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先进事迹

| 徐球

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先进事迹大家有哪些想了解?周光召的科学成就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先进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先进事迹

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篇1)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上世纪60年代,周光召在国际学术界“消失”了。

当时,欧洲、美国的科研机构纷纷向周光召发出访问邀请,还提出承担全部费用,如此殊荣在彼时的中国物理界是独一份。

可这些邀请都如石头扔进大海,毫无回应。他们找不到周光召了。

与此同时,北京花园路上一幢4层小灰楼里,却多了一名青年的身影,白净的脸,短衣短裤,中等身材,因为对花粉过敏,总戴着口罩,路过的人向他打招呼,叫他“老周”。

欧美物理界都在寻找的周光召,就是“隐身”在这里的一颗星,也是托举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背后有力的一双手。

周光召是以天才科学家的形象出现在九院理论部的。

1961年5月他到来时,已有好多同事“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比周光召早几年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记得,大学就在一本从俄文翻译过来的杂志上看到周光召的报道,那时周光召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杜布纳)工作,报道称赞他年轻有为,才华出众。

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篇2)

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60年前,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东方巨响”震惊世界。60年后,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原子城里,参观纪念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追寻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的“两弹一星”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祁连山下,金银滩草原寒风猎猎。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于敏、周光召……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原子城纪念园的钢架结构“596”主题长廊内,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雕像石碑、31564名基地工作者雕刻人名墙分列两侧。

60年前,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万般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孕育缔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篇3)

从钱学森“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到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的研制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金银滩,美丽的名字背后,是3200多米的海拔、年平均0.4摄氏度的气温和高寒缺氧的环境。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缺乏图纸和资料的情况下,与戈壁黄沙做伴:没有先进设备,科技人员用手摇计算器将上万个数据计算出来;在铝锅中浇注炸药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产生呛鼻伤喉的气体,每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锯炸药时,科技人员端着脸盆浇水降温以防炸药爆炸。

金银滩上的千余户农牧民,迁离世代居住的大草原。86岁的藏族老人昂巴家住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回忆起当年,这位老党员满含热泪:“为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很多牧民赶着牛羊,举家搬迁,没有一句怨言。”

穿越时空,过去艰苦奋斗的身影与未来勇于追梦的脚步在此交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时代赓续传承。

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篇4)

60年前,即1964年的10月16日,周光召先生安静地在自己的办公室如常工作。

他的办公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三号院(后改称花园路六号院)。

三号院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大门口有门卫,看守很尽职,闲人免进。但周围的住户早就发现,这个禁止旁人入内的院子从没挂过牌子,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一只高高竖起的烟囱当门而立,挡住了人们好奇的视线。从烟囱上看,这个院子像工厂,但又没冒出过生产的黑烟和噪音,进进出出的人个个文质彬彬,衣服也干干净净的,不像工人。

这群神秘的人就是为中国设计原子弹的科研人员,这个院子就是我国唯一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的单位——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所在地。这个理论部的主任是邓稼先,周光召是第一副主任。

1964年10月16日这天,邓稼先不在理论部,他早已身处三千公里之外的新疆罗布泊,和一众单位的参试人员一起,在戈壁滩上迎接“零时”的到来。周光召和理论部大部分科研人员留守工作岗位。科研人员并不知道自己亲手设计的装置将会在今天爆响,“零时”的准确时间是机密,只有少数人得到通知,大多数人知道的只是,前方已经为试验准备了很久。

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篇5)

1945年,美国试爆原子弹成功,将世界带入了核武器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0-1953年期间,美国多次对中国实施核讹诈。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党中央从战略角度分析了核武器的作用,对发展原子能事业高度重视。

1950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1953年10月改称物理所)成立,由吴有训任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很快聚集了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杨承宗、邓稼先、于敏等优秀核科技专家,成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重要发祥地。

1955年1月15日,____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等科学家关于原子能的汇报,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原子弹研制的相关工作具体由二机部负责。

1958年6月,邓小平批复同意建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也称二二一基地。7月13日,二机部党组决定成立北京第九研究所(核武器研究所),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进程开始加快。中国科学院则被赋予重任,承担了关键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工作。7月1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改称原子能研究所,标志着中国拥有了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基地。11月,金银滩二二一基地开始施工,来自全国的2000名转业干部和战士、7000多名民工以及2000多名建筑工人组成了施工队伍,夜以继日地修建实验场地;数以千计的学生、从国外回来的专家、学者隐姓埋名,汇聚于此,将金银滩变为“原子城”。科研、军民、中央与地方团结协作,协同攻克难关,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华民族在核领域的奋进之旅,扬帆起航。

25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