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先进事迹材料

| 徐球

助残先进事迹材料是什么样的呢?助残先进事迹同学们了解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助残先进事迹材料(通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助残先进事迹材料

助残先进事迹材料【篇1】

王国锦,男,汉族,群众,羊岭镇人大代表,肢体残疾三级,1968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羊岭镇大堰村。2010年4月,在外务工的王国锦因意外发生车祸,落下了下肢残疾。从那时起,他再无法外出务工,当时,家中还有65岁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生活的重担压在王国锦与妻子身上,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王国锦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但同时也激发了他不服输的个性。

生活的轨迹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转变,王国锦曾是城市的一名普通务工者,为了生活,为了家庭,王国锦远离家乡,在繁华的都市里辛勤工作。2010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王国锦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经过长达4年的治疗,经过多次手术,王国锦最终还是落下了身体残疾。

从此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在外务工。面对这样的变故,王国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想到了年迈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家的女儿,无法割舍的牵挂让他不能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王国锦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如何能够重新站起来,为家庭撑起一片天。走不出去就在家想办法,他坚定地选择了回到家乡发展,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更好的照顾母亲和抚养女儿。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形成了农村耕地的大量闲置,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土地联产承包制”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约了农业的商品化和规模化,也造成了农村比较效益偏低。王国锦敏锐的看到了兴办土地规模经营主体进行种养事业机遇。2015年底,王国锦开始了他的种养事业。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残联的大力关心帮助下,在相关政策有力支持下,王国锦事业也开始慢慢起步,他学习掌握了种植和养殖的技术。2016年5月,王国锦成立了“剑阁县锦秀农业有限发展公司”,发展农业种植、畜牧养殖。

助残先进事迹材料【篇2】

她说:“孩子,不要哭!我带你们去敲无声世界的门!

宝贝,站起来!生而脑瘫,但我们的人生不能瘫!”

她是教师、康复训练师、厨师、面点师、翻译官,更是妈妈!

她用二十五年的不离不弃,诠释了什么是人间真爱。

她坚信:迟开的花儿更美,折翼天使一样能够飞翔。

她就是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周静,25年来,她用无尽的耐心,倾听特殊孩子的心声;用温暖的笑容,化解折翼天使心中的不安;微光如炬,照亮了残障孩子的前行之路。

1999年毕业于辽宁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周静,满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憧憬,踏入了铁岭市西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面对这群只有六、七岁,说不出话、不懂手语,甚至走路都跌跌撞撞的孩子们,周静的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要退缩吗?”每当夜深人静,这个问题便会在周静的脑海中反复回响。但每当她想起自己四年学习特殊教育的初衷——让残疾孩子融入正常人的生活,读懂世界,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内心的坚定便油然而生。这份初心与信念,成为了周静在特殊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助残先进事迹材料【篇3】

2012年唐国章在工地上干活时,因桥梁吊车意外造成了残疾。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唐国章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沉浸在自怜自艾之中,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却充满意义的道路——成为助残员。从2015年10月起,唐国章开始担任助残员,他始终兢兢业业,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和帮助更多同样遭遇不幸的人。

担任助残员,让他找到了自己践行爱心的途经和方向。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温暖那些同样在风雨中挣扎的人。

九年来,唐国章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谛,他的身影成为了白沙村乃至周边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他对每一位残疾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残疾人档案”,记录着每个人的病情、需求、困境,甚至是家庭矛盾。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其中有他深入骨髓的责任感和同理心,使他能够精准地为残疾人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他定期为村里那位80岁的残疾退役军人送去尿布,减轻了他们夫妻的负担;面对村里重残无业的年轻人,他也始终保持着关注,确保其在失去父亲后依然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

助残先进事迹材料【篇4】

爱因无私而珍贵,爱因传播而永恒。巾帼刘佳,因爱助残,恒守初衷,坚定笃行……刘佳从2006年开始进入催乳产后养护行业,从一个奔波于宝妈家中的“背包客”发展至今拉起近百人团队,本着“源于心·始于爱”的宗旨,2008年创办了河北众爱刘氏保健服务有限公司。创业以来,她带领团队不断精进学习,并践行于工作与生活中,打造出一支善良有爱、踏实肯干、凝聚力强的最美催乳师团队。

在这份有爱事业的道路上,她带领团队坚守创业初心,以关爱他人、感恩社会为己任,倾情回报社会需要帮助的人,持续多年践行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深入开展扶残助残。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残疾人文艺汇演等各类活动中,她爱心助残,奉献自己的爱,身体力行地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妇女同胞的优势和擅长,在扶残助残前线,用更多的爱心、信心、责任心提供着热情周到的志愿服务。

因此,刘佳被评为2022年“保定市巾帼建功标兵”;她带领的众爱刘氏团队在2018年度和2023年度获评“保定市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还荣获保定市企业家协会“巾帼志愿公益奖”。

助残先进事迹材料【篇5】

陈艳,是通化市东昌区残联公益性岗位的一名工作人员。15年来,她在服务残疾人这片沃土上甘于奉献,帮扶生活困难的残疾家庭、组建残疾人歌声嘹亮团和聋哑人水兵舞队,累计帮助60余名智力残疾人就医、5名残疾人成功创业,个人助残捐款捐物近6万元。近日,陈艳入选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候选。

2009年,陈艳走上通化市东昌区残联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她暗下决心,要在本职工作完成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残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些“小事”她一做就是15年。

“我路过的时候就去看看。”这句话陈艳常常挂在嘴边,每次她出门办事时,想到那周边有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就会买上米、面、油到家里看一看。几乎每一位残疾人的信息都被陈艳记在心上,帮扶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

