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事迹材料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欢迎阅读。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1
商文波,1996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刚刚迈出校园的他,更加向往大城市。毕业后他选择继续留在上海打拼,先后从事房产顾问、餐饮经理、公司销售等工作。“当时在上海干着也挺好,工资很高”,商文波这样总结自己的都市“白领”生涯,“但总是感觉融不进去,有时候经常想起家里的木材味”。商文波从小在父亲经营的木材加工厂长大,“木材味”就是“家乡味”,“木材味”就是商文波浓浓的“乡愁”。2020年年初,由于疫情原因,家里的木材加工厂出现滞销,商文波的父母经常为此发愁。“爸,我回来帮你!”没有丝毫犹豫,商文波立马辞职,“回到家里感觉很舒服,就像鱼回到了池塘、马回到了草原”。
销路是最大问题,“守株待兔”式的传统经销模式已经无法支撑木材厂发展,必须“走出去”,开辟海外市场!曾经的销售工作让商文波积累了经验和人脉,也有了冲破困难的信心。2020年4月,商文波创立禹城市御匠木业有限公司,主要开展人造板制造、销售和进出口。他主动带领公司销售团队考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产品市场和工艺要求,积极办理进出口手续、安全环保评价手续,筹资1000万元建设、购置符合出口标准的厂房和设备。
创业总是艰辛的。生产线一开启,他就遇到了重大难题。连续四个月,即使经过无数次试验,木板生产线的成品率一直达不到要求。受疫情影响,原料短缺、工人无法上班,企业被迫停工。公司自开工之日起一直亏损,导致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是创业的料。“自己建厂的方向是没有错的。父亲能做好的,我也一定能做好!”年轻的商文波坚定了信心。“但是哪儿不对呢,肯定有疏忽的地方。”他痛定思痛,静下心来,仔细检查了建厂以来的`各个环节,发现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是影响成品率的主要原因。两个月的时间,他先后到全国15个地区考察,向多名木业界泰斗级人物取经,进一步改进了生产工艺,并选取更高规格的落叶松作为主要原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的努力,产品成品率提高到了85%。
靠着他自信、不服输、不气馁的年轻韧劲,公司克服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发展。目前,澳大利亚市场已成为公司最大的产品出口市场,并且订单充足,公司生产线持续进行“三班倒、满负荷”运转。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8000余万元,税收24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00余人。同时,今年5月份,在“百企结百村”行动中,商文波以公司名义为莒镇大侯村捐赠10万元,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年轻人的舞台在城市,更在农村,我将尽全力把企业带好,积极回报家乡,让家乡发展得更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商文波说道。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2
陈啟锋,泗洲村龙湾人,高中毕业后,跟随流向广东的淘金大潮,前往珠三角,在广州一间鞋厂打工,每天工作12小时,春节才能有假期回乡,数年的异乡打工生涯让他饱受思乡的苦恼和深陷他乡创业的困惑。
在广东打工期间,陈啟锋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泗洲村从2015年开始打造“美丽乡村”,2016年大力发展“生态乡村”建设,2017年成功创建泗洲岛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陈啟锋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感受到家乡发展的潜力,看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长洲区积极响应,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真情留雁、政策强雁、事业领雁”为主要内容的“回雁工程”,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
有了党和政府的支持,陈啟锋再也按捺不住自己返乡创业的激情,他毅然辞去广东的.工作,回乡创业。他用自己打工积攒的50万元,承包了村里的2500平方米的四星级农家乐饭店,开始从事旅游餐饮服务行业。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菜品有特色,价钱实惠,节假日里的农家乐饭店常常挤满市区周边来的游客。旺季的时候,去他的农家乐还得提前一两天预订,赶上节庆活动,更是热闹非凡。陈啟锋说:“春节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特别多,好多来自外地的游客会点一些本地比较有特色的美食来品尝,例如艾叶饼、豆腐酿等,有些游客不仅在这吃还要求打包带走呢。”为了把农家乐经营好,陈啟锋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带领了村里19个村民跟他一起创业,建立起集农家乐、农耕园采摘、水上游乐、住宿于一体的泗洲村深度游项目,今年春节生意如同大红灯笼一样红火,纯收入达万元以上。
陈啟锋说:“没想到我的农家乐,成就了我的创业梦。”他坚信,泗洲岛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将会持续发展,能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泗洲岛消费。下一步他计划将加大投入资金,扩充各项旅游服务项目,积极配合泗洲岛创建全国特色小镇,每年年底拿出部分利润捐献给泗洲贫困大学生,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家乡事业做出贡献。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3
邵立伟,29岁,英安镇向阳村村民。而立之年的他经历过创业初期的阵痛,饱尝过外出打工的艰辛,品尝过淘金成功的喜悦。现如今的邵立伟,已经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成长为带富一方的头雁。他的养殖生意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不仅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还探索了可供借鉴的致富经验。
一波三折,创业之路充满坎坷
邵立伟天生性格爱闯敢拼,从小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毕业后,在乡务农的邵立伟不断寻找商机,将创业的目光投向了养殖业。在父母的支持下,邵立伟在清沟子深山开始了养殖事业。但由于初涉养殖业,缺乏经验,饲养的家禽不是感染瘟疫,就是被野兽吃掉,500只鸡雏最终仅成活了90只。第一次创业不仅分文未赚还折了本钱。这不仅让邵立伟备受打击,也让他的心里非常懊恼自责。
