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 徐球

2025年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大家有哪些想知道呢?陈能宽的主要成就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2025年(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1)

此时的世界正笼罩在冷战阴云之下,“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自然科学、工程学、医科等学科的中国留学生返回大陆,并通过“硬软”两手政策操控:一方面向有意愿回国的留学生出示禁归令,另一方面,调整相关政策使一部分留学生可以长期在美国居留、工作。

这期间,参与过留美科协活动的学生相继被传讯、搜查、羁押,当时已经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陈能宽不仅通过书信与李恒德、师昌绪、张兴钤等商量回国策略,还多次带家人参加聚会,共同商讨回国大计。

在美科学家的归国筹备活动引起了美国当局的注意,1952年底移民局在搜查李恒德家的时候发现了陈能宽的书信,并由此开始侦查、刺探陈能宽和家人的行踪。

为了“曲线回国”,陈能宽还试图通过英国大学聘任的机会绕道回国,但在离美的关键当口,移民局拒绝了他的离境申请,并以他曾是留美科协组织者、订阅中文报纸等理由控告他危害美国安全。

为了防止被羁押,陈能宽与移民局打了半年官司。1954年,陈能宽与移民局的官司胜诉,之后收到了移民局发放的永久居留证。这时的陈能宽已经担任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的工程师,在美国有了一定事业基础,妻子和几个孩子也在他身边,但陈能宽对美国政府的拙劣手段感到十分愤慨,他归国的信念并未动摇。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2)

1955年秋,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达成“交换平民及留学生”协议,使陈能宽一家人重燃回国的希望。面对美国的同事、朋友对自己渴望回国的不解,陈能宽回答道:“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啊。”那份报效祖国,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并没有因远渡重洋而消退,反而确实与日俱增,回国是将这份宏愿加以实现。

在思想境界、学术水平正要接近成熟的时候,却接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通知: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1964年改为院),参加我国核武器研究。那时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基本上是处于白手起家的阶段,各方面研究都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苏联,他们在巨大压力之下接受了任务。塞外风沙弥漫,科技人员克服一切困难,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陈能宽经常亲临一线组织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两年多数以千次的试验之后,终于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验问题。陈能宽和这帮年轻人果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

在谈论中国为什么能很快地搞出原子弹时,陈能宽曾说他们的科研组织没有“内耗”,攻关人员都有着献身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草原、在山沟、在戈壁滩。即使在城市,也过着淡泊明志、为国分忧的研究生活。

陈能宽一生谦虚好学,无论对学友、长辈或年轻人,他均能平等待人,不耻下问。到了晚年,他依然把学习放在首位。他在书本中学,也在实践中学;他向专家学,也向平常人学;他钻研他的科学专业,也研读中外名著;他读正规报刊,也读街头小报。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3)

1960年6月,时年37岁的陈能宽,正是思想境界、学术水平均已接近成熟的年龄,多年的学术研究进入收获季节,却突然接到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通知: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1964年改为院),参加我国核武器研究。

那时,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近乎白手起家,中国的科学家力争靠自己的力量掌握原子弹的奥秘。陈能宽受命担任一个重要研究室的室主任,身负两项重任:设计爆轰波聚焦元件,测定特殊材料的状态方程。这两项任务都是核武器事业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他率领一帮不满30岁的年轻人,来到官厅水库旁、长城脚下一座炸药试验场(代号17号工地),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在临时工号里,开始了前期炸药成型工艺试验。陈能宽身先士卒,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一站十几个小时,用一口普通大铁锅和几只旧军用桶,熬煮和搅拌炸药。就这样,他们硬是用土办法浇铸出了上千枚实验炸药部件。

炸药部件还要进行打炮实验,为了抓进度,往往是上个实验部件的硝烟尚未散尽,就要打第二炮。求得数据后,研究人员就用简陋的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来分析处理。

三年饥荒时期,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塞外风沙弥漫,科技人员克服一切困难,患上了浮肿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陈能宽经常亲临一线组织实验。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4)

回国后,陈能宽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1956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金属所任研究员,专注金属物理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1960年6月,经中央批准,陈能宽与一批科技骨干奉命参与原子弹、氢弹的攻关大业。他主攻爆轰物理等方面的难关,这在我国还是空白。他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钻研化工技术、聚合爆轰设计技术、“增压”技术、材料状态方程和相应实验测试技术,逐步开拓了中国的爆轰物理专业,并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陈能宽相继取得了为进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所必不可少的成果。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陈能宽又为主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制成功后,陈能宽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进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轻量等方向上。他力主开展中国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态特种材料的充分利用。

冷态核爆就是不用真正的核爆炸,但又能严格考核核装置在飞行环境下的各项性能。在设计原子弹初期,王淦昌、陈能宽等人就有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的物理成果。他作为研究院主管武器研制的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与龙文光、俞大光等带领一批工程师和电子学家,历经十余春秋,完成了研制工作。中国核导弹从近程、中程一直到洲际,都改用这种新方法来获取定型数据。陈能宽带领下摸索出的一整套冷试验的物理思想、方法、技术途径直至工作制度,都行之有效。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5)

1984年12月,某核试验基地。极寒天滴水成冰,核试验压力重重。

讨论胶着之际,陈能宽忽然吟诵起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身旁的另一位科学家于敏感慨万千,应和下去:“臣受命之日,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两位大科学家一句接一句地背诵,在座之人无不肃然恭听,感佩不已。

如果对这位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院士的人生稍有了解,便知道这篇诸葛亮自陈鞠躬尽瘁、一心报国的名作,同样道尽他“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的赤子之心。

1923年,陈能宽出生在湖南省慈利县一个士绅家庭。在妹妹陈能淳的记忆里,长她十岁的“四哥”聪敏好学、踏实勤奋,为读书吃尽苦头。初中从慈利到常德,十三四岁的少年要背着行李走3天,每晚就着油灯挑水泡。不久抗战爆发,有一次炸弹就在十几米外炸响。

陈能宽高中考入从长沙迁到沅陵的雅礼中学,战乱年代朝不保夕,学校搬到哪,陈能宽就跟到哪。1942年,陈能宽被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今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前身)。

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陈能宽坚持完成了学业。

1946年,陈能宽大学毕业,并与大学同学裴明丽结婚。为学有所用,他主动申请到天津炼钢厂工作。

25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