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介绍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是怎样的呢?全国民族团结为社会安定提供了坚实基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介绍【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介绍【篇1】
身体力行诠释“老西藏精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工作责任心强,他一人身兼数职,工作零散,综合性强,随机性大,特别是有些工作刚开始开展时毫无经验,经常加班到深夜,任劳任怨,不计个人的得失,每当冬季来临之际,为保障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内部供暖,他利用课余时间,搭梯钻缝对学校各供暖点进行检查、排查,确保万无一失。他敬业精神强,犹如雷锋日记里的一句话“如果你是一滴水,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当身边的人遇到了困难,他尽全力帮助。
为能使每一位特殊孩子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在每次组织的送教上门服务时,都会精心准备,组织有能力的送教老师向孩子、家长宣传党的政策,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受特殊儿童家长的爱戴。为能使教育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做到心中有数、数据清晰准确,他放弃休息时间,爬山涉水,特别是在冬季时,他顶着严寒大雪进行家访了解情况,详细记录学生的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每次都是深更半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第二天一大早又投入到各类工作中。
荣耀时刻,激励继续前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之际,中共中央____、____、中央军委主席____特别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宋玉刚有幸受到________的接见。这一荣耀时刻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来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赞誉。这一激励让他更加坚定了继续为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奋斗的信念,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用自已的行动诠释着他对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
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介绍【篇2】
在这场治沙接力赛中,涌现出发明“先造后固、乔灌同上”治沙方法的谷起祥、创造“牧区大寨”荣光的带头人宝日勒岱、“宁死也要扎根沙漠”的盛万忠、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的殷玉珍等治沙英雄。还有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无人不支持治沙、参与治沙,支持国家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休牧期把牛羊放到舍圈饲养,让草原“带薪休假”休养生息。
2023年6月6日,________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发出了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乌审旗绿化委员会统筹全旗411个党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创新“三元套嵌”治沙模式,打造“五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基地,打响了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
如今的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近70%,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提高到32.92%和80%。抬眼望去郁郁葱葱,年空气优良度达到90%以上。乌审旗各族干部群众用满腔热血把绿色一笔一笔描绘在毛乌素腹地里,也把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品质镌刻在了治沙的历史中。
如今,全旗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建成自治区西部最大保障性中心苗圃1处1万亩、原料林基地505万亩,打造“毛乌素”红枣等林沙产业品牌,构建起以生物质颗粒、饮食品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
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介绍【篇3】
则温尼沙·阿布都卡地尔,维吾尔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五团二十四连职工。她坚定信念跟党走,实现了从不太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到能说会写、从艰辛创业者到致富带头人等多重蜕变。她带头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义务担任培训教师,广泛宣讲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用心用情维护民族团结,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今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2008年,则温尼沙从新疆和田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五团务工,与汉族小伙张君宝相识、相知、相恋,喜结连理。夫妻俩勤劳肯干,种棉花、养家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个幸福的家庭,成为远近闻名的多民族家庭典范。
则温尼沙爱钻研,不断提升林果种植、养殖技术,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她种植的棉花亩产达430公斤,家里的18亩果园及林下经济纯收入每年超过15万元。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工,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但我相信只要踏实肯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就能走出一片广阔天地!”则温尼沙说。
在团场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讲座上,则温尼沙为各族职工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平日里,不管谁家田地里遇到病虫害等难题,她总是热心帮助。在她的带动下,有10多户职工群众走上致富路。
“多亏则温尼沙大姐教我们种植、养殖技术,我家今年收入达10万元,我们非常感谢她。”二十四连职工艾麦尔·克里木说。
2022年,二十四连开始推广“干播湿出”种植技术。刚开始,大家担心棉花长不好、会赔本。则温尼沙第一时间了解该技术的相关原理和实施步骤,随后向职工群众解释说明,使得这项新的种植技术得以顺利推广。
