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嘉墀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嘉墀事迹是什么样的?杨嘉墀事迹同学们想知道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嘉墀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嘉墀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嘉墀事迹(篇1)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1941年(民国三十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嘉墀事迹(篇2)

杨嘉墀,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我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19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于2006年6月11日因病逝世。

当你抬头望向星空的时候,可能会看到一颗名叫“杨嘉墀”的星星。这颗星星将为你讲述一个“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出吴江,学哈佛,归国效力,八十七,做人做事皆楷模;精仪表,掌自动,再领信息,八六三,两弹一星建奇勋。”这是杨嘉墀逝世时,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叶培建送上的一副挽联,它高度概括了杨嘉墀不凡的一生。

杨嘉墀出生在江苏吴江县。因为祖父杨晓帆思想开放,杨嘉墀的小学时代就在祖父兴办的“丝业公学”里度过。

杨嘉墀考进上海交通大学。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的累累暴行,坚定了他科技救国的志向。交大毕业后,杨嘉墀穿越封锁线来到西南联大任助教。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嘉墀事迹(篇3)

1919年(民国八年)7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他的祖父曾任震泽丝业公会会长,他的堂伯父建立了震泽丝业小学。崇文厚德的人文环境和殷实的家境,使童年的杨嘉墀较早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杨嘉墀随父母迁居上海,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学。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杨嘉墀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1年(民国三十年)6月,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杨嘉墀穿越日军封锁线抵达昆明,先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助教和中央电工器材厂助理工程师。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月,到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杨嘉墀以《傅立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被授予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5年,美国过程仪器公司与杨嘉墀签订了生产合同,每生产一台仪器,给杨嘉墀100美元发明金。

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56年,中国留美学生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当权利,杨嘉墀携妻女回到了祖国。当时,由杨嘉墀发明的光谱仪仍在生产,他把这笔发明金委托给哈佛老同学、日后闻名全球的电脑大亨王安保管。

1957年,杨嘉墀参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筹建工作,并在同年9月与清华大学教授钟士模一起参加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成立大会。

1958年初,他参加了国内工业自动化和仪器仪表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展自动化技术首先要抓仪器仪表(当时按苏联的叫法为自动化技术工具)和人才培养。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嘉墀曾为该校自动化系的建设、授课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当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的专业课程“自动检测”已于1978年由张是勉和杨树智整理成书出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嘉墀事迹(篇4)

新中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呼唤海外留学生归国效力。祖国的召唤令杨嘉墀热血沸腾。杨嘉墀申请回国,却受到美方的无理阻挠。经过与美方旷日持久的不懈斗争,1956年,杨嘉墀携妻女转道香港,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回国前,他义无反顾地变卖了在美国的所有家当,购买了示波器、振荡器、真空管等祖国科技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仪器。

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具有深厚理论根基的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率先开展了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项目的研究。 为将自身所学献给祖国科技事业,杨嘉墀满怀强烈危机感和使命感,多次带队参与核潜艇、原子弹、导弹等秘密试验任务。

杨嘉墀是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中国返回式卫星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卫星发射入轨固然不简单,卫星返回地面更加难。卫星入轨后,杨嘉墀和试验队的科研人员一起昼夜密切注视卫星运行期间姿态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他根据遥测数据进行了计算,果断地判断卫星能按计划运行三天,为决策提供了依据。中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在11月29日11时06分在贵州省六枝特区六盘公社着陆,基本完成了“把卫星收回来”的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热烈祝贺这一成就。钱学森对站在他身边的杨嘉墀说:“控制有功”。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嘉墀事迹(篇5)

1919年,杨嘉墀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在他5岁时,他的父亲送给他一个小型的望远镜,他爱不释手,经常用它夜观星斗。此时,在他的心中,关于航天梦想的火花燃起来了。

中学时,杨嘉墀跟随父母辗转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中学。

这所学校的机械工科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新鲜的教材、多样的设施设备,都让他对这门学科充满了热情。他开始了如饥似渴地学习。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蹂躏中国国土与人民。杨嘉墀对那段充满国仇家恨的历史刻骨铭心。

他多次提起:“一刹那爆炸声起,百姓扶老携幼,啼哭奔跑,悲痛的情形实在令人满腔怒火,但国家积弱,无力抵抗,百姓受尽屈辱。”

18岁的杨嘉墀怀着强国爱国之心,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

1947年,杨嘉墀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深造,同时还在麻省理工学院选修了几门课。

虽然课程繁重,但杨嘉墀仍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顺利获得了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杨嘉墀凭借优秀的科研实力,在美国科研界崭露头角。尽管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收入以及优越的科研条件,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在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声音——“我要回中国工作,那里是我的家”。

25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