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大家了解吗?屠守锷的研究成果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1)
1946年,在完成了手中所有的研究工作之后,屠守锷便打算带着几十本厚厚的航空知识研究回到国内。当时他身边的所有人,包括同事、老师,一些选择留在美国的同学,都劝他留在美国发展。
但屠守锷早已下定了决心:“我一直都记得我来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回去建设祖国,现在我有这个能力了,就一定要实现我的承诺。”
当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缺少研究人手,虽然屠守锷对于导弹的研究并不十分了解,但是他被任命为第五研究院的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负责主持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的研究、试验性工作。
当时大部分人都是临危受命,对导弹的研究都不十分明了,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吓倒屠守锷,他拼上全力,没日没夜地学习研究,不断向接触过导弹相关的钱学森请教知识,和其他的研究人员分享知识。在屠守锷的努力下,他们的队伍成功转型成为导弹事业的一支强大队伍。
1961年,苏联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学者,这让我国的导弹研制工作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屠守锷始终没有被困难打倒,他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2)
自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更重要的是,经过一系列摸索、攻关,我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中国1966 年10月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1968年,他拿出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屠守锷明白,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时,他显得非常平静,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在对我国远程导弹攻关的同时,屠守锷还担任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1975年11月,由远程导弹改进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根据发射不同卫星的需要,屠守锷领导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技术状态的适应性修改,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运载能力等技术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该火箭投入使用后,创下赫赫功勋,并对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我国研制的长征二号E火箭,是以长征二号C为基础,经过捆绑助推器等技术改进而成;长征三号、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一、二级也是以长征二号C为雏型。
20世纪80年代后,屠守锷还领导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3)
回国以后,他发现以前的航空研究所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抗日战争刚结束,还是比较混乱,他的老师建议他回学校教书,培养航空人才。这样他又回到清华的航空系。1952 年院系大调整的时候,要成立一个航空学院,大概在1954年,成立北京航空学院,也就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前身,他离开了清华,到北京航空学院当教授。
尽管他在飞机设计方面造诣颇深,但1957 年他被聂荣臻元帅点将参与筹建国防部五院(导弹研究院)时,他连导弹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很薄弱,都是白手起家,国外信息也封锁得很厉害。在钱学森等人领导下,他和同事们利用当时苏联提供的几枚过了时的导弹,很快就找到了方法,成为导弹设计研制的专家。他后来担任了我国近程、中程导弹副总设计师,远程导弹和“长征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是很令人佩服的。他现在还在北京,与我同年,身体很好。他从中学开始打太极拳,一直坚持不断,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太极拳功夫。他除了打太极拳之外,还喜欢听古典音乐、读书。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音乐家的作品,我们在美国同屋的时候就都很喜欢,常常买唱片,放唱片听。他读书的范围很广,除了专业书外,文史哲都有涉猎。他现在一般什么活动也不参加,采访他的人一概被他拒绝。但我每次到北京开院士大会,他还是参加,因此开会时常见面。他现在也是资深院士,不参加选举之类的工作了。
在美国形成了一个习惯做法,硕士不是一个单独的学位,不太可能达到博士学位的时候,就拿个硕士算了。所以在美国不是太看得起硕士学位。后来我们一起留学的同学中,由于各种原因想赶紧回国的,不念博士,读个硕士就回来了。我记得屠守锷就是这样。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老师非常惊讶:你学得很好,为什么不拿到博士再回去,拿个硕士就走了。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4)
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带领下,我国逐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然而在此过程中,屠守锷团队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甚至有人声明,如果他们继续研究下去,就要杀死他们。面对这种公然胁迫,____马上表示要派军队保护他们的安全,军队更是出言:谁敢动屠守锷,格杀无论!这样屠守锷团队才得以继续安心研究下去。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在可发射鉴定书上郑重的签下名字,随即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在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直上云天。经过数千公里的飞行,以超过音速20倍的速度掠过我国大陆,导弹准确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这一刻,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洲际导弹技术的国家,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事科技的巨大潜力。
在他人生暮年,他将自己的所有积蓄捐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大国重器,国之脊梁,是他们用毕生心血制造了国之利剑,守护祖国广袤土地,让我们向屠守锷院士致敬,向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和广大军民致敬!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5)
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屠守锷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攻下了硕士学位。在这之后,他就到了布法罗的一个飞机制造厂工作,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后来战争结束,他回到了国内。
1957年,聂荣臻元帅主持国防科技工作,邀请了一批科学家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屠守锷应邀成为了第五院十个研究室中负责研究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室的主任。导弹研究对于屠守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和当时的很多专家一样,一切从零开始,在摸索中进行中国的导弹研究。面对着那种艰苦困难的局面,屠守锷非常平静,他坚定地说:“人家能做到的,我不信中国人就做不到。”正是抱定这样一种想法,屠守锷和他的同事们精心地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
作为导弹研制的主要负责人,钱学森、屠守锷带领团队,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后经批准实施后,这个规划成为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的蓝图。
1962年,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时遭遇挫折,掉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屠守锷临危受命,他和当时的工程师、工作人员一起全面系统地查找原因。1964年,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八次飞行试验都获得了成功,这一年,是中国导弹的发展史上应该被记住的一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攻关,我们第一代的导弹技术专家就这样成长起来,这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