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程开甲的事迹材料有哪些值得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1】
1978年荣获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被评为七机部劳动模范
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
1985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89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4年荣获“求是基金奖” 、杰出科学家奖
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2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44年在英国学习无线电技术的黄纬禄,曾经亲身经历过德国V1导弹的轰炸,幸好命大才逃过一劫。但是V1导弹的威力,却给黄纬禄造成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还特意参观了德国的V2导弹实物。从那个时候起,黄纬禄就一直梦想着中国能拥有自己的导弹。
黄纬禄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中国“东风”等型号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控制系统都有他的参与。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2】
作为控制系统研究所所长,黄纬禄参加和领导了远程运载火箭和由此演变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初期的研制工作,主持了分系统控制系统采用平台的计算机方案,使我国运载火箭的控制分系统又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保证了控制分系统有很高的可靠性,使长征二号火箭得以按期研制成功。
20世纪70年代后期黄纬禄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运载火箭,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运载火箭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发射车的研制等系列关键技术。
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是和黄纬禄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是我国火箭从液体燃料转换为固体燃料的新纪元的开端。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制成功,则集中体现了黄纬禄的成就和贡献。
这一固体火箭的研制一开始就越过了单级阶段直接进入了两级火箭的研制。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3】
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锲而不舍。
虽然首次试射失败让黄纬禄几天几夜睡不着觉,茶饭不思。但作为总设计师,他要带领大家重新振作,查找原因。
最后经过排查,确认是一只插头脱落导致了信号出错,进而影响导弹出水姿态角度。在插头问题被解决后,一个个发射的细节在黄纬禄的脑子里过着电影。
发射海域申请的截止日期一天天迫近。几天几夜冥思苦想,再加上征求了很多一线技术人员的意见,黄纬禄觉得,第二发可以试射了。
1982年10月12日,在所有人的忐忑不安中再次试射。
就是在第一次发射失败五天后,“巨浪一号”终于发射成功,这也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自行研制、第五个能从潜艇上发射战略导弹的国家,大大提升了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
2011年,“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去世,享年95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黄纬禄曾深情地说:“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4】
上世纪60年代,____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我国首枚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在内蒙古大青山脚下拉开了序幕。
1970年,“巨浪一号”总体研制单位由内蒙古迁至北京,并任命黄纬禄为技术总负责人,这是黄纬禄从液体型号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到固体型号总设计师的一次重要角色转换。
从零开始、跨代规划的两级中程固体潜地导弹带给了黄纬禄巨大的压力,但从未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为了提前释放巨浪一号试验弹和模型弹的砸艇风险,1970年7月,“巨浪一号”全尺寸模型弹入水试验即将开展。盛夏,火炉般的南京长江大桥上,烈日暴晒导致模型弹壳体内的操作环境异常严酷,经过十多次轮换,几位壮小伙子已经大汗淋漓、筋疲力尽。年过半百的黄纬禄毅然钻进50℃的铁质弹筒,与试验队员一同接受“烤验”。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5】
黄纬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45年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51年来,他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倾注于中国的导弹事业,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身上所体现的献身航天、忠诚报国的赤子情怀,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发扬民主、大力协同的优良作风,严己宽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阐释。
一定要把中国的导弹搞出来
20世纪40年代初,二十多岁的黄纬禄在中央大学求学和毕业后的社会经历中,看到了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在痛苦地思考、寻找救国之路后,抱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在英国刻苦学习科学技术期间,他第一次知道了“导弹”这个词,第一次看到了这个“大家伙”,也第一次见识了这个“大家伙”的厉害,他的脑海中闪出了一个念头,要是中国拥有了导弹,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
1957年,在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但是,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给中国的导弹科研工作造成了无法想象的困难。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
从此,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脚踏实地、刻苦攻坚,开始了导弹研制的新征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自力更生、默默奉献,描绘出共和国导弹事业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