父母是他温暖的港湾,鼓励他输了不怕,只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业一定会有收获。于是邵立伟多方筹措资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饲养林地猪。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又赶上了猪瘟,80头猪所剩无几,创业又一次以失败告终。痛定思痛,他不再依靠父母的资助,选择“走出去”赚钱还债。
从头再来,外出打工锤炼意志
邵立伟只身来到长春市星航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开始了打工生涯。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久就被公司任命为消防水工组长,接着又自学了消防电系统知识,工作两年后便被提拔到公司中层岗位。工作虽有起色,但心中创业之火仍然炽热。2011年初,邵立伟开始在公司承包消防电系统工程,小有收获。偶然一个机会,他听说家乡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回引工程,可以给青年创业者提供优渥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他毅然决然响应号召返乡创业,风风火火接续自己的养殖事业。
抓住机遇,返乡创业大展拳脚
借助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和启动资金的东风,邵立伟回乡创建了珲春市立伟养鹅专业合作社,又一次开启了他的创业新征程。2013年4月末,他购进鹅雏2000只,通过出售鹅雏、成年鹅,共收入15000元。第一桶金虽然略显单薄,但却彻底点燃了他创业的激情。第2年,他继续扩大规模,养殖大鹅5000只,土鸡3000只,又赚了5万多元。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规律,满足客户需求,邵立伟决定在向阳南沟扩建厂房大干一场,同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宴凤,推向市场后,备受消费者好评。目前,公司规模持续壮大,已发展到占地4公顷,厂房3栋,鱼塘5亩,鸡舍150平方米,鹅舍200平方米,牛舍500平方米,现有延边黄牛30余头,大鹅500余只,土鸡1000余只。
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刻,会得意的停下来欣赏风景;一个充满前进动力的人攀上一座高峰时,会仰望另一座更高的山峰。创业的初步成功并没有令邵立伟沾沾自喜,他又把目标指向更高更远的前方。邵立伟计划2019年将合作社升级为牧业集团,带领有养殖意向的村民共同奔向小康致富路,在珲春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4
“踹怀梦想、实干兴业”。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段筑梦经历。曲志达曾经是一名军人,从考进大学到参军入伍,退伍后回乡创业创办农业公司。在他的脑海里始终就考虑着一个问题“回到了家乡该做点什么?能做些什么?”接受了党的教育这么多年,思想上一直没有放松自我要求。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自主创业,既然保卫过祖国那么回乡后一定要建设祖国建设美丽家乡。 返乡创业困难重重 曲志达的家乡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温塘镇天井村。天井村是红色小山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可谓“九山半水半分田”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回乡后前期一系列的数据调查。全村200多户,土地性质大多为山区沙土地。在外务工的村民占全村人口的70%,剩余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儿童。长期的农业农村劳动力现状导致现在的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这些困难都摆在了他面前,该如何解决?如何发展?干中学、学中干,曲志达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成立农业公司,承包荒山,修复土地,配套农机、完善人员配备,就这样开始了规模种植。没想到想的容易实际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第一次规模化种植由于农业技术的`缺乏种植出的产品大的大小的小,没有标准销售不出去最终以失败告终。所谓“辛辛苦苦大半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由于上次失败也学到了经验,算是交学费了。既来之则安之,曲志达回忆说家乡有么好的地理环境优势不信就做不出成绩来。于是开始了二次创业,这一次和前几次不同。 苦尽甘来创业成功 合理规划,做出亮点。山区土地不同于平原地广,只能是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俗话说:“沙土地里出甜薯”再好不过了。沙地蜜薯这个品种适合种植,这样一来不仅将百亩荒山变废为宝,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农业必将是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趋势。开展沙地蜜薯种植+深加工。品质好,产量高。有思想、有目标、有规划,在2017年伴随着形势向好发展先后建立了仓储区和农产品加工区。2018年农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势发展,把全村的农户包括贫困户都吸纳了进来,将土地分包给了农户管理。公司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了激发活力,曲志达多次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学以致用、用于实践,创建新型农民职业队伍,深入农田开展示范种植推广,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镇参与种植。多年来的艰苦奋斗,经验积累,效果明显。只有产品走出去、发展才能跟得上。榜样力量带动先行,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忘初心,带动退役士兵共同加入组建销售营销部门,统一培训学习农业知识。为此河北电视台深入山区走访专题报道“退役士兵返乡创业”。党的多年教导使曲志达明白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心放在做事上服务上。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以农户为纽带,坚持把农村作为中心,曲志达在这几年的返乡创业历程中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山区农业事业上,他说将会为全面助力平山乡村振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5
