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想了解屠守锷的哪些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篇1)
从回国之初到1957年,屠守锷一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应聂荣臻元帅之邀,他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导弹研究对于屠守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和当时的很多专家一样,一切从零开始,在摸索中开展导弹研究。正如他后来所说,“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国家需要我干这一行,我当然要全力以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走向恶化,苏联相关专家在1961年撤走。在这种情况下,屠守锷临危受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面对困难,他经常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我们自己要掌握这个技术,让别人不敢轻易碰我们。”他和同事们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定了“八年四弹”(“四弹”指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规划,该规划成为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的蓝图。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他把所有的精力、智慧都高度集中在工作上。说话时,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字词;走路时,节奏快、步子大,绝不多浪费一步。1968年,屠守锷制定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试验,然而这次试验被搁置了整整9年。直到1980年,屠守锷才开始准备洲际导弹的远程发射试验。他每天在火箭试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往返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有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的体重降了10多斤。当导弹已经在发射架上竖立起来的时候,屠守锷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他又一次爬上了发射架,仔细地进行了最后一遍检查。1980年5月18日,作为我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守锷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伴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导弹穿过云端,越过赤道,精准命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达到了新水平,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篇2)
屠守锷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多次临危受命,带领中国的导弹研发完成了从中近程到中远程直至洲际的全过程。
当年,洲际导弹“生不逢时”正值“十年内乱”,研究工作艰难推进。屠守锷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地开展研究,他常常一想到突破点,哪怕是半夜零下十几度,也要第一时间跑回实验室。从图纸到零件,屠守锷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检查,不容丝毫闪失。
1980年5月,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了发射运载火箭的消息。屠守锷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发射试验,但这次试验举世瞩目,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此之前,屠守锷已带领试验队提前进入寒气逼人的戈壁滩,年过花甲的他不顾恶劣气候环境,每天在火箭试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来回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和考核。他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确保导弹上十万多个零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一天工作时间常超过20个小时。在驻扎一线的50多天里,屠守锷体重掉了十几斤。
当导弹已经在发射架上竖立起来的时候,屠守锷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但他仍然坚持再次爬上发射架,仔仔细细进行了最后一遍检查,最终在“可以发射”的决定书上庄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颗洲际导弹准确命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震动了全世界!同时,此次试验也标志着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篇3)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务院颁发的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感觉到我们搞这一行的人,都是把国家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前面,不为个人的名利,而是以航天工作为第一位。如果都是这样的思想不容易。
屠守锷院士曾说:“当初我最早学的并不是导弹,而是飞机制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屠守锷在上海一所中学读书。那时的上海被日军的飞机炸得房倒屋塌,年纪轻轻的屠守锷萌生了这样一种志愿:我们一定要为死难的同胞们报仇,而且我要学会制造飞机。
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屠守锷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攻下了硕士学位。在这之后,他就到了布法罗的一个飞机制造厂工作,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后来战争结束,他回到了国内。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篇4)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1968年,他拿出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屠守锷明白,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时,他显得非常平静,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在对我国远程导弹攻关的同时,屠守锷还担任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1975年11月,由远程导弹改进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根据发射不同卫星的需要,屠守锷领导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技术状态的适应性修改,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运载能力等技术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该火箭投入使用后,创下赫赫功勋,并对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我国研制的长征二号E火箭,是以长征二号C为基础,经过捆绑助推器等技术改进而成;长征三号、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一、二级也是以长征二号C为雏型。
20世纪80年代后,屠守锷还领导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篇5)
在我国导弹研制的起步阶段,屠守锷用了一个笨办法,将苏联提供的一枚P-1导弹大卸八块后再重新装好,用这种“反设计”的方式带着年轻的工程师们研制导弹技术。这方法想想容易,做起来却是十分繁杂。
拆装的仓库里只有两个三叉架、一根横梁和一副手动的起吊用具,就靠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屠守锷带着大家先将每一个零部件编号、造册,再按弹体、发动机、伺服机构、惯性器件、电子器材等分门别类地一一拆卸、摆放,还要化验、分析材料的成分、规格、性能,并画出图纸,再按照图纸把大卸八块的导弹复原。在动手拆装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什么疑难问题,屠守锷就和大家一起坐下来讨论。有时候,屠守锷干脆就在现场给年轻人上起课来。
“听屠老师讲课必须全神贯注,因为他讲课非常精练,没有一句废话,不说一个多余的字,也不重复第二遍。学生稍一走神,后面的内容可能就听不懂了……”这样的现场课,还真是让年轻的工程师们受益匪浅呢。事实证明,最笨的办法最有效。年轻的工程师们在屠守锷带领的“反设计”研究中迅速地成长起来了。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1961年,屠守锷临危受命,全面主持导弹技术工作。他还是那句话:人家能做到的,我不信我们做不到。
1980年早春,屠守锷亲自带队来到甘肃酒泉发射场。在那里,将进行我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首次飞行试验。酒泉发射基地顿时热闹起来。最热闹的要数食堂,年轻的技术员们在简陋的食堂里排起了长长的打饭大队。
年过花甲的屠守锷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在一群年轻人中间显得十分“抢眼”。领导请屠守锷去专用小食堂,可他就是赖在大食堂不肯走,说和年轻人一起吃饭开心。一群年轻人捧着饭碗,把白菜萝卜“嘎吱嘎吱”嚼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开个玩笑。这时候笑得最响的,就是屠守锷。私下里,大家都叫他“屠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