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事迹范文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事迹新鲜出炉,程开甲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事迹范文【篇1】
在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院士离世,虽然彭桓武院士离世了,但是他仍在用自己的行动帮助着社会,他立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体器官捐献给了医院进行医学研究,并且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捐赠给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彭桓武院士这一生,真正做到了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无限的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了,而这一切也离不开他年轻时的影响,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彭桓武院士年轻时的事情吧。
对于只看过彭桓武院士照片的我们来说,一定想不到他因为是早产儿所以一生都体弱多病。虽然上天给了他一副体弱多病的身体但是也给了他一个聪明绝顶的脑袋,彭桓武4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四则运算,后来在高中的时候因为学习优异所以获得了跳级的机会,而这一跳就是三级。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彭桓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自考进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从此开启了他的物理生涯。在清华的校园里,他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等一起被誉为“清华四杰”。后来这四位都成为了社会的顶尖人物对世界有着巨大的贡献。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事迹范文【篇2】
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亟须一大批人才来建设。回国以后,彭桓武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并参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奖掖后进,提携后辈,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平易近人,亦师亦友,丝毫没有留洋归来的架子。“老师像‘钟’,你敲钟的劲越大,老师给你的回答就越深入!”他用这样的例子鼓励学生提问,提倡学术交流和碰撞。他还总结了学习方面的经验,即“学问主动,学友互助,良师鼓励,环境健康”四句话。多年的教育生涯,他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科研方法,更把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传承了下去。
1960年,国际风云变幻,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新中国面临重重困难。1961年,彭桓武被调到核武器研究所,顶替苏联专家从事原子弹理论研究。面对外部国际封锁,以彭桓武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险,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在每一个灯火通明的夜里,在每一次学术会议上的争论中,在每一次推翻重来的计算下,勇攀了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在罗布泊宴会上彭桓武即兴赋诗:“亭亭铁塔矗秋空,六亿人民愿望同。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他从不居功,将功劳都归于集体。钱三强多次感叹: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早些年陈能宽院士与彭桓武诗文互通,陈能宽出的上联是:“回顾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彭桓武对的下联是:“俯瞰洞庭湖内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从他16岁踏进清华园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中间隔了不止30年;从他的故乡长春,到北京,到昆明,到英国,到爱尔兰,再到青海,这期间跋涉了不止8000里。时间和道路是见证者,见证了彭桓武从一个籍籍无名的青年成长为国之栋梁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被人欺侮到站起来的艰难岁月。时间和道路也是丈量者,三十功名、八千里路无法丈量彭桓武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事迹范文【篇3】
1945年7月,应物理学大师薛定谔之邀,任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期间,指导来自其他国家的研究生。
1947年,功成名就的彭桓武回到中国,相继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任教,1955年,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1955年,凭借在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彭桓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10月至1956年4月,彭桓武被派去苏联热工研究所学习反应堆设计理论,1958年,彭桓武作为理论物理师助力中国研制原子弹。1961年4月初,被调到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负责核武器的理论攻关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与郭永怀、邓稼先等专家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同年12月,彭桓武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7年6月17日,与于敏、周光召、黄祖洽等人研制的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高空引爆。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事迹范文【篇4】
1978年,彭桓武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调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之后,应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邀请,于同年10月至1979年6月开设理论物理课程。1980年,他大力倡导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并参与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小组,被选为该小组的第一任组长,致力于推动这门学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1982年2月,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分子反应动力学,借以在国内提倡化学物理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995年前后,在有关学术会议上大力提倡生物物理的研究,就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进行这些工作和主持理论物理专项基金的同时,仍然亲自动手做一些感兴趣的理论研究。遇到适当的机会,他也和年轻人谈些治学的体会。他把学习方面的经验归结为四句话,即"学问主动,学友互助,良师鼓励,环境健康"。
1947年彭桓武代表云南大学前往比利时参加“大学教授会议”,之后,绕道法国巴黎看望钱三强、何泽慧夫妇。钱三强是彭桓武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同学,日后同被誉为中国原子弹的元勋。两人在1939年相识,并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那时候,美国已经在日本投了原子弹,彭桓武与钱三强相约:回祖国大干一场!当时的都柏林,找一个到中国的轮船座位十分困难。无奈之下,彭桓武写信请在英国海军部工作的一个科学家朋友布莱克特帮忙,在一条英国的运兵船上找了个舱位。
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彭桓武,当年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时,彭桓武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事迹范文【篇5】
20世纪50年代末,当中国决定自主研制核武器时,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一伟大的事业,成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北京核武器研究基地,彭桓武勤勉工作,为解决一系列看似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而煞费苦心。他不仅指导年轻科学家进行科研工作,还亲自参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验证工作。
1961年,他通过深入分析和推理,成功解决了一个困扰多时的核数据验证问题——原来苏联专家的数据存在错误。这一发现为我国科学家提供了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在氢弹研制工作中,彭桓武更是发挥了他的关键作用。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他的卓越才华和领导能力,也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尊重和地位。然而,尽管彭桓武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他却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的态度。
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他拒绝了代表全体荣誉的奖章,认为这份荣誉应该属于全体科技工作者。这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不已。在个人生活中,彭桓武也表现出了独特的性格和风格。他不会做家务,甚至连简单的洗衣做饭都不会。因为过于专注科研,他直到43岁才结婚。虽然与妻子感情深厚,但妻子去世后他也没有再娶。他对文学艺术一窍不通,但却能写出唯美抒情的旧体诗;他不懂欣赏歌剧,但却热爱听歌剧。这些看似矛盾的特点却在他身上和谐共存,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在细节上,彭桓武也常常表现出迷糊和心不在焉的一面。他能记住枯燥的科学数据,却常常忘记一些看似显而易见的小事。这种特质似乎与他的科学家身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让人在敬佩他的才华之余也感到一丝亲切和可爱。彭桓武一生节俭朴素,从不乱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