5月26日,沿汉江旁鱼紫公路紫阳段行驶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紫阳县“养鸡状元”龙伦增的养鸡场,见到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在交谈中,一连串的来电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是四川的老板打电话订货,一会儿是西安的客商咨询价格,一会儿是某个酒店经理要到养殖基地考察,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他养殖的土鸡来的。
龙伦增,这位1988年出生的农家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天津的商贸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坚定了龙伦增回乡做“新农人”的决心。2014年5月,带着在外揽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龙伦增申请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通过镇政府流转林地1000亩,建起了鸡舍,引进首批土鸡苗5000只,开办林下生态养鸡场,当上了“鸡司令”并注册了公司。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寻求解决办法,一边向养殖大户、县上及镇上的农技专家请教。在苦心经营养殖场的日子里,龙伦增集老板、技术员、工人于一身,又要给鸡喂食,又要寻找销路,还要请工人师傅维护养殖场设施,整天围着鸡仔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土鸡的出栏,成品鸡销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为是生态养殖,龙伦增也与这些老板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养的土鸡肉质纯正、味道好,将现存栏的5000只盘厢河土鸡全部购买。于是,龙伦增决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雏室、饲料仓库、消毒通道、围栏、大门等设施,又补栏1万只盘厢河土鸡,依旧销售火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做农业是有前途的,我要给乡亲们做个表率”,龙伦增说,“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走生态农业、公司加农户、‘互联网+’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创业,带领乡亲们和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让盘厢河土鸡走向各大超市、餐馆酒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产业融合促进脱贫
在紫阳县高桥镇,李远权算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涉足商海,帮父亲在镇上经营商店、开旅馆。后来又带领乡亲们外出打工,从采矿到包矿,一度将队伍扩展到上千人。
紫阳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李远权时常琢磨,如果在这块富硒宝地上建厂建园建社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岂不是一桩美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2012年,李远权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在高桥镇建成了融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紫阳县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公司成立以来,李远权围绕“硒”字做文章,逐渐发展成为以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富硒食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龙头企业。
园区以农户种植玉米和本土黑猪养殖为载体,将原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其农业园区、产业联合社、订单农业,都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托。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6种方式,带动高桥镇10个村的群众共奔小康。
这两年,李远权及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经过技术攻关,还自主研发了“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目前可年产“黄金米”5000吨、“黄金米线”200吨、冲调饮品5000万杯,年产值达到两亿元。
目前,200余名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李远权还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玉米订单收购协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谈到今年的发展规划,李远权不紧不慢地说:“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两万户。”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6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7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党员梁秋华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个体医生转型为家乡有名的茶场老板。
