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

| 永盛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欢迎阅读。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1】

梁__,男,汉族,1977年6月出生,系宣和镇敬农村一队村民,于201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时刻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己任,真正发挥出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致富带头作用。

万事开头难,在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种植苹果树之初,为了响应号召,支持村“两委”的决定,当时还不是党员的梁__就身先士卒,还动员了十几户群众一起种植,并主动组织群众到其它村学习先进经验。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善于思考的头脑,梁__逐渐成为敬农村苹果产业第一人。成为党员后的他更是积极主动、无私奉献,将自己总结经验、赴外省学习的先进技术无私的教授给群众,让群众少走弯路、科学种植,提高果品的数量和质量。

2012年,梁__成立了瓜果流通合作社,建起了400吨冷藏保鲜库,先后有本村150户村民入社,农忙时能带动300名群众就业。成立合作社以后,干劲儿十足的梁__积极联系各地苹果商贩前来合作社订购,采取收购、销售、储存一条龙服务,使本村苹果运销到东北、内蒙古等地,甚至出口到印度等国家,从而解决了本村群众苹果销售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如今,只要提起敬农村的苹果产业,群众都要说一说梁__这个致富带头人,只要提起敬农村的优秀党员,群众还是要说一说梁__这个好典范。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2】

张__,原本是泽州县晋煤集团赵庄煤矿的一名矿机维修工人,可政府的一项政策却改变了他的人生。2011年县政府积极扶持南部山区发展万亩核桃基地,向全县果农免费提供核桃苗木,这个政策让他动心了。于是带头承包了村里400多亩弃荒地,带动全村人员,打坑栽树,见空地就栽,连田间路塄上都栽得满满当当的。结果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看了后,说栽的太密了不合理,又返工移植。

终于,树栽下了,他又去煤矿上班。想着过几年核桃树结果,卖了果就可以把钱赚回来,只是他把核桃树种植技术想的太简单了。

当年快立冬的时候才发现核桃地草比树还高,许多苗都干枯了。由于栽植核桃苗死亡多损失大,县林业技术人员知道后和他在地里找原因。告诉他“树栽活了仅是个开端,400亩核桃园没有专人管理、没有劳力投入是见不到效益的”。

带头管理:严格按照县林业局“提质增效项目”要求,他和表哥迅速组建了“群山绿果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25户,其中贫困户19户。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来管理核桃园,同时聘请核桃专家指导讲解,从一般防治常识学起,刨根问底甚至到为难老师的地步。不仅请进来,他还跑出去,到运城,下河南,去汾阳,上新疆,哪里有不错的核桃园,就去哪里学习取经。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丰富着他的管理技术,现在他已成了泽州有名的`核桃土专家。

2018年举办在全市举办的“十棵树”核桃整形修剪比赛中,张__和他表哥搭档,十棵树修剪第一完成,展示岀精湛的修剪技术功底。今年“十棵树”回头看,哥俩修剪的树形合理,挂果率高,又给来年丰收打下了基础。

县林业局局长赵亮福带队深入到万杴村进行核桃管理调研指导。当看到400亩核桃园全部“清杂涂白”,果园干净整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__说,“县里给我们铺好了种植核桃产业道路,市里给了茁壮成长的养份,省里给了提质增效的机会,才使我们走上了规模化核桃种植产业的道路”。

带头致富:核桃产量向质量转变,张__去年引进的大个好品相青皮核桃,在市场试着每斤卖到3元以上,而且供不应求。他激动的说,计划在三年内,把400亩品种杂、产量低卖不起价格的核桃利用“提质增效项目”全部改良,不但我自己改良,也要向种植核桃户推广,让村里人有活干、不漂泊,不岀村有产业,我这辈子咬定核桃不放松,实现群山绿果累累,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万杴村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眼前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3】

