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

| 徐球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程开甲的事迹大家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1)

20世纪50年代末起任液体弹道式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控制系统是导弹的“灵魂”,在导弹起飞之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极为短缺,除了钱学森略有这方面的知识以外,再难找出有相关经验的人才,1958年 ,黄纬禄因工作与导弹控制系统相关,而被调至二分院担任战略导弹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一职。开拓了这个领域的工作,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70年代初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弹道式导弹的开创,研制成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从潜艇发射弹道式导弹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国涉及导弹技术的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这两型导弹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继续发展固体战略导弹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可靠依据。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没有任何国外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

黄纬禄晚年回想起自己研制导弹的岁月时,他曾饱含深情地说:“我一生热爱导弹研制这一事业,我认为它是祖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一个因素。祖国强盛起来,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将会受到尊敬和爱戴,再不会受到欺压和蹂躏”。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2)

黄纬禄是20世纪70年代初主持这一火箭研制试验工作的,并被国防科委任命为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的总设计师。1977年9月,这个研制任务被列为我国运载火箭与航天事业80年代前期三项重点任务之一(“三抓”之一)。这一型火箭所涉及的学科和技术领域,有些在国内尚处于空白或薄弱状态,一些设施、设备条件也未完全具备。知难而进的黄纬禄率领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边进行技术方案的论证设计,一边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技术基础的条件建设,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如:弹体机构的小型化、控制系统小型化等技术,耐高压全密封弹体结构技术,聚能爆炸切割蒙皮式级间分离技术,三轴稳定液浮陀螺平台的研制及其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瞄准技术,耗尽关机技术,尾罩密封环技术等,创造性地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张爱萍将军曾为这次发射题诗一首,亲昵地将这种体积小、威力大的火箭称为“玲珑一代蛟”。

在“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试验的关键阶段,黄纬禄经常感到体力不支,不得不去医院检查。长长的诊断单让医生都感到十分诧异,眼前这个消瘦的人到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落得这一身的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输尿管结石、心脏病等。

当时已经66岁的黄纬禄由于过度操劳,体重少了11公斤。有人说,黄老总这是“剜”肉“补”导弹,11公斤相对于动辄以吨计算的导弹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将这血肉补在导弹上,成就的却是一个民族航天事业的希望和骄傲!在主持召开总设计师扩大会的一天晚上,黄纬禄开始发烧,并且出现便血。这是长期胃溃疡引起的胃出血,如出血量大,往往会发生失血性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黄纬禄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明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他想到,自己作为总设计师如果不参加会议,许多问题定不下来,下一步工作就不好开展。

于是,他自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悄悄地让秘书到医院要点止血药,并再三叮嘱秘书“我的病不许跟别人说”。就这样,“有办法”的黄纬禄靠着止血药,强忍病痛主持会议,直到5天的会议开完,他才去医院检查治疗。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3)

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飞得稳,打得准,主要靠控制系统”,正是深知控制系统的重要性,他很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可是,中国导弹的基础是一穷二白,一切必须从零开始。然而,黄纬禄并没有望而生畏,“干什么工作,只要去干、去学,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样,在山下,看着山顶那么高,不要被吓住了。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爬,上一个台阶并不困难,上一个台阶就离山顶更进一步。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最后,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

黄纬禄带领的团队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身为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黄纬禄要确保导弹的“头脑”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是清醒的,能够准确控制弹身的飞行姿态和轨迹。他从基础学起,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想方设法转化过来,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黄纬禄想起抗日战争时中央大学搬迁后的互帮互助教学法,用这个方法,大家共同学习,很快掌握了大量的知识。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不舍昼夜,加班加点,即使是领导们出于对大家身体健康的担忧动员早点回去休息,他们也只是等领导一走就又都折回来继续工作了。这样的日子几乎就是他们那时侯的工作常态。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黄纬禄和战友们在午夜灯火通明的生产车间里,连续奋战好几个昼夜,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基地厂房里,对每一个电路单元都进行了反复的调试,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1059”(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4)

上世纪60年代,____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我国首枚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在内蒙古大青山脚下拉开了序幕。

1970年,“巨浪一号”总体研制单位由内蒙古迁至北京,并任命黄纬禄为技术总负责人,这是黄纬禄从液体型号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到固体型号总设计师的一次重要角色转换。

从零开始、跨代规划的两级中程固体潜地导弹带给了黄纬禄巨大的压力,但从未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为了提前释放巨浪一号试验弹和模型弹的砸艇风险,1970年7月,“巨浪一号”全尺寸模型弹入水试验即将开展。盛夏,火炉般的南京长江大桥上,烈日暴晒导致模型弹壳体内的操作环境异常严酷,经过十多次轮换,几位壮小伙子已经大汗淋漓、筋疲力尽。年过半百的黄纬禄毅然钻进50℃的铁质弹筒,与试验队员一同接受“烤验”。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5)

作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杰出科学家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荣誉的获得者,黄纬禄一直说:“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不是我个人的,航天工程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

他总是对各种奖励“退避三舍”,“成绩面前,尽量考虑别人的贡献;失败了,尽量考虑自己的责任。”

1999年推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候选人时,黄纬禄主动提出把对自己的提名撤下来,他说:“功劳是大家的,不能因为我是总师,就把荣誉归到我的头上。”由于黄纬禄态度坚决,院党委只好推选其他人,但考虑到该奖的重要性,最终还是授予了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黄纬禄深受航天系统内外广大技术人员、工人、干部及部队指战员的尊敬和爱戴,大家称赞他是“国防科研战线上的英雄”、“老专家中的活雷锋”。面对荣誉,黄纬禄从容淡定,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奋斗。

257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