梁秋华,男,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在桑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8年梁秋华县卫校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携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办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在此期间,关系网越拉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情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甜是家乡水,亲是家乡人,2011年7月他怀揣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准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后,利用家乡丰厚的茶业资源优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20余万元兴办了占地面积10余亩、厂房15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桑园镇茶场当年投产就实现了开门红,生产汉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绿茶25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并在西乡县“赛茶节”上获得“汉中仙豪”银奖和“汉中炒青”银奖两项殊荣,其产品更是远销汉中、西安等地。初见成效的梁秋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管理上水平、做大产业创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后对承包购买的350亩茶园进行茶树改良,培育无性系茶苗补栽补种,注重绿色环保无公害化生产,保持茶叶的原汁原味。并多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场指导,严格按照茶叶加工环节各个流程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浅尝辄止不是梁秋华的个性,追求更大的发展才是他的目标。梁秋华计划进一步投资添置新设备,分档次加工制作出适应各个消费层次的茶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茶厂四季产茶、茶农四季采茶、农户四季有收入”的目标,年底再承包200亩茶园,争取亩平均收入达到4000元,依托“西汉高速”和“十天高速”
连接线地域优势,全力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品茶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茶叶产业综合示范项目,同时,注册商标争取品牌认证,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管理,为早日打入全国市场作准备。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个村近千户茶农年增加收入约70多万元,他的茶场成为当地初具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他本人也成为县镇实用技术骨干人才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8
18岁,他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22岁,他走上社会,开始了谋生之路;26岁,他回到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你走进长白山第一县——安图,步入安图县汇财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时,向你讲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苦辣酸甜。
“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抉择,让我在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中抢得先机
2002年,我大学毕业。与其他同学一样,为了找工作曾到处参加招聘会。但是,要找一个能让自己一展才华的岗位谈何容易。三年间,我辗转几家电脑公司,奔波在高楼大厦之间。在就业和待业的反复波动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与其挤在城市里打工,不如回乡创业实践,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此间,2006年的春天,中央颁布1号文件,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县里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实行只备案、不审批的“备案制”,对确认的备案项目,允许两年内不办手续、零收费进行试经营。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点燃了蕴藏在我心底的激情之火。我和同是大学毕业的女友经过一番踌躇和多方考虑之后,终于做出勇敢的决定——创办特种养殖场,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乡创业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巨大。回乡创业的想法遭致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不解,父母说:“家里花了那么多心血供你读大学,就是希望你在大城市出人头地。你把金饭碗扔掉,回来要养鸡养蝇,这不是胡闹吗?”我深知父母的善良心愿,然而省城高密度的职场竞争和高强度的生活压力,想要有所成就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坚信:只要有知识和本领,即便没有走进城市,而是走入农村;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自主选择当农民,命运也同样会因知识和本领而改变。我决定用“知识务农”的理念和实践,转变家人的观念和自己的命运。我的务农创业之路,伴着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启程了。
“不成不罢休”的创业意志,使我在积极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头
“创业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谣,时时伴随着艰涩、困难、挫折和风险。”2006年初,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蝇蛆养殖项目,并对这一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和市场调查,确认这一项目前景看好。于是,我先后到河南郑州和吉林双河等地的蝇蛆养殖基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意识到养殖蝇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整天与让人作呕的苍蝇、蝇蛆打交道。对于能否发展这个项目,我也曾面临大大的问号。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是个没人愿干的“好”项目,越是没人愿干的越“钱”景广阔。
