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新鲜出炉,周光召事迹中同学们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1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同志1929年5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42年起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6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1年后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49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8月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随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研究。1954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
1957年1月,周光召同志被国家选派到苏联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在此期间,他建立了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性理论,是国际上基本粒子相对论螺旋振幅分析的开创者;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推导和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奠基者之一。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2
60年前,即1964年的10月16日,周光召先生安静地在自己的办公室如常工作。
他的办公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三号院(后改称花园路六号院)。
三号院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大门口有门卫,看守很尽职,闲人免进。但周围的住户早就发现,这个禁止旁人入内的院子从没挂过牌子,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一只高高竖起的烟囱当门而立,挡住了人们好奇的视线。从烟囱上看,这个院子像工厂,但又没冒出过生产的黑烟和噪音,进进出出的人个个文质彬彬,衣服也干干净净的,不像工人。
这群神秘的人就是为中国设计原子弹的科研人员,这个院子就是我国唯一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的单位——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所在地。这个理论部的主任是邓稼先,周光召是第一副主任。
1964年10月16日这天,邓稼先不在理论部,他早已身处三千公里之外的新疆罗布泊,和一众单位的参试人员一起,在戈壁滩上迎接“零时”的到来。周光召和理论部大部分科研人员留守工作岗位。科研人员并不知道自己亲手设计的装置将会在今天爆响,“零时”的准确时间是机密,只有少数人得到通知,大多数人知道的只是,前方已经为试验准备了很久。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回忆:在苏联期间,一次学术会议上,年轻的周光召对一位苏联权威的粒子自旋成果提出了异议,那位苏联教授回应:“你的观点没有道理!”周老师没有直接辩驳。会后,他默默地研究了三个月,一步一步地严格证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先后把研究结果写成“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性理论”和“静质量为零的极化粒子的反应”两篇论文,发表在苏联的《实验和理论物理杂志》上。不久,美国科学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就是高能物理领域著名的“相对论性粒子螺旋态”理论问世的过程。
这个理论问世后,就有科学家说,假如以后周光召得诺贝尔奖,我一定不会感到惊讶。可见他此项成果的重要意义。在莫斯科学习的4年时间里,周光召两次获得了联合研究所的科研奖金,发表论文30多篇。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著名的粒子自学螺旋态理论,又提出了若相互作用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直接促进流代数理论的建立。他的名字从此蜚声中外。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4
周光召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不仅在物理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国防科技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科技行政领导职务期间,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周光召先生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批评,强调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这些理念对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传承光召先生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营造学术民主的氛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展开学术讨论与批评,促进中国和全球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2024年5月举行的纪念周光召先生95岁诞辰的学术思想科学精神研讨会上,笔者做了一个简短的报告,强调了光召先生在事业的3个维度达到了当今中国物理学家尚同时未逾越的极致高度。
第一,作为一位大科学家,他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首次引入相对论螺旋散射振幅概念,分析高能散射振幅及其雷吉奇点;解析地推导和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推进了弱相互作用理论发展。
第二,作为科技界的杰出领袖,他审时度势、排除万难,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一院两制”的思想:“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这种“抓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发展理念引导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稳定发展,至今尚有现实意义。
第三,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为国家迫切需求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1961年,他运用炸药能量最大功原理,仔细分析了“九次计算”的结果,从理论上证明苏联数据是有问题的,使得原子弹研制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这是用基本科学原理判定重大技术方向的经典范例。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5
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既依赖于我国科技人员的努力,又依赖于和世界科技界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与世界各国同行发展合作和交流,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进一步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技术成果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我们的方针是更加开放,进一步增加各国科学家的交流和合作,发展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友谊,共同为世界科学宝库增加知识的财富。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勤奋、好学、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他们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和希望。我们相信,新科技体制的建立将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宽广的舞台,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脱颖而出。下一代的青年将更加开放,他们将更好地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更善于把它和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近几百年来,中国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太少,我们希望在21世纪,中国的青年将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无愧于他们祖先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