周__,中共党员,延津县潭龙街道固头村人,一个憨厚的黑脸汉子,既是固头村的村委会主任,又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以来,他勇于担当,克难攻坚,和村两委班子一道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发展产业,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赞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周__家不是大富之家,周__也算不上创业功成之人,但他不怕困难,敢想敢干,面对固头村长年无集体收入、村委办事缺钱的困境,他不等不靠,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工作部署,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为增加贫困户收入,政府鼓励引导贫困户流转土地,并出台了奖补政策。村里很多贫困户想享受这项政策,但村里无合适经营主体带贫,奖补政策无法落实到位。周__了解这一情况后,经粗略计算,抱着宁愿赔点钱也要把政策落实到位的想法,出资30万元成立了盛伟家庭农场,以比市场价高10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贫困户25亩土地,让贫困户享受到了流转土地200元奖补政策,前后加起来每亩地增加收入300元。土地收入提高了,但光靠种地,贫困户增收幅度还有点小,周__仔细琢磨后,决定村内贫困户可优先到家庭农场打工,每人每天可得工资80元以上。目前,盛伟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已流转村内土地120亩(含贫困户土地25亩),下步计划再流转土地80亩,扩大农场规模,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发展方向,争取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贫困户高秀芬激动的说:“我家里也没劳动力,地里活没人干,我年纪又大了,早就想把土地流转出去,但总觉得人家给哩价格低,只好自己带着病种地,身体很吃不消。听财政局的帮扶人说流转土地国家有奖补政策,我一算账可高兴,觉哩划算,但俺村没人干,我可着急。俺哩村长知道后,热心的帮助俺流转土地、申请奖补资金,还比市场价一亩多给了100元,我都不知道该咋感谢俺村长了。”

延津种植的优质小麦一直有“中国第一麦”的美誉,在固头当地有句哪些地方小麦长得好的俗语说“两潭加一固,通村平陵也在数,夹堤门前有几步”,意思是说这些地方的土地适合种植小麦,其中的“固”字就是指的固头村。固头村的小麦之所以产量高、品质好,主要得益于当地特有的土质和完善的农田配套设施,非常适宜规模化种植。为做好固头村小麦文章,增加群众收入,周__和村两委多次奔走省市科研院所、大中型农业公司,最终与国内著名农业企业豫粮集团达成初步意见,由豫粮集团延津小麦产业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在固头村流转1200亩土地用于繁育高产优质小麦种子,同时计划投资80万元在固头村建设种子包装袋厂,可带动村内群众20人就业。项目运作成功后,单流转土地管理费一项即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

作为致富带头人,依靠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多年积累,周__还组建了固头村建筑队,优先照顾安排村内贫困户打零工,有些贫困户劳动能力弱,干不了重活,但只要想干活,周__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其安排较轻的活干,可工资却一点都不少给。

贫困户周焕发感动的说:“我都60多了,跟着周__干了好几年了,现在我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但只要我没事干,周__都会帮我找点轻活干,让我多挣个钱,我很感激他。”

周__做的都是些小事,虽然他资金不多,实力还不够强,目前还处于创业阶段,但他仍然长期坚持带领贫困群众致富。周__说,现在他还不是一个称职的'致富带头人,下步他要真正的把家庭农场和建筑队管理好、经营好,特别是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把盛伟家庭农场做大做强,借势豫粮集团,让固头村的小麦产业变成一棵摇钱树,带领固头村的贫困群众早日奔小康。

周伟发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政治品质优良,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以敢想敢干的精神,以克难攻坚的勇气,一步一个脚印,热心帮扶、致富带贫,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4】

__出生于1972年,是侯家营子村一位普通的农家子弟,他工作认真、负责,内心纯朴、善良。在事业上他没有非凡的业绩;生活中没有动人的事迹,他像草原上一株平凡的小草,但却散发出非凡的魅力。

刚开始务农的时候,由于耕地机械化、规模化水平较低,加上思维局限,他和大部分农牧民一样,小规模种植农作物,虽温饱无忧却难有发展。2008年开始,国土整理项目进入白泥井镇,并率先在侯家营子村开始,土地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到2012年,供港蔬菜基地的建立,极大拓宽了白泥井镇产业发展前景及当地农牧民的视野。受其启发,__主动出击,联合其他四户农户,于2012年12月成立了升茂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专心发展种养殖,誓要找出一条致富路。