“看准的事就要干,干就干好!”当年3月,我东挪西借筹集资金,在距县城十多公里的长兴村建立了集蝇蛆繁育、饲料加工、蛋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种鸡养殖基地。我边学边干,精心伺养。当我看到一只只苍蝇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由于地域和气候等差异,种蝇陆续死亡,几近灭绝。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这一结果,我几乎要崩溃了。阵痛之余,我仔细分析原因,问题在于技术环节。为此,我主动向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求教,购置蝇蛆养殖资料潜心研读,最终摸索出正确养殖方法,重新开始蝇蛆养殖基地建设。其间,我的创业举动得到团委、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支持,推荐我参加SYB培训,提高创业本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终于养殖出白白胖胖的蝇蛆。为实现养蝇蛆、喂鸡、产蛋的`目标,同年9月我引进2000只特种蛋鸡。为搞好养殖,我勤学习、请专家、找兽医,全身心地扑在养殖场。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闯过了饲养关,遇到了特色关。我发现用蝇蛆养殖蛋鸡做法并不少见,要想与众不同,必须研究饲料配方。安图是长白山药材大县,有丰富的药材资源,能否把中药材添加到饲料中呢?我随即搞起了试验,没成想大批蛋鸡死亡,解剖化验后发现是药材用量过大。几番试验之后,终于掌握了药材选料和添加份量,达到了用药材调节鸡体,提高鸡蛋营养成份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种、优质、健康、生态的鸡蛋终于面市了,并受到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好评。这么好的鸡蛋如何包装,怎样打开市场?一个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基于“安图特产,安全特别”的想法,我给鸡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装,做广告,进市场。在包装制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装,但是投放市场效果并不好,这种包装既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可是要做新包装需要4——5万元,在团县委、劳动局等部门的帮助下,我得到5万元小额贷款,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制作新款包装,推出10枚小包装、42枚礼品装和60枚精包装。多样化包装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生态鸡蛋销售量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养殖规模也相应扩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又先后引进3000只和6000只鸡雏。为加强管理和节约成本,我在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的同时,购进了搅拌机、粉碎机,自制了清粪机和喂料机,如今饲养2万多只鸡,只要两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9
林楚涛,男,中共党员,广东小镰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佛山本土大学生创业者。在校期间,家境贫寒,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科研,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3项,国家外观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同时获得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林楚涛创办企业小镰刀创客实验室一角
家境贫寒,自强自立,求学路上扛起生活的重担
林楚涛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时期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靠自己完成。就在这样没有任何经济保障的背景下,大学四年间,靠着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兼职,他解决了自己在大学里的学费、住宿费和各种生活费用。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不但没有放弃理想信念,而且更加发奋图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潜心科研,攻坚克难,衣带渐宽终不悔
林楚涛是一名热衷于科研的学生,俗话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进行项目研发时,由于科研项目的难度大,时间紧,作为众多项目的核心骨干,他带领伙伴共同进步,努力攻关,由于工作紧张甚至经常熬夜,一天24小时有20小时是在实验室渡过,每天只睡3-4个小时,这种状态一直在他创新创业的生活中上演。
有时实在很累时他会调侃自己说 “睡觉是一种坏习惯,我要把它改掉”,正是凭借了这种过人的毅力和勤奋,才奠定了他收获创新创业成绩的基石。
拒绝高薪工作,艰苦创业,为科技兴国奉献力量
刚上大四,林楚涛就收到了来自全国14家企业的就职邀请,其中不乏高薪的职位,同时也包括985高校研究生院研究员的职位邀请,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自主创业、自立自强” , 在校期间,开始组织伙伴们进行社会调研,开始创业的前期工作。
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和多方联系,还没毕业的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将计划付诸实践,带领团队队员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按照自己的规划和发展目标,他们将以启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思维、培训青少年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发明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培训理念,自主研发教育仪器和开发教育课程,配套青少年创客空间的发展模式不断前进。
此外,为了给予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而家庭经济条件又不宽裕的学生,他们也对这类学生的学费进行减免,从而保障他们的求学机会。小镰刀发展至今三年,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发展成绩。创业至今获得了以下荣誉:
1.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团中央、科技部、教育部授奖;
2.2017年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大赛优秀作品奖,创青春组委会授奖;
3.2017年广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一名,广东省教育厅授奖;
4.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团省委、教育厅、科技厅授奖;
5.2017年第四届佛山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团市委,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授奖;
6.2017年第三届“我的导师我的创业合伙人”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区人社授奖;
7.2017佛山市优秀创业项目遴选第一名,市人社授奖;
8.2016年佛山市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市科技局授奖;具有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10
他是一名中共党员,生在温州,学在温州,地地道道的温州人。在创业的路上既是探索者又是创业导师,既是民营企业主又是最美志愿者。在校期间,陈仕炫获得国家省市校级荣誉百余项,斩获多项比赛的冠军,数次获得“工作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陈仕炫同学自2018年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创业。2019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大学四年期间,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多项创业荣誉,共被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国际商报、消费日报、青年时报、温州日报、温州商报媒体报道30余次。在2020年年初,又被温州电视台《非常创客》做专栏报道,其中菁齿荟入选温州大学创业课案例。同时,又变身为为省创业指导师,孵化超过140个项目,并且获得“互联网+”全国金奖和银奖和“挑战杯”全国金奖,为创业团队拿到总共600万的融资资金。在创业的旅途中陈仕炫牢记党员身份,为河南水灾调动两万多物资,在温州再次出现疫情时协助核酸1600余人。
一、初入大学,探寻摸索为生活
陈仕炫的父亲陈学飞8岁开始种地,11岁随叔公外出打工,16岁在外地开始经营小糖果店面,首年经营收入2万元(1990年),后回家从事瑞安的汽摩配行业。他的母亲12岁开始成为纺织女工,赚取生活费。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年纪较小时就开始打工和创业,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靠自己努力去闯去拼。2018年陈仕炫考入温州理工学院,父亲在学校附近高速路口将其放下,天高任鸟飞,陈仕炫的大学旅程就从这个高速路口启程了。
进入大学后,书本费、学杂费等所有生活费用都是由他自己承担,这一下子就让陈仕炫吃不消了。他当时全身上下就只有家里长辈祝贺考上大学的红包钱。交完全部费用,身上就仅剩四百多元。大概是缘分,陈仕炫从学长处了解到学校里有创业团队在招人,于是将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室都“拜访”了一遍。最终找到了电话外呼的兼职。他说:“做啥都比饿死好!”电话外呼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被嘲骂,被敷衍是“家常便饭”。辛苦一个月后,陈仕炫收入了582.6元,远不能解决目前问题,于是他放弃了这份工作。
班主任廖老师在了解到陈仕炫的情况之后,发现他计算机课成绩优异,并且高考有关科目满分,于是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家教工作。当时一节课的工资是300元,但是要求陈仕炫把学生成绩提升到90分。三个星期,一个星期两节课,成功将学生成绩从60分提升到了模拟考90分,最终高考成绩94分。这1800元的家教费用给予了他一个极大的缓冲。
二、寻见商机,从普通大学生到大学生创业者
2019年1月,陈仕炫发现不少同学都在大学城考驾照,商业性质敏锐的他对这个行业开始产生兴趣。后来打听到创业园工作室里,有学长在做这个项目,于是陈仕炫就开始上门拜访。学长给他讲了很多行业的内幕和痛点,如温州学车要八千元到一万元,而宁波杭州只要四千多,东北地区更是一千多两千多就可以学车。不仅如此,教练可能收红包、故意刷学员学时等等赚取额外收费。学长当时的讲解一下子打动了陈仕炫,项目的理念深深地记在陈仕炫的心上。就这样陈仕炫加入了IU学车的创业团队,不知不觉在学校氛围、在学长学姐的引导下开始了创业。
IU学车当时重塑了大学生与教练之间的信任问题,以优质的服务,如当时率先推出的接送服务、客服服务等等快速打开市场。同时通过对赌协议,使得学车价格从社会生的八千多下降到五千五百元,没有任何其他额外收费。同时扎根大学生社群,融入大学生,关系亲密,逐渐成为了大学城学生学车的首要选择。通过多次项目升级,IU学车首年流水达到了800万元,服务一千五百多名学生。
三、从校园走入社会,从创业摸索者到创业导师
机缘巧合下,陈仕炫跟随创业导师孙仁义,一起创办项目菁齿荟。菁齿荟在“互联网+”模式时期,没有让国家多一家医院多培养一个医生,不需要去医院排队,帮助3889人高质量完成口腔问题,并累计节约顾客201.8万元的费用节约。在2019年下半年,转为新零售模式,截止至今已拥有4家直营诊所,签约超过109位医生,拥有200多位口腔预防宣传员,举办义诊40场,口腔宣讲20场,向超过一万人宣传口腔知识。在菁齿荟中,陈仕炫负责整个公司的品宣工作,并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拿了当时温州绝大部分的创业比赛荣誉,也拿到了省一等奖国家一等奖,之后又收到商务局邀请,代表温州市斩获之江创客2019全球电子商务创业创业大赛浙中赛区的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期间他的项目共被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国际商报、消费日报、青年时报、温州日报、温州商报媒体报道24次。在2020年年初,又被温州电视台《非常创客》做专栏报道,并且菁齿荟入选温州大学创业课案例。
在菁齿荟的日子里,陈仕炫快人一步进入整个温州的创业圈子。在别人还在大学城里越陷越深的时候,陈仕炫已经在团委、人社等单位的帮助下认识了各行各业优秀的.前辈和导师。各个对陈仕炫帮助极大,无论是在格局还是未来方向上都清晰很多。
2020年,陈仕炫回到校园内的团队,接手了IU学车项目。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各行各业都受到很大冲击,驾培行业首当其冲,大半年未曾营业,整个的运营情况特别糟糕。一方面要对之前的学员安排好,又要在生活上对目前无法工作的教练们进行补贴。
在创业学院王院长的指点下,IU学车拿着早些年积攒下来的钱开始转型做研发,成为驾培设备的供应商。结合学院的VR和AR技术以及汽车工程专业在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方面的技术,研发虚拟仿真驾驶舱和智能教练。
