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中国航空航天专家事迹
黄纬禄中国航空航天专家是怎样的人物?黄纬禄的科研生活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黄纬禄中国航空航天专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中国航空航天专家事迹(精选篇1)
1970年4月22日,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所谓潜地导弹,主要是指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因潜地导弹是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很多技术问题都不同于陆地发射的导弹,譬如导弹如何克服水中阻力、弹体如何密封等问题,都是黄纬禄他们首先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研制初期,面临起点高、难度大、无资料、无图纸、无仿制样品等许多困难,黄纬禄用技术实力和人格魅力组建并带领年轻的团队,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大大加快了“巨浪一号”的研制进度。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这一程序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时间,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潜地导弹研制方法。
为了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试验是一个必经的步骤。模型弹重约10吨、长10多米,如何投入水中、投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
黄纬禄知道,光靠计算数据说服不了别人,必须有“奇招”。1970年7月的一天,人们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上,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的骄阳下,黄纬禄和试验队员们光着膀子,反复以各种姿态将模型弹投入水中。
在南京长江大桥做试验非常艰苦。晚上睡觉不挂蚊帐,会被蚊子咬;挂了蚊帐,里面又热得很厉害,一觉醒来,底下垫的席子汗水都能印出人影来。用于实验的弹体直径只有1.4米,人进去的时候要弯着腰,甚至要爬着才进得去。壳体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在像火一样的太阳烘烤下,弹体一会儿便热得烫手。但年近60岁的黄纬禄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坚持钻进蒸笼般的弹体内,最终,他们用一身的痱子,换回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黄纬禄中国航空航天专家事迹(精选篇2)
东风一号“研制时期,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我负责人的重任。当时我国导弹的基础一穷二白,一切从零开始。面对困难,黄纬禄没有望而生畏。他从基础学起,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想方设法转化过来,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他鼓励大家:“干工作,只要去干、去学,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样,在山下,看着山顶那么高,不要被吓住了。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爬,上一个台阶并不困难,上一个台阶就离山顶更近一步。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黄纬禄运用互帮互助教学法,大家不分昼夜共同学习,很快掌握了大量知识。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黄纬禄和战友们在生产车间里连续奋战几个昼夜,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在冬季滴水成冰的试验厂房里,他们对每一个电路单元进行反复调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
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了世界!
研制我国第一代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时,黄纬禄担任该型号的总设计师。他带领年轻的团队克服了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等许多困难,终于取得了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1982年10月12日,渤海的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以极快的速度直飞蓝天……第一代潜地固体导弹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从此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黄纬禄中国航空航天专家事迹(精选篇3)
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43年5月,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
1944年,在英国实习期间,险遭德国发明的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幸免一劫,还参观过V-2型弹道导弹。
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
1947年9月,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在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2年10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1956年春,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和军队高级将领一起聆听导弹专家钱学森关于火箭技术的报告。
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并担任几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划归七机部一院第12所,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1970年4月,中国固体燃料潜地导弹研制初期的关键时刻,担任液体型号控制系统研究所所长的他临危受命,到负责潜地导弹的七机部四院四部担任总体设计部主任。
黄纬禄中国航空航天专家事迹(精选篇4)
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并担任几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划归七机部一院第12所,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1970年4月,中国固体燃料潜地导弹研制初期的关键时刻,担任液体型号控制系统研究所所长的他临危受命,到负责潜地导弹的七机部四院四部担任总体设计部主任。
1974年,升任一院副院长,主抓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
1979年,被任命为研制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任务的总设计师,同时也被任命为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总设计师。
1982年,改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同年组织科技人员首次成功完成固体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1984年,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也发射成功,最终1989年定型。
1988年,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第二研究院技术总顾问和部的高级技术顾问,同年领导科技人员,从核潜艇上发射潜地固体导弹成功。
1993年,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后,仍担任总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
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黄纬禄中国航空航天专家事迹(精选篇5)
上世纪60年代,____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我国首枚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在内蒙古大青山脚下拉开了序幕。
1970年,“巨浪一号”总体研制单位由内蒙古迁至北京,并任命黄纬禄为技术总负责人,这是黄纬禄从液体型号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到固体型号总设计师的一次重要角色转换。
从零开始、跨代规划的两级中程固体潜地导弹带给了黄纬禄巨大的压力,但从未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为了提前释放巨浪一号试验弹和模型弹的砸艇风险,1970年7月,“巨浪一号”全尺寸模型弹入水试验即将开展。盛夏,火炉般的南京长江大桥上,烈日暴晒导致模型弹壳体内的操作环境异常严酷,经过十多次轮换,几位壮小伙子已经大汗淋漓、筋疲力尽。年过半百的黄纬禄毅然钻进50℃的铁质弹筒,与试验队员一同接受“烤验”。
1982年秋,第一发试射失利,试验队员们忐忑不安。第二发能否成功,试验队人员认识不一。在预定发射的当日凌晨,上级又打来电话,建议推迟发射,这使黄纬禄更加难下决心。如果坚持按原计划发射,一旦发生问题,自己要承担全部后果;如果推迟发射,自己固然可以不担风险,但禁航期限将满,而且海上条件越来越不利于发射,将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和难以挽回的政治影响。经过再三的分析、比较、权衡,他终于站起身,拿起电话向上级报告:“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如果上级决定推迟,我执行命令。”最后,上级同意了黄纬禄的意见,按时发射。发射成功后,人们更加敬佩黄纬禄置个人得失于度外,从实际出发,以事业为重,勇敢决断的惊人魄力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