合作社成立以后,__几乎每天都在奔波,与农户商议土地流转、向企业寻找订单。功夫不负有心人,合作社首先与金泰禾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合作,种植豆角、牛心菜等蔬菜,同时发展肉羊养殖。随后,种植业方面,__利用手头优质耕地资源,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作方,从与甘肃马铃薯研究所合作种植马铃薯,逐步加入南瓜、有机青贮玉米等作物,产品远销山东、北京、甘肃等地,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马铃薯、南瓜、青贮玉米订单稳步推进。养殖业方面,逐步加入肉牛、地蹼、鸡,现以肉牛养殖为主,品种包括西门塔尔和利木赞。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还不忘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进步。首先,他顾全大局,主动参与、调解周边农户土地方面存在的矛盾纠纷,避免因此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次,他积极引入并配合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业务,为农牧民增收广开渠道,比如自治区级涉农龙头企业金泰禾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位于侯家营子村。最后,他鼓励、带动农牧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在籽粒玉米行情较差的背景下,通过引入利得亨农牧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有机青贮玉米,提高农产品收益。

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__,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为此,他在辛勤劳作的同时还不忘提升自身素质。2015年,他报名参加了国家开放大学农林牧渔大类二年制专科农村行政管理的课程,并通过努力学习,于2017年7月31日获得了毕业证书。这为他更好的发展自身、带动周边农牧民共同致富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__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人,他的默默耕耘铸就了他的平凡,也是这样的平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5】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6】

__,女,汉族,1965年5月出生,20__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城郊镇堡子村的一个农村家庭的普通农村子弟,却凭自己良好的素质和惊人的胆识,搏击风云,以他不平凡的人生奋斗轨迹充分展示了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风采。

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除了有过人的胆识外,就是要能敏锐的觉察到创业的时机和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源。认识到在创业初始阶段,寻找一个良好的创业项目是成功的关键。1995年,在工程队打工的`丁华,敏锐的观察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承包工程为代表“包工头”如雨后春笋般在河州的大地上涌现,丁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产生了以承包房屋翻新、新建为主的小型工程的想法,但是,在最初的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活,为了找活丁华想了很多办法。由于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以及诚信待人和他工程队工作的几年中结交了大量的朋友,这些“熟人经济”中蕴藏着巨大的金矿,只要善于挖掘、巧于利用、长于合作,就会创造出双赢的良好局面,就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只有巧妙地利用各种条件来发展壮大自己,借外在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标,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创造最佳的机遇,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利润。在他的大力说服下,很多亲戚朋友为他介绍工程,顺利的解决了没活干难题。

在当时对于丁华来说搞工程就是出力气但并不难,如果想搞出个名堂,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为了在群众中树立好的口碑,增加收益,丁华多方获取资料,深入研究房屋建筑知识。由于他吃苦、善钻研,慢慢的找他承包工程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成为了一个小队长,他以工地为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不知干了多少个通宵。在施工过程中,他白天于施工人员一起干活严把工程每一关,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工程质量被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有了致富路,应该带领乡亲一起走。为此,丁华带领更多的乡亲搞起了承包工程。有了带路人,乡亲们就少走了很多弯路。“丁华人很热心,口才也好。对于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总是及时帮助我们解决。”

创业如浪中行舟,要坚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击冲浪,就能到达成功彼岸,这是丁华对创业的感悟。风雨几载,始终锐意向前,虽然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创业成果却令人欣慰,也让人刮目相看,成为当之无愧的致富带头人。用他的话说:“我以我的成功作为示范,把经验和理念传授于人,让大家一同致富,是我理所应当的义务。”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7】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__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__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8】

永__,男,汉族,__年8月出生,康县两河镇中营村花园社人,中营村养鸡大户。

中营村花园社位于两河镇西面,距镇政府1.5公里,交通相对便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于是他外出务工了几年,由于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于__年3月份开始了土鸡养殖。

精明强干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养殖业后,他拿出多年的积蓄新修圈舍220余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鸡养殖场考查并购买先进设备。自己通过翻看大量的家禽养殖技术书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养殖知识。他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勤劳的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学判断生鸡病情,自配饲料,有时候,碰到仔鸡孵化到产房里, 24小时照顾,直到天亮。自20__年以来,土鸡价格较为稳定,使他们尝到了养鸡的甜头。现如今巩永乐的养殖规模达到了:年产土鸡1000多只,幼鸡500余只,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巩永乐练就了一手养鸡好技术。自己也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乡亲,他作为一名中营村花园社村民,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多帮帮乡里乡亲,他们挣个钱不容易".由于他的"传、帮、带",中营村的.养鸡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户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全村及周边邻里的养殖户都得到了他的帮扶,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全村养殖大户达4户以上,形成中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面相比,我们不算富,但看到周围乡亲比以前富了",我感到自豪;巩永乐话里充满了自豪感,也透出自信,通过敢闯敢干,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帮助别人致富的过程中,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巩永乐在大山深处,以他坚韧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和帮助他人的热心,成为大山的掘金人。我们相信:他的养鸡事业会更好,在致富的路上会走得更顺、更远。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9】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