陈仕炫目前已经成为省创业指导师,SYB创业指导师联合创立引力星创,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在项目孵化、落地、融资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成为创业导师后,陈仕炫孵化超过140个项目,年龄最小的18周岁,最大的67周岁。孵化项目中,有“互联网+”全国金奖和银奖,也有“挑战杯”全国金奖。并为创业团队拿到总共600万的融资资金。
在创业的旅途中陈仕炫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当河南水灾发生时,连夜调动河南周围仓库的纯净水,两万多物资连夜进入河南。在温州再次出现疫情时,他积极奔赴防疫一线,协助核酸1600余人。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11
霍明,199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2017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前报名参加西藏自治区专招基层公务员项目,现任西藏谢通门县孜许乡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乡长,谢通门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一、善始善终、做好扶贫工作
2017年8月,霍明通过西藏自治区专招基层公务员项目来到西藏工作,并按照毕业院校省市对口支援原则分配至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工作。
从2017年到2019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办,脱贫攻坚指挥部3个单位工作,经历了当地脱贫攻坚期到脱贫摘帽的全过程。在从事扶贫工作初期,为了尽快熟悉业务进入工作角色,他加强业务学习,多方了解关于扶贫政策和当地扶贫资料,提升自身业务本领。当时,正逢当地脱贫攻坚阶段,他主动承担起主攻手的角色,在工作中坚持学用结合、开拓办法,深入乡镇了解掌握基层扶贫工作,逐步熟悉扶贫业务,迅速成为了单位主干。
工作期间,他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民情民意,指导乡镇村建档立卡会资料收集,帮助完善村档资料管理,实时更新,努力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期间,由其牵头组织的材料撰写、会务保障、公务接待、工作检查等工作共计200余次,并多次获得“优秀公务员”和“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2019年9月,其工作地正式启动脱贫验收工作,他负责牵头准备各项工作,对照贫困县退出30余项指标逐条认真审核每个项目所需档案资料,做好迎接检查。在国家贫困县退出考核工作中,他被指派主要沟通联系人,承担着传达信息、协调分组、后勤保障的重要职责,为迎检工作的顺利完成召开做出保障,最终协助工作地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满意率100%”的优异成绩,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二、踏实务实、做好党建工作
在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后,霍明在2020年1月被调入谢通门县通门乡担任专职党建副书记职务,开始从事党建工作。2020年当年党建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即是村两委换届。在村两委换届筹备工作中,他结合所在乡具体实际,深入调研,全面掌握了解可能影响选举工作的各种因素,结合实际制定选举实施方案、工作细则和处置预案,研究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工作意见,对换届选举的时间、方法、步骤和标准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促进工作顺利进行。
在考核工作环节中,为了对村“两委”班子三年多来履职尽责情况开展全面考核,他深入各村通过述职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了解村“两委”班子工作能力、工作运行、取得成绩等方面情况,在综合评估后,明确本届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否作为下一届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在谈话工作环节中,为了着力避免产生不良因素影响正常选举,他与正式候选人、退下来的村干部、资格审查不过关的对象以及因各种原因退出竞选的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谈心谈话,掌握个人思想情况,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在正式选举工作环节中,他坚持业务培训先行,通过开展政策解读、经验交流、案例分析、选举模拟等,提升换届选举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同时根据工作总体安排,制定选举工作日程安排表,列出选举各项任务完成时限,梳理各村选举会议流程,厘清村党员大会、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大会等不同会议程序要求和内容,形成藏汉双语两份材料,提前同会议主持者和工作人员熟悉程序,确保会议选举过程不出差错,确保了村“两委”选举大会按法定程序进行,依法依规依程序选举出各村新一届村“两委”成员。
三、精益求精、做好政府工作
2021年4月,在谢通门县乡镇党委政府换届中霍明被任命乡长职务,开始担任乡级人民政府正职。面对新岗位、新任务、新要求,他坚持边学边干,深入钻研业务。在上任之初,为了全面了解工作情况,他与当地乡机关、派出所、卫生院、乡小学、村委会等80余名干部职工进行了谈话调研,详细掌握了当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针对干部反映强烈的公务用车开支过多影响办公开支的问题,他重新完善了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流程,限定公务用车使用范围,压缩公务用车资金支出,将节省资金用于改善办公环境和办公设备上,提升干部工作积极性。
