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事迹

| 徐球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事迹大家看了吗?陈能宽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荣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事迹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事迹篇1

陈能宽(1923.4.28—2016.5.27)湖南慈利人,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1947年留学美国,1948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陈能宽领导和组织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国激光技术领域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1923年4月28日,陈能宽出生在湖南慈利一个普通士绅家庭。他自幼聪敏好学,1939年考入雅礼中学高中部。1942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系学习。194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天津炼钢厂工作。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业凋敝,面对与理想脱节的现实,陈能宽苦苦寻求出路。

1947年春天,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一同考取耶鲁大学。他发奋苦读,仅用3年时间便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他和许多留学生一样被迫滞留美国。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陈能宽在美国前途似锦,但他却归心似箭。

1955年,陈能宽与妻子带着3个孩子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历经波折终于冲破重重阻挠辗转回到祖国。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办法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呀!”

回国后,面对众多单位的邀约,他选择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致力于新中国材料科学的研究。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新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事迹篇2

陈能宽于1923年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经商有成,回乡办学,开设了镇上第一所邮局,不仅服务乡梓,还为中共地下党传递情报。1939年,他以优异成绩被雅礼高中录取,并获得奖学金。高中成绩第一的陈能宽于1942年被保送进入位于贵州平越县的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治工程系(现西南交通大学)。

1947年,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考入慕名已久的耶鲁大学。仅用3年,便先后拿到了耶鲁大学物理冶金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员、助理教授。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的研究突飞猛进,他与合作者开创性的发现打消了材料学界对位错理论的质疑,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1948年,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在美的留学生们也时刻关注国内局势。陈能宽与同门师兄颜鸣皋成立了“留美科协金属小组”,一边组织学术活动,一边参与到协助留学生回国的工作中。

工作的便利和物质的丰足从未动摇过陈能宽归国的决心,他将祖国的需要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1955年,陈能宽与妻子带着3个孩子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历经波折终于冲破重重阻挠辗转回到祖国。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办法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呀!”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事迹篇3

在我们大湘西,有位受国家表彰的两弹一星功勋,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陈能宽。他曾为了国家大业隐姓埋名25年,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经历类似当前风靡世界的“奥本海默”。

1985年春天,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在颁奖仪式上,陈能宽与邓稼先一起,作为领奖代表并肩走上了主席台。他们代表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郑重地接受了国家对原子弹突破与武器化、氢弹突破与武器化的最高奖。

1999年9月18日,陈能宽院士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能宽,1923年4月出生于慈利县江垭镇的一个士绅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经商有成,后回乡办学,开设了镇上第一所邮局,不仅服务乡梓,还为中共地下党传递情报。

幼年的陈能宽勤奋好学。十三四岁时,他背着数十斤重的行李,每日行走近百里,连走三天,从慈利前往常德求学。当时正是抗战时期,有一次炸弹就在十几米外爆炸。他跑防空警报时,依然在山洞里借助烛光读书。高中阶段,陈能宽就读于长沙雅礼中学,由于战乱,学校被迫多次搬迁,学校搬到哪里他就跟到那里读书。1942年他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唐山的交通大学矿冶工程系学习。

1947年春天,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被一同公派到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948年、1950年,陈能宽先后获得了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2年,陈能宽与合作者发表了论文《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这项研究被誉为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的广泛认可。1955年11月,陈能宽放弃在美国的研究,响应祖国的召唤,带着妻子儿女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客轮,与30多位中国学者一起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事迹篇4

1946年,大学毕业的陈能宽在天津炼钢厂从事钢的化学分析工作。他目睹萧条落后的工业现状,希望学习先进的知识以报效祖国。恰逢留学考试制度恢复,陈能宽报名参加并被耶鲁大学冶金专业录取。1947年8月,陈能宽与妻子赴美学习。

在耶鲁大学,他用一年时间便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师从哥廷根学派大师、物理冶金学专家麦休森(C.H.Mathewson)教授,1950年获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毕业后遇到留学生归国受阻,陈能宽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担任物理冶金副研究员、助理教授。

在此期间,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发表了多篇有关位错理论的论文。他与R.B.Pond教授合作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被公认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得到国际冶金界学者的认可。这篇文章打消了材料学界对位错理论的质疑,奠定了他在金属物理领域的先驱地位。

1955年底,陈能宽与妻子带着3个孩子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辗转回到祖国。

1956年2月,陈能宽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行为方面的研究,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新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事迹篇5

原子弹的研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物理作业,是一个需要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当原子弹计划进行到1960年时,理论准备已经有了一定突破,而验证理论所必需的试验进行得并不顺利。我国急需通过爆轰物理实验,对原子弹理论方案加以验证。

1960年6月,37岁的陈能宽由中央选调到二机部北京九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担任爆轰物理研究室主任。当时邓稼先明确地对陈能宽说:“我现有的认识、参数和计算工具都无法单靠理论来解决至为关键的爆轰设计。你来了就好了,请你从实验途径来解决吧。”这也是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彭桓武和郭永怀的共同看法。然而,在1960年,我国学术界在爆轰物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沉积还接近于空白。

原子弹产生核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枪法”,一种是“内爆法”。“枪法”结构简单,威力小,美国在广岛投掷的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就采用这种方法;“内爆法”结构比较复杂,但威力更大,而且更适合原子弹武器化的需要。为了保证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可能性,中国的核武器研制组织者决定两条腿走路:“把比较高级的‘内爆法’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进行‘枪法’的理论计算”。但是,人们最大的希望还是寄托在更高级的“内爆法”上面。

“内爆法”要求原子弹组装的常规炸药产生均匀的内向爆炸力,在以微秒(百万分之一秒)计的计时精度内精确聚集到裂变物质的表面,使裂变物质瞬时内达到或超过临界值。同时,爆轰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使金属变成第四态的等离子体,释放出大量的中子进入裂变芯。要攻克“内爆法”,除理论上需解决一系列难题外,在试验方面也有两个“拦路虎”。一个是炸药的组装形式,一个是点火装置。陈能宽带领的爆轰实验室的任务,就是通过试验来设计炸药的装配方式。

陈能宽带领团队从“零”做起,仅用两年时间就手工造出上千枚炸药部件,做了上千次试验,初步建立起核武器爆轰物理理论和试验体系,完成了相关设计和测量研究工作,并带动了炸药以及光、电测试的技术攻关。

26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