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航天功勋科学家事迹
屠守锷航天功勋科学家事迹新鲜出炉,屠守锷事迹大家知道是什么样的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屠守锷航天功勋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屠守锷航天功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1],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一起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
1936年,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后于1937年转入航空系。1940年毕业,获航空工程学士学位,被分配到成都航空研究所任助理员,后又考取公费赴美留学。1980年11月,他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8年,被任命为第一研究院技术总顾问,还被任命为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被任命为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2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917年12月5日(民国六年),屠守锷出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并不富裕的小职员家庭。虽说家境不富,但屠守锷的父亲还是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屠守锷在家乡上了小学,后来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屠守锷在上海游学时,父亲来沪接他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
父亲意识到大事不好,拉着年纪尚小的屠守锷往轮船码头疾跑。炸弹像雨点般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屠守锷航天功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他考取清华,专攻航空;随后负笈北美,攻读麻省理工;毕业后受聘美国飞机制造厂,埋头苦干积累技术。一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归心似箭的屠守锷便辞去工作,辗转回到祖国。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学生上。新中国成立不久,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于1956年正式组建。次年,屠守锷终于迎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尽管此时屠守锷连导弹长啥样都没见过,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目标给了他无限勇气,没有图纸没有资料,就既搞研究又当学生。在跟随钱学森工作时,他认识到,“导弹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一心一念,都必须从国家需要和利益出发!”在研制洲际导弹时遭遇“十年动荡”,他“笑骂由人”屏蔽一切干扰,艰难推进研究,甚至练出了开会时以膝为桌、单手演算的“绝活儿”……
屠守锷航天功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当年,洲际导弹“生不逢时”正值“十年内乱”,研究工作艰难推进。屠守锷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地开展研究,他常常一想到突破点,哪怕是半夜零下十几度,也要第一时间跑回实验室。从图纸到零件,屠守锷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检查,不容丝毫闪失。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这是一次迟到的试验。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然而,由于种种____的干扰,这次试验被整整搁置了9年。这又是一次特殊的试验。屠守锷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发射试验,但这次试验举世瞩目,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此之前,屠守锷已带领试验队提前进入寒气逼人的戈壁滩,年过花甲的他不顾恶劣气候环境,每天在火箭试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来回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和考核。他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确保导弹上十万多个零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一天工作时间经常超过20个小时。在驻扎一线的50多天里,屠守锷体重掉了十几斤。
屠守锷航天功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4)
“科学救国”是20世纪初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一种救国理想。许多人从国外学成回国,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屠守锷就是其中成绩卓著的先驱之一,患难中的祖国和亲人时时牵扯着屠守锷这位海外游子的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了,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了工作,从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
然而,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屠守锷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上。
1946年2月(民国三十五年),这位年轻的学者到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任副教授,从事航空科学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晋升为教授。就在这期间,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亲身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强国梦才能实现。
1948年末(民国三十七年),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无论身处什么职位,他都对共和国的航空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
屠守锷航天功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5)
当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缺少研究人手,虽然屠守锷对于导弹的研究并不十分了解,但是他被任命为第五研究院的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负责主持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的研究、试验性工作。
当时大部分人都是临危受命,对导弹的研究都不十分明了,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吓倒屠守锷,他拼上全力,没日没夜地学习研究,不断向接触过导弹相关的钱学森请教知识,和其他的研究人员分享知识。在屠守锷的努力下,他们的队伍成功转型成为导弹事业的一支强大队伍。
1961年,苏联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学者,这让我国的导弹研制工作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屠守锷始终没有被困难打倒,他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1978年,屠守锷被任命为远程弹道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当时的屠守锷已经有60多岁,但他仍带领着团队入驻了环境恶劣的戈壁滩,默默为国铸剑。
屠守锷由于年龄已高,身体在戈壁滩恶劣的环境下也受到了些影响。但是他依旧坚守在一线岗位上,经常一工作就是20多个小时,忙起来经常连饭都忘了吃,有时候他感觉到一阵头晕目眩,才会想起来吃点东西或者休息一下。屠守锷每次必须亲自检查所有的零件和数据,才能彻底放心。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一遍遍地检查过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着倒计时结束,一声轰鸣之后,只见导弹迅速升空,穿过重重的云雾,很快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这时候所有人的心情都十分紧张,没有一个不是紧紧地盯着雷达,当看到导弹命中目标之后,屠守锷松了一口气,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时是新中国成立31年,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远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