今年5月,面对辖区应种尽种的任务要求,且针对当地农牧民群众科学意识不高、对接种疫苗存在疑虑的问题,他为了提高农牧民群众接种疫苗意愿,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组织辖区全体乡村干部和医生以“干部+医生”模式,成立入户小组,采用挨家挨户、上门问诊方式,详细了解群众不愿意接种疫苗原因,并针对群众不同疑虑,采用在现场医生检查身体方式为群众打消顾虑,充分在群众面前树立起医生权威,让“疫苗能不能接种是医生说的算、而不是自己说的算”这一观念深入群众心中,最终在5月底前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作为班子负责人之一,他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发扬民主,在工作中经常性召开会议研讨,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挥班子的智慧和能力,让班子成员全体参与进来,提高了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在工作中,他始终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身作则,树标杆、做榜样,并且注重强化业务建设,带领大家积极学习政策文件、认真钻研基础业务、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在每一件事上他都耐心细心指导过问,确保在政策执行上不出偏差,程序上、细节上不出差错,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精选篇12
刘伟,男,中共党员,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13年9月进入上海理工大学就读本科,本科期间多次参与专业实习与创新实践,积累了数个专利;2017年9月,继续在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个人兴趣结合本科期间专业知识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于2018年3月创立上海悠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简称YLECO,为Young、Lively、Ecological、Creative、Opportunity等单词的缩写),开始了个人创新创业实践的摸索。
在创业初期,刘伟凭借前期积累的专利及产品样机,投身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例如:“挑战杯”“互联网+”“汇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创业在上海”“杨浦区初创启动资金”等社会上的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周”等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打磨创业项目的同时提升自己作为一名创业者应有的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去做创业这件事时,现实还是给了他们应有的磨砺,让他明白成功的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他们团队的创业项目是做一套保障河湖等自然水体水质的设备,为守卫水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把它叫做“水质卫士”。2017年,为了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水环境现状,他们团队在暑假期间,顶着近40℃的高温进行水环境现状调研,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长三角地区;2018年,为了撰写好产品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他曾经连续两周每天凌晨三点之后才入睡;2019年,为了交付公司的第一批订单,他在广西的偏远山区里待了一周,蚊虫咬得全身是包;为了准备“互联网+”国赛资料,他一周之内只睡了不到20个小时。
但坚持下来后,那便是收获的喜悦:他们的“水质卫士”在展会上得到陈群副市长及市教委相关领导的观展及肯定;他和他的团队得到了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上海理工大学的官方媒体也进行了转载报道;他们的创业项目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第四届“汇创青春”一等奖、2018“聚力双创湾,共筑创客体”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因为创新与创业的联系是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他硕士的研究方向与创业项目紧密结合,因此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创星一等奖”、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0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这些荣誉是对一个学生的极大肯定,也是对一名创业者的莫大激励。
2020年6月,硕士毕业之际,团队很多小伙伴去了各个地方就业,刘伟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与他们“悠理环境”共同成长。他的主要任务从打磨项目与迭代产品转为推广产品与落地项目,他们的产品参加了“工博会”“上交会”等多个展会进行推广宣传,也在江浙沪等多个省市落地了项目,有了应用案例。2020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很多挑战,他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为数不多的在持续成长的大学生创业者,被推荐为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受到了“上海科技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杂志的采访,并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升学与就业”栏目组的专访。2020年11月,他们的创业项目在双创大赛中的成绩更进一步,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截至2020年底,公司的开票额突破了200万元,纳税近20万元,业务范围扩增到了十余个省市,服务水域面积数万平方米。他们的“悠理环境”在茁壮成长,其个人也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中洗礼中沉淀出了对创业这件事更多的认知,从一名参赛型创客逐步成长为一名实干型创业者。
他们公司的logo是一只衔着水滴的啄木鸟,寓意着每一位悠理人都应做一只攻克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疑难杂症的啄木鸟,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不懈努力,团队成员韩啸为此作了一首诗:“胸怀绿水青山意,甘作良禽啃枯枝,只把汗水浇日月,不负韶华不负心”。他说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作为一名青年创业者,作为一名党员,能将个人所知所学致力于河湖水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很渺小,亦是他成长道路上最大的骄傲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