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

| 徐球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屠守锷的为人大家熟悉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精选篇1

屠守锷是我国著名导弹与火箭技术专家,一生几经转折,但始终不变的,是他“热血报国”之志。

1932年,少年屠守锷在和父亲返乡途中,目睹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悲愤不已的他立下“工业救国”誓言:“一定要亲手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和武器!”

从此,这位少年更寡言少语,只是争分夺秒地发奋读书。因为耳畔时常回响着一个声音:国家需要你!这成为他须臾不忘的座右铭。

他考取清华,专攻航空;随后负笈北美,攻读麻省理工;毕业后受聘美国飞机制造厂,埋头苦干积累技术。一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归心似箭的屠守锷便辞去工作,辗转回到祖国。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学生上。新中国成立不久,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于1956年正式组建。次年,屠守锷终于迎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尽管此时屠守锷连导弹长啥样都没见过,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目标给了他无限勇气,没有图纸没有资料,就既搞研究又当学生。在跟随钱学森工作时,他认识到,“导弹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一心一念,都必须从国家需要和利益出发!”

在研制洲际导弹时遭遇“十年动荡”,他“笑骂由人”屏蔽一切干扰,艰难推进研究,甚至练出了开会时以膝为桌、单手演算的“绝活儿”……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精选篇2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 火箭总体设计专家。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副总设计师; 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精选篇3

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屠守锷作为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导弹技术的引进,而后,他便和战友们开始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

从仿制到独立研制,屠守锷逐渐成了导弹设计研制的行家里手。1961年苏联撤走专家,他在困境下走马上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他说。他和同事们潜心研究,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并参与制定出其技术发展方向,主持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该规划批准实施后,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更重要的是,经过一系列摸索、攻关,我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中国1966 年10月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1968年,他拿出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屠守锷明白,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时,他显得非常平静,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在对我国远程导弹攻关的同时,屠守锷还担任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1975年11月,由远程导弹改进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精选篇4

屠守锷是浙江人,清华十二级的,也就是1936 年入校。他进人清华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机械系,那时候机械系有一个航空组,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学校迁到长沙才正式成立了航空系,屠守锷就成为航空系的学子。他1940年毕业后到成都的航空研究所,在那里工作。

我们都是当年参加步行团去的昆明,当时我在第一大队,他在第二大队,也都是小分队长,但那时我们并不熟悉,真正熟悉起来是一起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资格以后,他和我一起入学麻省理工学院,而且同屋。

屠守锷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部攻读航空工程,1943年他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交了论文 《横向加强筋薄板的强度》,获得科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

1945年9月份日本投降,他10月份就辞去了工作,从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没有客轮,他是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国的。他说学航空的人,得把自己所学的用于祖国的航空事业。

回国以后,他发现以前的航空研究所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抗日战争刚结束,还是比较混乱,他的老师建议他回学校教书,培养航空人才。这样他又回到清华的航空系。1952 年院系大调整的时候,要成立一个航空学院,大概在1954年,成立北京航空学院,也就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前身,他离开了清华,到北京航空学院当教授。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精选篇5

在浩渺的星空下,无数科技先锋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智慧,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科技画卷。他们,被誉为“无双国士”,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敬礼!山港科技全体干部职工向“无双国士”们致敬,铭记他们的卓越贡献、丰功伟绩和高尚情操,学习他们浓烈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并融入山港科技人“四种气质”。伫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山港科技将与上级部门、行业专家、生态伙伴等一道,在港口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开拓进取、奋力突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力量!

他在上海就读中学时,就曾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对城市狂轰滥炸,只留下满目疮痍和尸骨遍地,他此时便立志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1936年,屠守锷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的机械系。然而在清华大学开设了航空系之后,屠守锷没有丝毫犹豫,在第一时间转到这个专业中学习。1940年,屠守锷获得了航空工程学士学位,屠守锷心中明白,中国的航天技术距离其他强国有多么遥远。

之后他通过公费留学去往美国继续攻读航空专业。在美国留学的两年多时间里,屠守锷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实验和科研中,他的这番努力也让导师和同学的刮目相看。1943年,屠守锷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硕士,在导师的推荐下进入了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工作。在这里,屠守锷将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试验全部用于实际。

25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