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两弹元勋事迹故事

| 徐球

杨嘉墀两弹元勋事迹故事是什么样的呢?杨嘉墀事迹大家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杨嘉墀两弹元勋事迹故事(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杨嘉墀两弹元勋事迹故事

杨嘉墀两弹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1

风清物嘉,水泽环抱之中的震泽有着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古街遗迹众多,文化积淀颇巨。因水成街,流入血脉,水陆并行,成就脊梁。

震泽镇不仅以丝业织造闻名遐迩,更有‌飞阁风帆、慈云夕照等八景加持,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赋能文教事业,使这座古镇焕发出别样立体的风姿。

小巷悠长,卧拱伏曦,在砥定街留存着一处始建于民国时期的两进楼厅,2008 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正是“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院士的出生地。

这座见证杨嘉墀院士成长的宅院经过复原修缮与展陈布置,以时间为经,事业为纬,全面展示了他的生平成就和卓越功勋。

“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荻塘西去路,蚕来胜耕田。”吴头越尾,北濒太湖,养蚕缫丝,便兴震泽。

杨氏老宅始建于民国,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前店后宅,数栋进深。穿过古朴素雅的门厅和雕刻着人物花卉的雀替,光影跳跃在白墙黛瓦上,窗外映着四季,天井泄下自然,花木扶疏,旧居小而精雅,一步一影都是东方美学的绵延。

杨嘉墀两弹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2

1975年11月底,中国第一颗返回卫星发射,卫星刚上天便出现了“异常”。

当时计划是三天后返回,但如果卫星运行一天就返回,将会落在人口稠密的河南西部,损失将会无法估计。

是提前返回,还是继续飞行?一个是与否的简单决定,却关乎整个项目的成与败。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否认了继续飞行的可能性,此时项目总指挥钱学森把目光投向低头计算的杨嘉墀。

杨嘉墀用沉稳的语气说:“从我的计算判断,问题不大,可以按原计划继续飞行。”

那一晚他独自跑到山顶,在寒风中蹲了一宿,只为等那颗星星。当看到卫星果然如自己计算的一样精确地出现划过苍穹,他放心了。

现在,人们茶余饭后,每每骄傲地谈及到的“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国家利器,所有这些科技成就的背后,几乎都能见到杨嘉墀的身影,他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卫星、飞船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

杨嘉墀两弹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3

中学时,杨嘉墀就读于著名的上海中学。193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系。在中央电工器材厂工作期间,研制出中国第一套单路载波电话样机、第一部扬声电话。

1947年,他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在美期间,创立了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新学科。由他研制的自动记录光谱仪,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并获得了美国专利。

1956年,杨嘉墀回到祖国,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建设中,力图实现他早年立下的工业报国、兴国、强国之志。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中国自动化学会成为国际自动联合会18个发起国的成员之一。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中国人造卫星发展、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促进了中国航天科技产业化并推动国际合作。

杨嘉墀领导和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作为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实践”系列卫星的总设计师,领导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

杨嘉墀两弹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4

杨嘉墀,吴江震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倡导人之一,194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

他笃行不怠,臻于至善,长期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多次参与了包括原子弹、导弹等秘密试验任务,主持了包括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人民的科学家,曾经多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嘉庚信息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19年9月9日(农历已未年闰七月十六日)杨嘉墀出生在吴江县震泽镇。他的家乡,是一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富饶之地;他的家族,是一个崇文重教、实业救国的丝业世家。那时中国的家庭,礼教甚严,普遍保守,而杨家受到“求富”“自强”文化和丝经出口贸易环境的影响,眼界开阔,思想先进,这对杨嘉墀的人生影响深远。

杨嘉墀两弹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5

1932年,杨嘉墀随父母迁居上海,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学。1937年9月,杨嘉墀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 电机系。1941年6月,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杨嘉墀穿越日军封锁线抵达昆明,先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助教和中央电工器材厂助理工程师。

1947 年,杨嘉墀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1949年4月,杨嘉墀以《傅里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被授予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5月,杨嘉墀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工作,任副研究员。在此期间,杨嘉墀研制了用来测量酶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仪器。他发挥多学科、理工结合的优势,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与设计,按期研制成功一台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工作范围从紫外光到可见光。这一成功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

1956 年 , 祖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 并向海外留学生发出了召唤,美国的研究所以高薪挽留杨嘉墀。1956年8月,杨嘉墀祖国号令的感召力,夫妇俩带着四岁的女儿回国了。

回国后,杨嘉墀参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组建,参加《1956年至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制定与实施工作,提出以控制计算机为中心的工业化试点项目。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26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