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是什么样的呢?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什么样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1)
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黄藻(又名黄慎闻)为清朝秀才,曾任小学教员,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对他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深刻的影响。童年的黄纬禄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
1933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
1936年8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至重庆。
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43年5月,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
1944年,在英国实习期间,险遭德国发明的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幸免一劫,还参观过V-2型弹道导弹。
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
1947年9月,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个迎春花初绽的时节,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南海怀仁堂作报告。“我们中国人不能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搞出来!”钱学森的讲话使聆听报告的黄纬禄深受鼓舞,他决心要为建设新中国竭尽全力。 1957年,黄纬禄来到刚刚成立1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面对当年西方经济技术封锁和苏联撤走专家的重重困难,黄纬禄和战友们脚踏实地、刻苦攻坚,努力创新,不断探索,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道道复杂难题,成功铸就了“蛟龙”出水、“巨浪”冲天的历史丰碑,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共利国导弹事业的壮美画卷。
东风一号“研制时期,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我负责人的重任。当时我国导弹的基础一穷二白,一切从零开始。面对困难,黄纬禄没有望而生畏。他从基础学起,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想方设法转化过来,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他鼓励大家:“干工作,只要去干、去学,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样,在山下,看着山顶那么高,不要被吓住了。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爬,上一个台阶并不困难,上一个台阶就离山顶更近一步。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
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黄纬禄运用互帮互助教学法,大家不分昼夜共同学习,很快掌握了大量知识。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黄纬禄和战友们在生产车间里连续奋战几个昼夜,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在冬季滴水成冰的试验厂房里,他们对每一个电路单元进行反复调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3)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已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为了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了大江南北。他发现,黄土高原上正在兴建一个巨大的水池,准备用于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
顶着阵阵风沙,黄纬禄站在了这个正在由几百个工人开挖的土坑前,眉头紧锁。后来,黄纬禄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试验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这样就省去了投资巨大的水池,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研制经费和时间。1982年10月12日,渤海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准备了十几年之久,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终于研制成功了。试验的成功震惊了世界,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拥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了解航天的人都知道,有一条“四共同” 原则一直被奉为航天型号系统协调工作中的“金科玉律”,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一原则是黄纬禄最早在潜地导弹的首次总师扩大会上提出的。那时,潜地导弹型号研制遇到了一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改进却无明显的效果,这样将使各方面的工作长时间停顿下来。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4)
我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成功实现了“两弹结合”,但由于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机动隐蔽性差,很难实现二次核反击。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中国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
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研制工作启动。1970年夏天,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的情况下,黄纬禄带领着技术人员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了“导弹落水深度试验”。南京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模型导弹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年过半百的黄纬禄坚持和大家战斗在第一线,他鼓励同志们说:“解放军是虎,固体导弹是翼,有了它,解放军就如虎添翼”。
我国导弹潜射试验在公海进行。发射后导弹窜出海面飞向天空,正当大家都以为发射成功时,不料仅仅过了数十秒,它却像天女散花一样在空中自爆了。这个打击对他们实在太大,黄纬禄茶饭不思,几乎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短短的半个月里,体重降了11公斤。
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在2012年的一次采访中回忆说:“我就记得我父亲出差回来,人好像瘦的都走形了,我不知道他掉了多少斤,但是觉得回来的人好像比原来缩下去一大块,他的表情很严肃,真的是好多天一句话都不说。”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5)
黄纬禄,1916年出生于安徽芜湖,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被誉为“巨浪之父”。
小时候的黄纬禄皮肤黝黑,颜值不及上面的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二三岁了,还不会说话。然而,这个被忽视、寡言少语的小孩,却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好奇:为什么天是蓝的、树是绿的?为什么鸟会飞、虫会爬?为什么木炭会浮在水面、铜钱却沉到水底?
到了六岁,父亲送他上私塾,习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他对死记硬背心生厌倦,有时以肚子疼为由,央求母亲向私塾先生请假。八岁那年,父亲将他送进了芜关小学。那里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程设置,让小纬禄感觉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1933年8月,黄纬禄以优异成绩考入扬州中学高中部。1936年8月,黄纬禄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45年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黄纬禄目睹了导弹的巨大威力,从那一刻起,年轻的他就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研制导弹的种子。
1965年,中国被搁置三年的核潜艇研究再次上马,而与之配套的潜地导弹是最令人期待的新式武器。
黄纬禄临危受命任总设计师。没有可借鉴的技术资料,那就自力更生。黄纬禄到来后,设计了“先陆上再水下”的原则,并为“巨浪一号”研制设计了三步走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