杨嘉墀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2)
杨嘉墀[chí](1919年7月16日至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中国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杨家墀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起,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等,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杨嘉墀获中国科学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领导和参加第一颗卫星、返回式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等,而且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还先后主持参与火箭、中国空间计划方案、人造卫星等工作。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3)
杨嘉墀,一个看似平凡的名字,却承载着非凡的传奇。他出生于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中国正饱受列强欺辱,国运飘摇。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嘉墀却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踏上了探索未知的征程。
自幼聪慧过人的杨嘉墀,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终于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这为他日后在航天和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杨嘉墀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深知,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深造,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攻自动控制理论。
学成归国的杨嘉墀,带着满腔热血和一身本领,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他参与了多个重要航天项目的研发工作,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航天技术领域,他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使得中国的航天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在自动控制领域,他更是开创了先河,为中国的自动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嘉墀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科研上,更体现在他的精神风貌上。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热爱之心。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如今,杨嘉墀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中国航天史上。他的一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生动写照。让我们铭记这位航天巨匠的传奇人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继续努力奋斗!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4)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领导和参加包括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研发中作出重大贡献。他是中国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的创建人之一。
“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卫星被成功地送上天去。”回顾参与“两弹一星”工作的经历,杨嘉墀深情地说。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涯中,杨嘉墀始终以满腔的热情站在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的最前沿,做一步想三步,把眼前的工作与国家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他曾说:“搞研究的要看到20年之后,光看眼皮底下的,不是好科学家。”
1957年,杨嘉墀参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筹建工作,并在同年9月与清华大学教授钟士模一起参加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成立大会。
1958年初,他参加了国内工业自动化和仪器仪表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展自动化技术首先要抓仪器仪表(当时按苏联的叫法为自动化技术工具)和人才培养。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嘉墀曾为该校自动化系的建设、授课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当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的专业课程“自动检测”已于1978年由张是勉和杨树智整理成书出版。
1958年10月,杨嘉墀参加了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空间科学技术(访苏照片如下)。12月回国后,他和其他团员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使中国60年代初期的探空火箭发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杨嘉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5)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1945年,他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机,在昆明工业展览会上展出。1958年,杨嘉墀参加以钱学森为组长的卫星小组(代号581),任特殊仪表研究室主任,负责研究卫星自动控制,同时筹建〇三〇六工厂,从事控制系统元件的加工和总装。
1965年杨嘉墀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规划的制定,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
1975年至1987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1987年参与研制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60年代初,杨嘉墀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偕同研究人员完成了火箭发动机试验用的仪器仪表、导弹热应力试验工程及加热、加载、测量系统设备的研制任务,为中国核试验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60年代参与制订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和中国人造卫星发展十年规划。
20世纪80年代,他作为中国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实践”系列卫星的总设计师,领导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