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材料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材料是什么样的呢?钱学森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材料(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
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
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2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归国后从事的是两弹一星与火箭以及航天工程领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航天的进度也许还要落后至少30年。
1954年钱学森《工程控制论》出版,将控制论推广到工程技术领域,后来成为控制论的经典教科书,钱学森是工程控制论的奠基人之一。
1956年,钱学森与钱伟长、郭永怀等创建、主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任首任所长。
1958年,钱学森与中国科学院同事共同倡议并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0年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地对地)发射成功。
1962年出版《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以大型飞机作为平台的发射方式,早期的美国飞马座火箭,以及最近的"平流层发射"飞机正在实现这个梦想。
1984年,钱学森建议将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冯卡门在他的自传中,单独有一章是“钱学森与红色中国”,他对钱学森的评价是“美国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的杰出学生”。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3
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而这首浅显易懂的古体诗,便是我国著名词作家阎肃,为钱学森先生写的推选词。
寿至期颐,百岁之年,在获得这个奖项的时候,钱学森先生已经96岁高龄。两年之后的2009年10月31日,时年98岁的钱学森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肺部感染导致的低血压,把他永远的带离了他最钟爱的祖国身边。
钱老去世之后,三军仪仗队为他抬棺,数十万民众自发送葬,而钱老在离世前一天留下的七个字,则深深地震惊了中央。
时间回到1929年的秋天。
这时的钱学森只有十八岁,在那个满目疮痍的年代,年轻的钱学森,已经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生出了深深的报国思想。
“凡为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无铁路治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
眼光极具前瞻性的孙中山先生,在十九世纪末,提出了“铁道救国”的理念,他认为,只有将铁路修建起来,才是让中国从农业国,迈向工业国最重要的一步。
受到感召的钱学森,在中学毕业之后,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老师给他推荐的绘画、计算等专业,进入交通大学,开始学习铁道机械工程。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4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他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曾任全国____副主席、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40多年前,我还是追星族的小青年。在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作为军区的工作人员,驻在京西宾馆。恰好,和钱老住在同一层楼上。一天晚饭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首日封想请钱老签个名。钱老欣然应允。
大家知道: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在导弹领域的贡献极其卓越。
1935年9月起,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勤奋刻苦,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他带领中国科研团队在导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的导弹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钱学森“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5
5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中国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陈叔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这位父亲的好朋友写信求救。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1954年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
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1954年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扣押的美国飞行员。中国作出的让步,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