针对部分狂躁型、有暴力倾向的智力残疾人在本地就医不便的问题,陈艳积极行动,通过多方联系和协调,成功安排他们到吉林市精心康复医院治疗。休息日,自掏腰包奔波于两个城市之间成为了陈艳的生活常态,采买生活用品、陪伴患者聊天、关心日常生活、沟通康复情况,遇到困难和问题医生也会主动与陈艳沟通。患者和家属们早就把陈艳视为亲人,把她当成依靠,陈艳悉心地照料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和安全感。目前,许多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至今陈艳已累计帮助了60余名智力残疾人在该院进行康复治疗。

助残先进事迹材料【篇6】

经天路2号院是一个相对较大的社区,这里住着许多特殊人群。冯嬢以其热忱和善良,成为了这些特殊居民的守护者。其中,独居重度残疾人张先生最令她挂心。每隔几天,冯嬢总会去探望张先生,关心他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她说:“我现在身体还算硬朗,每个人都会有困难的时候,现在能帮助别人就不能推迟,而且要尽心尽力。”这句话简单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关爱和奉献精神。

有一次,张先生因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送医。冯嬢得知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家务,赶到张先生家中。她协助医护人员将张先生抬上担架,一路护送到医院。在医院里,冯嬢忙前忙后,为张先生办理住院手续,还不忘安慰他,让他放宽心。直到张先生的病情稳定下来,冯嬢才放心地离开。

除了这次紧急事件外,冯嬢还经常为张先生做日常照料。她每次探望都会带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确保张先生的营养均衡。由于张先生行动不便,冯嬢还会帮他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确保他的居住环境整洁舒适。她还定期帮张先生检查药物,确保他按时服药。

天气突然转凉,冯嬢担心张先生会受凉,特意为他送去了一床厚棉被和一些保暖衣物。她亲手为张先生铺好被子,叮嘱他要注意保暖,不要感冒。张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冯嬢却笑着摆手说:“别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冯嬢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张先生,还在精神上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她知道张先生因为长期独居而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每次探望都会陪他聊聊天,说说家常。她会分享一些社区里的趣事,也会倾听张先生的心事。在她的陪伴下,张先生的心情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助残先进事迹材料【篇7】

他是患有二期矽肺病的残疾人,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十五年的艰苦打拼,走出了一段自强不息的人生轨迹,身为一位民营企业家,怀着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以对残疾人的一片情怀,默默的把全部心血和汗水奉献给这个特殊群体,他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了洗礼与升华,同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感动,为此人们不仅要问这个人是谁?他是哪里人?是做什么的?他就是民营企业家,宽城永盛保温材料厂厂长王俊云,他用大爱为残疾人撑起了一片蓝天。

评残维权 为残疾人事业奔走呼号

王俊云出生在宽城县宽城镇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前面有个姐姐,他排行老二,因小时候人多地少,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贫困让他过早地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往日贫困的生活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1975年王俊云高中毕业后,当时正赶上宽城缸窑沟煤矿招收工人,他被选入煤矿成了一名采煤工人,“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煤矿正式工人,端上铁饭碗,好为家里多挣点钱,……”人们知道煤矿工人的工作是非常艰苦,每天要在井下劳动10多个小时,最繁忙时他和工友们24小时连轴转,由于他吃苦耐劳、表现突出,被调到生产科,担任科长职务,一干就是二十年。由于在井下采煤环境艰苦,早在1987年王俊云就被确诊为“一期矽肺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更不幸的是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1994年12月转为二期矽肺,严重时喘不过气来,基本丧失了体力劳动,在家休息养病。

1997年的秋天,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缸窑沟煤矿停产了,往日的机械轰鸣声消失了,成群结队上下班的人群不见了,排着长队来往运煤的车辆不见了,往日繁华的矿区,如今显得死气沉沉,一片荒凉,此情此景,让一个昔日以煤矿为家,工作兢兢业业的王俊云惊呆了,他的心情非常沉重,心想自己虽患有二期矽肺病,但家中还有一个商业门市部,还能勉强维持生活,可矿上还有30多个患有矽肺病的工友,这些人是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他们大多数人,已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更有甚者过早的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些情况他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想这些人没有生活来源,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不行,我决不能丢下他们不管,怎么办,只能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求助,反应实际情况,取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从此他在家里自学法律和有关政策向法律部门咨询和业内人士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全面掌握了法律知识和政策,就这样王俊云和几名工友踏上了艰辛的评残维权之路,他托着有病的身子,骑着摩托车,走东家访西家了解情况,夏天顶着烈日风里来,雨里去,冬天迎着刺骨的寒风,踏着积雪奔走着,有时病情发作,输点液、吃点顶药骑着摩托车又不见了踪影,家里有病的妻子他顾不上,儿女的事没空管,家里人有意见,妻子有怨气,别人不理解,有的好心人问他,“老王你整天忙东忙西的,究竟图个啥?”他的回答是:“残疾人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我要为这些残疾人讨个说法。”

王俊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认准的路,九头牛也拉不回,他几年心血没有白费,终于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深切关注,多年没解决的30多名矽肺患者评残的问题得到了落实,医药费有地方报销了,患者家庭生活有了保障。由此宽城的300多名残疾人的待遇同时得到了解决,人们欢心鼓舞,奔走相告,当残疾人李长江从县残联领导手中接过残疾证书时眼含热泪,十分感激的说“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把温暖送给我们这些残疾人,我一定要克服困难,努力回报社会的关爱。”

25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