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原子弹科学家事迹
陈能宽原子弹科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陈能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陈能宽原子弹科学家事迹大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能宽原子弹科学家事迹(篇1)
陈能宽(1923.05.13-2016.5.27), 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生于湖南慈利。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8年、1950年先后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和研究员、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和院科技委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兼职副主任等。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及核装置有关起爆方案的研究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能宽原子弹科学家事迹(篇2)
原子弹产生核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枪法”,一种是“内爆法”。“枪法”结构简单,威力小,美国在广岛投掷的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就采用这种方法;“内爆法”结构比较复杂,但威力更大,而且更适合原子弹武器化的需要。为了保证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可能性,中国的核武器研制组织者决定两条腿走路:“把比较高级的‘内爆法’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进行‘枪法’的理论计算”。但是,人们最大的希望还是寄托在更高级的“内爆法”上面。
“内爆法”要求原子弹组装的常规炸药产生均匀的内向爆炸力,在以微秒(百万分之一秒)计的计时精度内精确聚集到裂变物质的表面,使裂变物质瞬时内达到或超过临界值。同时,爆轰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使金属变成第四态的等离子体,释放出大量的中子进入裂变芯。要攻克“内爆法”,除理论上需解决一系列难题外,在试验方面也有两个“拦路虎”。一个是炸药的组装形式,一个是点火装置。陈能宽带领的爆轰实验室的任务,就是通过试验来设计炸药的装配方式。
陈能宽带领团队从“零”做起,仅用两年时间就手工造出上千枚炸药部件,做了上千次试验,初步建立起核武器爆轰物理理论和试验体系,完成了相关设计和测量研究工作,并带动了炸药以及光、电测试的技术攻关。
之后,在陈能宽和王淦昌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大型爆轰试验节节突破,为原子弹、氢弹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随后,空投核航弹和导弹核武器先后试验成功,原子弹实现武器化,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在我国核武器加紧攻关的时候,超级大国为保持核优势,以其达到的技术水平设置门槛和限制,于1963年签署了“禁止大气层核试验条约”,妄图把中国核武器扼杀在摇篮里。如何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测试技术,成为摆在攻关人员面前的新挑战。
陈能宽原子弹科学家事迹(篇3)
陈能宽(1923—2016),湖南慈利人,著名物理学家。唐山交通大学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初期兼任教授。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23年5月,陈能宽在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出生。1936年,他考入常德私立隽新初级中学,1939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心仪已久的长沙私立雅礼高中。1942年,陈能宽获得保送生资格,进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学习,经过四年努力圆满完成学业。10年求学时光,塑造了陈能宽不怕困难、踏实前进的可贵品质,而此时正值中华民族浴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时期,陈能宽常常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学习,这加深了他对祖国命运和个人奋斗的思考,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成报国。陈能宽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
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
陈能宽原子弹科学家事迹(篇4)
陈能宽,一名对祖国满腔热忱的赤子。他说:“中国人不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还有什么可干的呢?”1923年4月,陈能宽出生在湖南慈利江垭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他艰难地度过了从中学到大学的十年求学生涯。抗日救亡的呼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和颠沛流离的人民……无不激起这位少年 “救我中华”“知识报国”的爱国志向。
1947年,在天津炼钢厂当化学分析员的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一同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在美求学期间,他仅用3年时间便获得耶鲁大学物理冶金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0年,陈能宽学成准备回国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和许多留学生一样被迫滞留美国。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陈能宽先后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任研究员。虽有富足的生活、似锦的前途,但他一心只想回国。他的美国朋友非常不解,陈能宽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他。这种诚挚,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啊。”
1955年秋,中美两国达成“交换平民及留学生”协议,经过多方奔走、百般努力,陈能宽一家终于于同年11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国后的陈能宽和其他爱国学者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面对众多单位的邀约,他选择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致力于新中国材料科学的研究。
陈能宽原子弹科学家事迹(篇5)
陈能宽1950年—1955年在美从事研究工作,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员。1955年底,陈能宽夫妇返回中国,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回国后与合作者周邦新院士、刘长禄教授、王维敏等研究人员进行矽钢片的加工织构与再结晶织构的研究,并在铁硅合金中获得立方织构的形成。
1960年6月6日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担任爆轰物理研究室主任,投入了原子弹爆轰领域。1963年被任命为实验部主任和“冷试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爆轰物理、高压物理、中子物理、炸药部件和核材料部件研制等任务。1964年2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6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2月到1986年4月的11年间,陈能宽同志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他组织完成中国首次原子弹空投核试验后,很快又参与到组织氢弹研制攻关中。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由陈能宽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4年,因多次成功领导核武器重大试验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5年,参与的“原子弹突破与武器化”和“氢弹突破与武器化”两项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7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7年2月,任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专家作了大量跟踪、调研、动态分析、评估等工作。1988年6月任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随后的12月被聘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