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导弹技术事迹故事
黄纬禄导弹技术事迹故事新鲜出炉,黄纬禄同学们认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黄纬禄导弹技术事迹故事(必看1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导弹技术事迹故事精选篇1
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并担任几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划归七机部一院第12所,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1970年4月,中国固体燃料潜地导弹研制初期的关键时刻,担任液体型号控制系统研究所所长的他临危受命,到负责潜地导弹的七机部四院四部担任总体设计部主任。
1974年,升任一院副院长,主抓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
1979年,被任命为研制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任务的总设计师,同时也被任命为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总设计师。
1982年,改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同年组织科技人员首次成功完成固体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1984年,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也发射成功,最终1989年定型。
黄纬禄导弹技术事迹故事精选篇2
上海解放后,在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10月调任北京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57年12月奉命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此开始了他献身中国运载火箭与航天事业的战斗生涯,踏上了中国铺向太空的新长征路。
一个现代通信技术的研究专家踏上我国运载火箭自动控制技术的创业之路,迎接他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从事由苏联引进的液体近程弹道导弹的仿制工作,他主管控制分系统。控制系统是运载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因而,运载火箭控制方面的技术难关比比皆是。作为控制专业的设计部主任、运载火箭控制分系统仿制负责人黄纬禄,深知责任重大和国家使命的严肃性,凭借自身扎实而深厚的技术理论基础,及在国外博览群书的所见所识,再加上从小养成的刻苦钻研、勤奋严谨的治学风格,他硬是率领着有关科研技术人员从原理分析着手,拿出设计方案并经过各种试验,圆满地完成了仿制“1059”导弹的仿制任务,还带出了我国最早的一支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设计队伍。
黄纬禄导弹技术事迹故事精选篇3
东风二号是我国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火箭,当时人们对它寄予了厚望,都亲切地称其为“争气弹”。然而,在发射仅仅69秒后,这枚“争气弹”却不争气地坠毁在发射台附近。作为某型号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黄纬禄的心瞬间跌倒了冰点,眼泪夺眶而出,频频发作的胃痛也再次袭来。
在该型号首飞失败后,他毫不气馁,积极参加故障分析工作并再次主持对控制分系统更深、更细、更准确的分析、计算、仿真试验和综合试验,两个月后,东风二号试验队给出了试验失败的原因:一是未将弹体作为弹性体考虑,二是发动机强度不够。
黄纬禄对责任毫不逃避,他痛定思痛,率领控制系统小组的技术人员从控制角度入手,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重新进行修改设计,经过反复分析、计算、仿真和试验,通过改变仪器舱和陀螺的安装位置,成功解决了弹体的弹性振动问题,解决了运载火箭飞行中箭体弹性振动对控制系统的影响问题。
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让黄纬禄得了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但他顾不上治疗,只能持续按揉胸口才能缓解疼痛。艰苦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1964年6月29日,黄纬禄亲眼见证了东风二号的成功发射!在他和同事们艰苦卓越的努力下,第二枚经过修改的东风二号运载火箭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揭开了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黄纬禄又先后参加与负责我国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运载火箭控制分系统工作,他带领科技人员从理论上对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变参数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外干扰安全补偿理论,纵向采用捷联式制导系统,横向采用陀螺加表系统,姿态控制采用速率陀螺,实现了用比较简单的惯性器件组成比较精确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保证了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
黄纬禄导弹技术事迹故事精选篇4
黄纬禄是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3年,怀揣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理想的黄纬禄历经6个月的辗转漂泊,终于到达英国利物浦码头,踏上了留学之路。
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异国他乡的生活殊为不易。那时,德国不断用V-1导弹袭击轰炸伦敦。直到有一次,黄纬禄实习的办公室被炸,自己也险些丧生,黄纬禄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导弹的威力。战争结束后,黄纬禄走进伦敦博物馆,一枚被拆解后的V-2导弹吸引了他的注意。他久久地盯着导弹的剖面,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要是祖国也能造出这样的导弹就好了!
导弹人生的种子,就此萌发。
1957年,回国后的黄纬禄加入刚刚成立一年的国防部五院,担任中国第一枚仿制型号东风一号控制系统设计组组长,圆满完成了型号的设计与研制任务。
天有不测风云,“____”期间,黄纬禄也受到波及,不得不“靠边站”。但他始终放不下自己热爱的导弹事业。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黄纬禄忍辱负重,每天坚持到工作现场,给大家倒茶水、送仪器、干杂活、做记录,以便多接触技术工作,多提工作建议,想方设法使我国的导弹事业少受一点儿损失。
黄纬禄导弹技术事迹故事精选篇5
1933年8月,黄纬禄以优异成绩考入扬州中学高中部。1936年8月,黄纬禄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45年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黄纬禄目睹了导弹的巨大威力,从那一刻起,年轻的他就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研制导弹的种子。
1965年,中国被搁置三年的核潜艇研究再次上马,而与之配套的潜地导弹是最令人期待的新式武器。
黄纬禄临危受命任总设计师。没有可借鉴的技术资料,那就自力更生。黄纬禄到来后,设计了“先陆上再水下”的原则,并为“巨浪一号”研制设计了三步走的路线图。
一年夏天,黄纬禄带着科技人员到南京长江大桥做火箭箭体入水试验。南京是有名的火炉,火箭壳体被晒得滚烫,但工作人员还要进去粘贴防水胶囊。桑拿一般的壳体内,只要待上10分钟,就呼吸困难,还有刺鼻的化学味道。黄纬禄就和队员们轮换着钻进去。最终,他们用艰苦努力换回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经过上千次的各种实验,黄纬禄带着团队做好了发射前的准备。
但毕竟是第一次设计如此精密的导弹,黄纬禄也曾担心:这发炮弹到底能不能响?心里还是没谱。
1982年10月7日,“巨浪一号”第一次发射试验失败了,出水后仅仅几秒钟就自爆了。
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锲而不舍。
虽然首次试射失败让黄纬禄几天几夜睡不着觉,茶饭不思。但作为总设计师,他要带领大家重新振作,查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