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两弹一星专家事迹故事
周光召两弹一星专家事迹故事新鲜出炉,周光召的科学故事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周光召两弹一星专家事迹故事(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两弹一星专家事迹故事精选篇1
在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的报告中,光召先生强调“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推动力”。这不仅是他回顾量子论发展总结的结论,更是他一直以来所倡导和践行的学术民主和自由争鸣的理念。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时期,光召先生曾在一次讨论会对一位莫斯科大学教授的“相对性粒子自旋问题研究结果”提出了异议。
他经过近100天的独立研究,严格证明了该教授的结果是错误的,研究成果“相对性粒子在反应过程中自旋的表示”一文发表在《理论与实验物理》杂志。这件事情使得这位苏联教授和光召先生成了很好的朋友,也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苏联专家的尊重。在原子弹、氢弹攻关的时期,九院理论部在彭桓武领导下,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和何祚庥等带领大家,提倡学术民主的作风。他们经常就如何突破氢弹开“鸣放会”,会上不论职务、年龄,参加会议的人员都是平等的,谁有想法都可以上台讲,谁都可以提出研究方案。学术民主的氛围,是我们从无到有、成功攻关两弹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在原子弹氢弹研发过程中的“九次计算”和判断氢弹“放光”原理可行性的判定这两件事,也是光召先生科学民主精神的具体体现。2005年,周光召应邀回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简称九所)时提到,“学术民主、自由讨论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科学民主的精神追求,我们的原子弹与氢弹不会如此迅速地突破;没有自由争鸣的风气涵养,新中国自己的核武器人才队伍不会如此迅速地成长”。光召先生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将中国科学院治院方针概括为:“奉行开拓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形成民主、团结、融洽、活泼的学术气氛,为科学家们创造一个身心舒畅的工作环境”。他认为,“学术民主和自由争鸣是繁荣科学的唯一途径”“科学研究中不存在先验的框框,真理的获得只有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达到”,在中国科学院“决不允许用行政手段干涉学术自由”。
周光召两弹一星专家事迹故事精选篇2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2024年8月17日),男,汉族,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周光召于1954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8月,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学习深造。1961年2月,返回中国,任教于北京大学;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进行有关核应用的理论研究。1979年,归理论物理研究事业,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1996年5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8年3月—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1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毕生从事高能物理和核应用理论研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设计、研制和试验方面卓有成就,是国际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律(PCAC)奠基者之一,是中国特色核武器发展道路的开拓者和探索者之一 。1994年,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9月18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22年,获得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周光召两弹一星专家事迹故事精选篇3
周光召原本对物理不感兴趣,但他的高中同窗好友陈远,从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事例中,给他分析物理学的重要性。这坚定了周光召学好物理的决心。陈远是陈布雷的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担任《中国日报》总编辑,一直与周光召来往密切。在清华大学,王竹溪、叶企荪两位教授对周光召影响最大。王竹溪曾给八路军送炸药,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影响了周光召。
1954年7月,周光召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讲师。上世纪50年代,周光召结婚了,妻子名叫郑爱琴。她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化学专业,在北京东郊一家研究所工作。
1956年,周光召夫妇的女儿周莹降生。周光召一家住在海淀区塔院,离郑爱琴上班的单位很远。为了照顾女儿,打理家庭,女儿出生后,郑爱琴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周光召的上级单位——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当了一名资料员。就在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在杜布纳成立了原子能研究所,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人员聚在一起进行高能物理研究。物理学家胡宁向相关部门推荐了周光召,1957年春天,周光召辞别妻子和不满1岁的女儿,远赴苏联工作。
周光召两弹一星专家事迹故事精选篇4
1961年,当他正在理论物理前沿披荆斩棘、高歌突进的时刻,国内传来因苏联撤走专家,原子弹研制受困的消息。他当即决定,放弃已有建树且深有兴趣的粒子物理前沿研究,义无反顾启程回国,隐身于茫茫戈壁滩、简陋的实验室19年,把一生最富于创造力的岁月,奉献给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
周光召曾说:“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的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自信心。”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刚到杜布纳不久,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对大权威的报告提出异议,遭到无礼的排拒和轻蔑。28岁的他既不屈服,也没硬顶,而是花近百天的精密分析和演算,终于使该大人物坦承结果有误,并交为朋友。1961年,在确定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过程中,刚刚回国的他,以物理学家的理性思维,另辟蹊径,巧用最大功原理,力证苏联专家数据的不可能和我国专家九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从而结束近一年的学术之争,扫清了原子弹理论设计中的一大障碍,再次以卓越的才华提振了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光召同志是一位极富远见和理性思维的战略科学家,也是一位帅才难得、位高望重的高层科技领导人。
他1984、1987年先后受命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至1997年。其后,连任第五、六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十年。中国科技界的人,回望过去那些峥嵘岁月,无不感叹幸有光召同志的把舵。2014年春节前,国务院分管科教工作的领导来到北京医院,站在光召同志的病床前,眼噙热泪,动情地说:“光召同志,您早点好起来吧,中国科技界需要您啊!”她的话道出了科技界许多人的共同心声。
周光召两弹一星专家事迹故事精选篇5
实现正负电子对撞后,光召同志立即要我向领导小组其他三位同志及谷羽同志通报,并马上起草了给小平同志的报告。报告经他两次修改后,急件报送给小平同志处。很快中央办公厅通知我去中南海开会,研究小平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前往视察的有关问题。我开会回来即向光召同志做了汇报,他十分高兴,嘱我认真安排好视察线路和议程及安全、卫生等等各项准备工作。两天后他又亲自听取了汇报,还到现场做了检查。
1988年10月24日,小平同志又到了4年前他亲自奠基的地方。这里已是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群,地上地下安装着我国自己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内最大的加速器和探测器。小平同志和其他领导同志在工程领导小组光召、谷羽、张寿、宗棠、百发等同志陪同下,边走边看,十分高兴。在接待厅里,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取了光召同志的汇报。光召同志汇报后,随即请小平同志做指示。小平同志即席发表了著名的"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讲话。
小平同志1979年初访问美国时,与卡特总统一起主持签署了中美两国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合作的议定书。按照协议规定,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每年轮流在中美两国召开。1986年后,光召同志每次都担任中方主席并亲自出席,直到1997年他离开中科院。因那时他是中科院的院长,而对方主席则仅是能源部主管基础研究部门中高能方面的负责人。外事部门有些同志认为我方级别太高了。但光召同志表示,这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又很重要的中美科学方面的合作,不能用级别高低来对待。表明他对自己个人级别不那么看重,而看重的是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