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10】

__,男,傣族,1981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现任俄罗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毕业于瑞丽党校法律专业。初进村委会,佐腊只是一个文书,辅助村委会主任干工作。后因表现突出,工作勤奋,为群众做实事,被推选为俄罗村党总支副书记。当然,村委会的津贴不足以养家,并且靠耕地也不能让家中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作为家里的男丁,他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这让他倍感压力。于是,他不得不去寻找新的致富路子。通过观察,佐腊发现,只要愿意吃苦,养殖是个不错的致富方法。几经思考,佐腊最终决定养猪。那时正逢共青团贷免扶补工程的启动,佐腊申请到了2万元的贷款。资金虽然不多,但他从少做起,利用农村青饲料多成本低的优势再兼科学喂养和管理,每期养殖10头猪,每年出栏2批。

虽然农活干了不少,但是养猪对他来说还是一项不熟悉的事情。一名普通农民,缺少对养猪方面较为科学的经验和技术,真正做起来,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了。通过各种咨询请教以及参加乡农业中心开展的各项科技培训,他认为猪场里所有要素应是和谐统一的,猪舍、饲料、环境、营养、疾病控制要达到和谐统一,符合猪的生长、生理、要求。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养猪人的饲养水平、文化内涵和社会地位。他希望让大家看到,养猪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科技含量、文明程度都很高的行业。于是他对饲料喂养及疫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学习,然后进子猪,从10头开始养起。他敢闯敢干,吃苦耐劳,佐腊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年轻好学的他经过努力,学会自己留种、配种、防病,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佐腊平时要忙村委会繁忙的工作,要照顾妻小还要搞好养殖,辛苦程度自不用说。可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热心,佐腊权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工作、家庭关系还是养殖之路都令人称赞。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佐腊已经是姐相乡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他从一个村委会的年轻人,变成了领头致富人,村寨有名的热心人,多次受到了姐相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对于这一点,佐腊说:“无论我的养殖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的.宗旨都不会改变,那就是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一个就业出路,让更多的人劳动走上致富路”。老百姓们看到佐腊的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后,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发展家庭经济。对于这些村民们,佐腊总是热心帮助,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记。几年来,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四十多次,无偿提供养殖书记二十多本,并在其他养殖户遇到资金困难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佐腊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事。如今,佐腊已带领村里6户农户走上了养殖之路。

身兼数业的佐腊在做没一件事是都是专心致志,并没有像其他人担心的那样一件事都做不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名成功者,靠自己的汗水、更靠自己的智慧证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当地养猪业的发展,他的成功也赢得了许多村民的尊重。岩佐腊的养猪之路证明:坚定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干一行爱一行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生命是一种姿态,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奋斗,必将演绎出不同的人生。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篇11】

小洪长出生于一个养蜂世家,自幼便追随父亲到各地放蜂,立志致力于发展养蜂业。2002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系,全国只此一间蜂学系本科,并取得了检测上岗证。其父为了更好地发展养蜂业,于2008年6月17日组织养蜂人士,注册了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的一些成员在当地的养蜂界中都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养蜂规模。

小洪长曾说,养蜂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事业。养蜂业提供的产品,符合富有营养,回归自然,力求保健的世界食品消费潮流。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如今,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在小洪长的领导下,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已初具规模。

他领导的合作社秉承以质量为生命、以用户为上帝、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根本的宗旨,给社员订了一个《养蜂场采蜜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以高质量谋求合作社持久的发展,为了符合国家对食品的严格要求,本合作社更置办了一个符合国家QS标准的加工厂。

小洪长为了促进各地养蜂业的发展,经常到各地进行培训,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及项目的实施,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养蜂新技术、新品种。2009年6月被邀请到海南省参加中欧天然林管理项目担任养蜂培训导师,同年9月被邀请到四川宝庆县担任养蜂培训导师。2009年注定是一个丰收之年,小洪长成为了广东养蜂学会的理事。

小洪长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奔走于各地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推动蜜蜂有偿授粉,促进蜜蜂授粉形成产业。2011年,受邀参加省农业局和广东省养蜂学会组织的会议,共同制定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6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