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
屠守锷两弹一星人物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屠守锷有着怎样的研究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屠守锷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屠守锷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1)
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小职员家庭,少年时代在家乡读书,之后进入浙江省立二中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学习;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被迫转移到长沙,临时借用湖南大学校舍复课,屠守锷进入初设的航空系学习;
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又奔赴昆明就读。1940年大学毕业,屠守锷考取赴美国公费留学生,于次年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部攻读航空工程,1943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担任工程师。
抗战胜利后,屠守锷渴望报效祖国,决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于1946年辗转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担任副教授,从事航空技术教学与研究,1947年升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参加革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屠守锷继续从事教学事业,在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副教务长、系主任和院长助理。
屠守锷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2)
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后辈的耳边。
屠守锷的新岗位,是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第一枚导弹搞得最艰难。”1960年末,苏联撤走全部援建专家,仿制的导弹是下马还是继续?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没有外援,屠守锷和同事们自行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这个规划,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两年后,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与此同时,中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1980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5月12日到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当时,这个消息让世界产生了震动。
屠守锷这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发射试验,但是这一次对他来说压力巨大,因为这是面向全世界宣布的。屠守锷和当时研究院的院长张镰斧带着实验队进入了寒气逼人的戈壁大沙漠。大沙漠的气候、大沙漠的恶劣环境对他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屠守锷每天都在火箭实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来回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和考核,有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
屠守锷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3)
从回国之初到1957年,屠守锷一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应聂荣臻元帅之邀,他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导弹研究对于屠守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和当时的很多专家一样,一切从零开始,在摸索中开展导弹研究。正如他后来所说,“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国家需要我干这一行,我当然要全力以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走向恶化,苏联相关专家在1961年撤走。在这种情况下,屠守锷临危受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面对困难,他经常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我们自己要掌握这个技术,让别人不敢轻易碰我们。”他和同事们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定了“八年四弹”(“四弹”指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规划,该规划成为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的蓝图。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他把所有的精力、智慧都高度集中在工作上。说话时,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字词;走路时,节奏快、步子大,绝不多浪费一步。1968年,屠守锷制定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试验,然而这次试验被搁置了整整9年。直到1980年,屠守锷才开始准备洲际导弹的远程发射试验。他每天在火箭试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往返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有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的体重降了10多斤。当导弹已经在发射架上竖立起来的时候,屠守锷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他又一次爬上了发射架,仔细地进行了最后一遍检查。1980年5月18日,作为我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守锷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伴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导弹穿过云端,越过赤道,精准命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达到了新水平,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屠守锷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4)
屠守锷无暇欣赏美丽的异国风情,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学业。两年后,他取得了科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是简陋的,但这并未影响屠守锷的工作热情,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要想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际的经验,而从事这份工作,正是自己长本事的良机。
他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触到的技术。患难中的祖国和亲人时时牵扯着屠守锷这位海外游子的心。1945年,抗战胜利了,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了工作,从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然而,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屠守锷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上。他在西南联大开设了航空专业课程。1947年,屠守锷到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开始与进步人士接触。
就在这个时候,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亲身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强国梦才能实现。1948年末,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无论是在清华航空系任教,还是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副教务长、系主任和院长助理,他都对共和国的航空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
屠守锷两弹一星人物事迹范文(精选篇5)
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出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小职员家庭。少年屠守锷在家乡上了小学,后来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学校被迫迁往长沙复课,此时清华大学增设航空系,屠守锷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1938年初,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屠守锷随学校赴昆明就学。一路上他亲眼目睹当时中国半壁江山沦陷,激发了他科技富国强国的热忱,更加发奋学习。
1940年,屠守锷获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又考取公费赴美留学。1941年,屠守锷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攻读研究生。1943年,屠守锷完成论文,通过答辩,获科学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屠守锷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他知道要想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际的经验,而这份工作,正是自己长本事的良机,他特别珍惜这个宝贵的实践机会,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触到的技术。
1945年,抗战胜利,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了工作,从布法罗到旧金山,再搭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1946年2月,屠守锷到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任副教授,从事航空科学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47年,屠守锷晋升为教授。1948年末,屠守锷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