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两弹元勋获奖者事迹
杨嘉墀两弹元勋获奖者事迹大家了解多少?杨嘉墀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杨嘉墀两弹元勋获奖者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杨嘉墀两弹元勋获奖者事迹(篇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56年,带着拳拳报国心,杨老师从美国回来了。作为哈佛的博士,他以哈佛的校训“为了增长智慧走进来,为了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和“追求真理,追求好中最好”的哈佛理念,当作自己行动的准则。从科研第一线中抽暇,到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栽桃育李、勤奋耕耘,从一年级基础课开始,一直讲到研究生专业课。
为了讲好潜艇用核反应堆的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杨老师收集了几乎所有国外公开发表的最新论文和有关的图书,并吸取其中的精华,再传授给我们。
杨老师上课时用的是外文原版书,因此,他要边翻译,边推导公式,边在黑板上书写。一堂课下来,常常要用八、九面黑板。写写擦擦,讲台上和身上都是粉笔末,汗水浸透了他的白衬衣。
记得有一次,杨老师发现外文资料上一个公式错了,但一时又找不出原因。他竟一连三天通宵达旦地找寻原因,终于找出了问题。杨老师具有在哈佛文理学院打下的数学和物理的扎实基础,又有哈佛工科的工程设计与研制能力。他在我们科大讲课,举轻若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些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促使我们立志一定要发奋学习。
1981年1月,“实践二号”卫星已临近发射,杨老师作为五院副院长被委任为总设计师。当年9月,“实践二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发射卫星。我们立了功,得了奖,而杨老师却独自承担了卫星出现异常的责任。
杨嘉墀两弹元勋获奖者事迹(篇2)
1947 年,杨嘉墀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1949年4月,杨嘉墀以《傅里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被授予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5月,杨嘉墀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工作,任副研究员。在此期间,杨嘉墀研制了用来测量酶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仪器。他发挥多学科、理工结合的优势,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与设计,按期研制成功一台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工作范围从紫外光到可见光。这一成功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
1956 年 , 祖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 并向海外留学生发出了召唤,美国的研究所以高薪挽留杨嘉墀。1956年8月,杨嘉墀祖国号令的感召力,夫妇俩带着四岁的女儿回国了。
回国后,杨嘉墀参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组建,参加《1956年至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制定与实施工作,提出以控制计算机为中心的工业化试点项目。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杨嘉墀两弹元勋获奖者事迹(篇3)
杨嘉墀1965年参与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开始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研制;1966年参与制订中国人造卫星十年发展计划;1968年后任国防科委五院502所副所长、七机部五院副院长兼502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参与制订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和中国人造卫星发展十年规划。
1960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提出研制热应力加热加载测试系统的任务(即“151任务”),所里指定杨嘉墀负责总体设计,组建了一个总体室,和其它研究室协同工作;1962年参加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提出了以控制计算机为中心的工业化试点项目,参与制定了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和上海发电厂等单位的自动化方案工作,推动了中国电子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1963年初,国防科委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下达研制核爆炸试验用测试仪器的任务(即“21号任务”),内容包括火球温度测量仪、冲击波压力测量仪和现场地面振动测量仪等,杨嘉墀负责技术抓总工作,提出了采用反馈式光电倍增管线路的大量程温度计方案和采用变磁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方案。
杨嘉墀两弹元勋获奖者事迹(篇4)
杨嘉墀自幼好学,从丝业公学(小学)、震泽中学到上海中学的求学之路,让他初步受到了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熏陶;1937年,在炮火与硝烟中,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乌云孤岛”中的上下求索,坚定了他的强国梦;大学毕业后,他奔赴西南联大担任助教,继而几经周折跨洋深造。虽远在大洋彼岸,他始终胸怀赤子之心,心系祖国发展,1956年,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的怀抱!
从零开始埋头攻,“两弹一星”献宏猷。从火箭试验特殊仪表研制,到核潜艇反应堆控制,从核弹试验火球测温,到导弹试验“151工程”,杨嘉墀在自主研究“两弹”的峥嵘岁月中担负秘密使命,甘当无名英雄,为尖端技术创新默默奉献。在“两弹”试验成功后,他全力转向空间技术,带领科研团队自力更生,潜心攻关,成功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等卫星的控制系统,为我国航天事业开疆辟土。1999年,杨嘉墀院士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杨嘉墀院士以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助力国家科技进步。他紧盯学术前沿参与创建中国自动化学科,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他始终高瞻远瞩,提出发展高技术产业化道路,催生载人航天工程,倡议北斗导航系统。他与王大珩、陈允芳、王淦昌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推动“863”计划,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技之路!
杨嘉墀两弹元勋获奖者事迹(篇5)
杨嘉墀是“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1986年,他与王淦昌、陈芳允、王大珩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国家发展高技术计划的倡议,得到中央领导的批准,形成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由于在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杨嘉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表彰和荣誉。杨嘉墀以其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丹心,一腔热血,用扎实的知识功底、渊博的知识面、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一生为国家的安全、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两弹一星”精神在他身上闪烁着无尽的光芒。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一个丝业世家。他从小受“实业救国”的家族理念影响,不进私塾,就读于堂伯父建立了震泽丝业小学。童年的杨嘉墀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为后来的学霸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岁生日,杨嘉墀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个小型的望远镜,杨嘉墀爱不释手,每天晚上都用它观星探索,这也成为了杨嘉墀航天工作的第一堂启蒙课。
进入高小后,杨嘉墀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接触了欧美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初步受到了民主、自由的熏陶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得他的思想逐渐活跃,反对封建束缚、倡导自由民主的思想,反帝爱国的民族感情被大大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