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 徐球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大家熟悉吗?黄纬禄是怎样的人物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推荐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1)

1970年3月,黄纬禄被任命为我国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对于该型导弹的研制难度,黄纬禄早有耳闻,但受命于危难之时的他,早就习惯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1982年,是巨浪一号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发射试验的关键一年。作为总设计师,黄纬禄如同百米运动员进入冲刺阶段一样——拼尽全力。为了早日进入水下发射试验阶段,所有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在数月的准备工作中,导弹从分解到重新总装、再到测试达标的全过程中,装配人员要做到无漏检、无误操作、无多余物,技术人员要保证导弹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要求。发射前的几十个日日夜夜,黄纬禄始终与试验队员一起工作在现场,协调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巨浪一号首次水下发射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1982年10月7日凌晨,潜艇出海了。导弹发射、出水、点火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弹体突然失控翻转、自毁,发射失利。“不管怎么说,都是我总设计师的责任。” 黄纬禄痛心并自责。

试验失败的事实像一座大山压得所有人喘不过气,在查找失利原因的过程中,黄纬禄强调:“我再说一遍,发生这样的事故,主要是我的责任……对于你们来说,就是吸取教训,做好准备,力争第二枚导弹发射成功。” 在他的引导下,大家放下了思想包袱,试验失败的原因很快有了定论。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2)

黄纬禄,我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是中国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和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3年,黄纬禄在中央大学机电系毕业以后到英国进修。黄纬禄在英国一家无线电工厂实习期间,有一天德国的一枚V-2导弹落在了他所实习的工厂,由于黄纬禄是实习生,可以比正式员工晚半个小时上班,才躲过一劫。

但这一劫却给他带来很大震动:如果中国要有炸弹,就不会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参观一个展览,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导弹。那是英国缴获的一枚德国导弹,配以解剖图。黄纬禄看了展览之后对导弹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他和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纬禄学成回国。新中国成立后,黄纬禄被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担任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当时,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刚刚开始研制,黄纬禄很快投入到研制过程中。聂荣臻元帅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深刻:“我们一定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为中国人民争气!”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3)

20世纪40年代初,20多岁的黄纬禄在中央大学求学和毕业后的社会经历中,看到了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抱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

1957年,在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但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中国研制导弹的基础是一穷二白,一切必须从零开始。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黄纬禄和战友们在午夜灯火通明的生产车间里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检查,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基地厂房里,他们对每一个电路单元都进行了反复的调试。他们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1964年6月,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4)

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黄纬禄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殊不知,航天二院最初在推选黄纬禄为候选人时,他表示拒绝,“功劳是大家的,不能因为我是总设计师就总把荣誉归到我的头上”,甚至提出主动退出评选,态度十分坚决。

院里拗不过他,只好推选了另一位同志。但由于该奖项的至高性,对参评资格有严格要求,最后,黄纬禄才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一奖项。

一次,在某型导弹发射前的最后测试中,仪器出了故障,必须更换。导弹已立在发射架上,气温低至零下20℃。舱内已装上火工品,稍有不慎便会发生爆炸,方圆数百米都将成为火海。

试验队找来抢险经验丰富的陆茂清师傅。陆师傅只穿一件毛衣就爬上了发射架顶端。为安全起见,发射架周围不允许留人,正当陆师傅准备开工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立在寒风中眺望着自己。

是黄老总!

陆师傅急了,“黄总,这儿危险,您快走吧。”

黄纬禄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陆师傅,说:“我相信你能完成好这个工作,我在这儿陪着你。”

已加注的有毒推进剂,冒着黄烟直往鼻子里钻,呛得陆师傅和黄纬禄不停地咳嗽。但无论陆师傅怎么劝,黄纬禄始终只有一句话:“不,我陪着你。”

天寒地冻中,黄纬禄就这样站了两个多小时,一直陪着陆师傅将险情彻底解除。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5)

黄纬禄1916年生于安徽芜湖。青年时代,看到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他立志“科学救国”。在英国伦敦大学取得无线电专业硕士学位后,黄纬禄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个迎春花初绽的时节,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南海怀仁堂作报告。“我们中国人不能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搞出来!”钱学森的讲话使聆听报告的黄纬禄深受鼓舞,他决心要为建设新中国竭尽全力。 1957年,黄纬禄来到刚刚成立1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面对当年西方经济技术封锁和苏联撤走专家的重重困难,黄纬禄和战友们脚踏实地、刻苦攻坚,努力创新,不断探索,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道道复杂难题,成功铸就了“蛟龙”出水、“巨浪”冲天的历史丰碑,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共利国导弹事业的壮美画卷。

东风一号“研制时期,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我负责人的重任。当时我国导弹的基础一穷二白,一切从零开始。面对困难,黄纬禄没有望而生畏。他从基础学起,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想方设法转化过来,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他鼓励大家:“干工作,只要去干、去学,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样,在山下,看着山顶那么高,不要被吓住了。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爬,上一个台阶并不困难,上一个台阶就离山顶更近一步。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黄纬禄运用互帮互助教学法,大家不分昼夜共同学习,很快掌握了大量知识。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黄纬禄和战友们在生产车间里连续奋战几个昼夜,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在冬季滴水成冰的试验厂房里,他们对每一个电路单元进行反复调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25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