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介绍【篇4】
“我生长在农村,希望能给乡亲们做些实事。”2008年,壮族姑娘黄贤珍怀揣梦想走出大学校门,回到家乡贵港市覃塘区,从村干部到基层公务员,一干就是16年。工作中,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用实际行动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覃塘区大岭乡是壮、汉、瑶、苗等多民族聚居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底子薄。2021年4月,黄贤珍任大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后,经过充分调研,决定跳出“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引进工业项目。“她敢想敢闯,经常带领我们到南宁、深圳、佛山等地去招商。”大岭乡干部杨范军说,项目签约后,黄贤珍也是一抓到底促落地。仅2023年,该乡签约引进落地项目9个,总投资额17.45亿元。
原来大岭乡只有1家工业企业,如今新增了华润高端钙基新材料等4个亿元工业项目,形成了食用菌种植、水产养殖等9个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协同发展的格局,为各族群众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黄贤珍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深入挖掘民族歌会、唱师公剧等民俗文化,组建石榴花文艺队,举办“民族团结杯”气排球赛、“村BA”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黄贤珍努力做好每一件民生实事。
她多方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一事一议”项目等政策扶持,筹措资金1300多万元,实施了道路硬化亮化、文体活动设施、圩镇“蜘蛛网”线路改造提升等73个民生项目,惠及群众1万多人。
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介绍【篇5】
九月的雪域高原阳光灿烂、高天流云。
就在进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前不久,张锋泉再次率队进藏开展先心病患儿筛查。9月9日上午,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中心医院,2024“鲁藏一家亲”日喀则先心病患儿救助活动启动仪式后的义诊现场,张锋泉与来自白朗县东喜乡的边珍老人时隔一年之后再次相遇。她10岁的孙女白玛是张锋泉去年手术救治的患儿,今年复查结果很好,身体已与正常孩子无异。边珍老人向张锋泉献上哈达,以表谢意。洁白的哈达和张锋泉身上的白大褂在阳光下融为一体,闪烁着圣洁的光辉。那一刻,张锋泉的眼眶湿润了。
自2020年至今,张锋泉团队已手术救治了百余名藏族先心病患儿,对于藏族同胞所献哈达的具体数量,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每一条哈达所承载的温暖瞬间和情意仍令他深深感动。而这一条条雪白的哈达也是他几年来奔波于泉城济南和雪域高原之间,筛查救治先心病患儿艰难历程的见证。
在这百余名患者中,一个藏族小伙令张锋泉至今记忆犹新。“之所以印象深刻,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的年龄超出了救助项目要求的0至16岁的范围;二是他病情复杂、危重,手术相关死亡率极高,但如果不手术,以他当时的情况可能活不过两个月。”张锋泉回忆道。
那是2020年10月,张锋泉第一次率队进藏,到日喀则市开展“鲁藏一家亲”先心病患儿筛查活动。经过筛查,共发现31名先心病患儿符合手术条件。时年19岁的高三学生晋米多吉虽已超龄,但经张锋泉申请,也获“特许”一起前往济南治疗。
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介绍【篇6】
切阳什姐,女,藏族,现为青海省体育工作一大队教练员兼运动员。作为中国首位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藏族运动员、青海省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切阳什姐曾四战奥运、三战全运、两战亚运,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23个冠军、18个亚军、13个季军,展现了体育人为祖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荣誉称号。今年9月,切阳什姐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在藏语里,“切阳什姐”的含义代表着幸运,但在这位藏族姑娘的竞走生涯中,幸运的背后是长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切阳什姐出生在青海省海晏县甘子河乡的牧民家庭,从小热爱体育运动。2006年9月,16岁的她进入青海省体育运动学校学习,从此与体育相伴近20年。
训练虽苦,切阳什姐却乐在其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冒严寒顶酷暑,她将每一次挥汗如雨视为成长的磨砺。2008年,她被选入青海省体育工作一大队竞走队。2010年,顺利通过选拔进入国家竞走队。
“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切阳什姐说。
站在国家队这个新起点,切阳什姐把心力全部投入训练和比赛中。在接受了更加科学系统的训练后,她的内在潜力不断激发,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介绍【篇7】
作为从大山中走出来的数学特级教师,张翼文始终情系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主动加入西部助学行动,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点亮了一个又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六年来,张翼文20余次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调研、送教或助学,在丹寨县率先设立“张翼文特级教师工作站”和“张翼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构建了“共学·共育·共研”的教育助学新模式,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教育生态,也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提升当地教师的整体水平,张翼文与一众志同道合的教师达成共识,成功邀约了21位特级教师和59位名师组团到黔东南自治州送课送教。他们还与17位名师、特级教师在当地成立名师工作室,并聘请13位专家担任教师培训中心的特聘专家,培训民族地区教师4万余人次,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实现教育精准帮扶提升和自我造血能力,张翼文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丹寨县100余名教师来杭跟岗学习,同时还搭建“教研网”直播研学平台,共建校长、教师培训系统与数智化平台。通过数智赋能和资源共享,当地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前,丹寨县小学教学质量连年稳步提升,张翼文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苗乡侗寨教育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