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材料

| 徐球

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材料大家知道有哪些吗?陈能宽的科研成就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材料(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材料

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材料(精选篇1)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天,消息是晚间公布的。很多地方都举行了庆祝活动。而在它的出厂地——位于青海省一片辽阔草原上的第二机械工业部“221基地”,由于严格的保密措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原子弹产自身边。

根据不同人的回忆,这里也有过庆祝活动,但与外地一样,都是为那离自己很远的、沙漠深处升腾的蘑菇云。有人这样问同事:“我们国家还能制造这么厉害的武器?在哪儿生产的啊?”

221基地的装配钳工黄克骥属于少数知情者。他参加了核试验,原子弹由他和同事手工组装。当他们从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返回,很多人都不知情,包括他妻子在内。

“那时候保密。”年近九旬的黄克骥这样解释60年前的事情。

直到原子弹爆炸后第二年,221基地的技术员刘智财去另一个工厂接收一款产品,还有人向他打听:“咱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是不是从苏联买的?”

刘智财不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他所在的车间就负责核材料加工,但由于隔离式的保密措施,他对别的工序并不了解,也从未见过原子弹,“我们只知道自己所干的这一段、这一件”。

有过多支部队驻扎于此,包括附近山上的空军高射炮兵和探照灯兵。但许多士兵,直到服役期满都不知道,他们昼夜守卫的221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开建,存续了36年多。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都诞生于此。

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材料(精选篇2)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陈能宽慷慨赋词《清平乐·记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这首词记述了1964年那次惊心动魄的核爆场面,词调高亢,句句彰显新中国自立自强、傲然于东方的气概,是陈能宽等老一辈核武器科学家壮志雄心终为国效力、饱经折辱必扬眉吐气的内心呐喊。

在美留学期间,工作的便利和物质的丰足从未动摇过陈能宽归国的决心,他将祖国的需要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历经波折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参与到新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伟大事业中,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学毕业后,一心希望在矿冶领域作出成就的陈能宽参加了留学考试,并收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1947年秋,他携妻子裴明丽远赴美国求学。3年后,陈能宽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博士学位,历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员、助理教授。这段时间里,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的研究突飞猛进,他与合作者开创性的发现打消了材料学界对位错理论的质疑,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1948年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在美的留学生们也时刻关注国内局势。1949年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发表了题为《我们的信念和行动》的宣言,号召留学生尽早回国效力。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郑重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陈能宽与同门师兄颜鸣皋组织材料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了“留美科协金属小组”,一边组织学术活动,一边参与到协助留学生回国的工作中。

此时的世界正笼罩在冷战阴云之下,“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自然科学、工程学、医科等学科的中国留学生返回大陆,并通过“硬软”两手政策操控:一方面向有意愿回国的留学生出示禁归令,另一方面,调整相关政策使一部分留学生可以长期在美国居留、工作。这期间,参与过留美科协活动的学生相继被传讯、搜查、羁押,1950年9月留美科协被迫解散。

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材料(精选篇3)

陈能宽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他立志要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大学期间,他便积极投身于物理学的学术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研制过程中,陈能宽面临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他带领团队,日夜兼程地开展科研工作,不畏艰难险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科研工作,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核武器。

陈能宽的红色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缩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他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红色基因。

学习陈能宽的红色故事,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勇气。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材料(精选篇4)

陈能宽在早期科学研究中,曾与3位美国学者发表多篇论文,他们观察到室温下体心立方金属钼变形后的亚结构,有别于铝、铜、镍等面心立方晶系的结果。陈能宽与R.B.Pond合作共同发表了“铝中滑移带的动态形成”;与K.T.Aust共同发表了“取向差对铝双晶体范性形变的影响”。他与R.B.Pond合作发表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

回国后,为适应经济建设急需,陈能宽的大部分研究内容偏重于能较快得到应用者,他与合作者周邦新等研究人员进行了硅钢片的加工结构与再结晶结构的研究,并在铁硅合金中获得立方结构的形成,发表了“铁硅合金中立方结构的形成”等论文。

1959 年,陈能宽和金属所李薰、龙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体缺陷和金属键统一的金属强度理论”的建议。1960年3月,陈能宽和陶祖聪受中科院委派赴前苏联学术考察2个月,就金属强度等方面的问题与苏联同行进行详细有益的交流。

陈能宽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该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中国技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陈能宽在美国时,发表了多篇有关“位错”的论文,与R.B.Pond教授合作发表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得到了国际冶金界同行的广泛认可,打消了材料学界对位错理论的质疑,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验问题。

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材料(精选篇5)

1960年6月,由于国家的需要,原本从事金属物理研究的陈能宽被调至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从事爆轰物理实验研究。他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队伍,在极为简陋和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向世界最尖端的技术发起挑战。他深知自己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却在书信里开导妻子:“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能宽带领设计的原子弹起爆元件被成功地应用于这颗原子弹。

“中国人不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还有什么可干的呢?”新中国成立后,陈能宽经过多方奔走、多番努力后,终在1955年从美国回国。为了研制核弹,他告别了心爱的金属物理学研究,投身爆轰物理。在两弹突破期间,在戈壁滩的国家实验场地,经常能看到陈能宽的身影。他带着一群年轻人披荆斩棘,是名副其实的蘑菇云铸造者。

对于中国核武器人而言,“争气弹”的成功只是辉煌的起步。此后数十年间,以陈能宽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转战草原、戈壁、大漠、深山,默默无闻、艰苦卓绝地探索世界尖端科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道路。

25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