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

| 徐球

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是什么样的呢?残疾人模范的表现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推荐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

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精选篇1)

王磊,1981年出生,肢体残疾,高青县黑里寨镇毕家新村人,现任村委委员,经营一家农资商店和家庭农场。

2010年春节过后的一场意外让王磊永远的失去了右臂,命运在他身上留下了残酷的印记,让他陷入无尽的痛苦与迷茫。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励志故事。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自怨自艾不能改变命运,只有勇敢地行动起来,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王磊了解到农资销售和农村合作社的创业模式,不甘于现状的他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在残联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对多个项目进行考查,最终成立了一家农资超市。2014年村换届选举中,被村民选为毕家新村村委委员,期间参与帮助村民修路、挖河、安装路灯、接自来水……2020年,王磊又建立了一处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达300余亩,购入2台植保无人机,在满足自己种植需求的同时,为周围群众提供农药喷洒等服务,年作业量达3万余亩,得到了周围群众的高度认可。

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精选篇2)

为鼓励残疾特困人员重拾信心,陈艳不遗余力地帮助有技术、有热情、有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创业就业。2022年,陈艳了解到盲人李先生(化名)有开办按摩店的能力和想法后,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帮扶,还为他购置笔记本电脑等必备用品。李先生的盲人按摩店顺利开起来,如今他还利用网络和线下培训不断提升精进按摩技能,生意十分红火。此外,目前东昌区已有5名残疾人通过陈艳的帮扶在中医按摩、手工艺编织等领域成功创业,全部实现了经济独立。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残疾人朋友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带动更多残疾人自强不息,改善生活条件。

除了物质上的帮扶,陈艳非常注重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在她的积极推动下,通化市东昌区先后成立了残疾人歌声嘹亮团和聋哑人水兵舞队,80余名残疾人加入其中。她四处奔走联系专业教师定期训练排演,带他们登台表演。

15年的坚守让陈艳成为残疾人心中的暖阳,为他们送去光明和温暖,绘就出自立自强、丰富多彩的人生新篇章。陈艳说:从事助残事业,让她觉得很快乐,残疾人的事就是她的家事,她愿意永远做他们坚实的后盾,在助残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精选篇3)

2023年5月16日,在第33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为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给残障人士送去关怀与温暖,刘佳组织志愿者策划并助力竞秀区残联在万博举行的“全国助残日文艺汇演”活动。志愿者们在表演中蹲式为残疾儿童举话筒直到表演结束,表现出坚强温暖的志愿服务精神,同时号召了更多公众成为助残志愿者,营造出关爱与温暖的社会氛围。

2023年5月19日,刘佳再次带领众爱刘氏团队助力保定市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魅力新保定·一起去远航”残疾人文艺汇演。活动中刘佳女士接受保定电台采访:“期待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士走出家门感受社会的温暖,也期待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入残疾服务工作,让更多残疾人更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尽自己的能力带动更多人深入参与残疾人事业来。”2023年6月9日,刘佳组织员工积极参加保定市残疾人联合会七次代表大会,为会前准备及大会的指引协助保障工作。……

在助残公益活动中,刘佳用自己真心诚意的情、无私伟大的爱温暖了大家,为助残事业增添了无限活力。截止到目前,她已参与活动20余场,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残疾人的普遍赞誉。

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精选篇4)

唐国章如今不仅是白沙村残联副主席,还是一名退役军人和村民小组长,这些身份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影响力。作为退役军人,他继承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将这份精神带到了助残工作中,作为村民小组长,他更加了解村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能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力量为残疾人提供帮助。

面对自身的残疾,唐国章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他人,用实际行动传递希望。他平日里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我,并将所学所得无私地传授给其他残疾人。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残疾人重新找到了方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人关注残疾人群体,积极参与助残事业,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业余之外,他还经常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会,帮助肢体残疾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享受美好生活。

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精选篇5)

佳丽,听力障碍儿童,初入学校时,性格孤僻、自私、胆怯,不和老师、同学有任何交流,想家时,就藏在角落里偷偷的哭,上课时趴在桌上一语不发。周静不仅在课堂上耐心的与佳丽互动,连周末、节假日都放弃了,她给孩子们买喜欢吃的水果和小食品、给他们洗衣服、带他们玩游戏,佳丽生病了,带她去打针。在爱的感化下,小佳丽和孩子们逐渐打开了心扉,开始喜欢周静并且信赖她。和孩子们之间交流的障碍解决了,周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听觉训练、发音练习、认知培训……她和孩子们面对面坐着,手里拿着镜子,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做舌操,从最基本的a、o、e,爸爸、妈妈教起,让孩子们摸着自己的鼻翼、声带,感受发音,一遍、两遍、十遍、百遍……。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不停地用手势鼓励他们“不急,张大嘴”、“再来一遍”、“加油!”就这样一次次的发音、一次次的纠正,孩子们逐渐学会了说拼音、说词语、说句子,甚至不用手语也能和她对话了。佳丽妈妈激动地说:“谢谢你周老师,这些孩子有福了,跟着你就有希望了!”毕业后佳丽与健听男孩结为伴侣,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2003年8月,周静产假结束,又接手了一个新的语训班。班里有一名失聪的女孩红红,有残余听力,如果配戴助听器,加大训练的力度会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于是,周静主动找到学生家长,说了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康复计划。孩子妈妈说:“周老师,我们都是农村人,去沈阳到哪里都找不到,要不你带我们去吧?”就这样,她把嗷嗷待哺的儿子交给父母带,自己利用休息日,带着红红一家去了沈阳,专家说这个年龄再不配助听器以后说话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来的还算及时。听了专家一席话,孩子妈妈动情地说:“周老师,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的话,这孩子就完了,是你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精选篇6)

创业艰辛,困难重重。在广袤的乡野之间,王国锦的创业故事如同一曲激昂的乐章,奏响在四野八荒。他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困难与挑战,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也成就了他今日的成功。

没有经验。创业初期,王国锦处处碰壁、事事受阻,但他没有气馁。在家人的理解和鼓励下,随着阅历的增加,王国锦心中的创业热情更加高涨。

没有资金。他就从亲朋好友手里借,为了支持他,贤惠的妻子跑到北京去打工,除了补贴家庭开支外全部用来支持他创业,政府和残联还为他协调了产业扶持贷款。

没有土地。王国锦就与大堰村村两委找农户将闲置的土地、山坡进行流转,30多个日夜,王国锦拖着残疾的下肢与农户进行协商,100余场协商沟通谈判,终于签下了80余亩土地、100余亩荒坡。

道路不通。王国锦的创业起点,是这片180亩土地,这里道路不通,杂草丛生。然而,王国锦却看到了这里的无限可能。他深知,只有打通道路,才能将这片土地与外界相连,才能为他的创业之路延伸。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修建了四公里多的生产道路。

荒坡开挖。道路的修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王国锦开始着手于荒坡的开挖工作。一百亩左右的荒坡杂草丛生,但他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组织人手,利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一点点地将荒坡上的杂草和石块清理干净。经过数月的努力,荒坡终于被开辟出来,为后续的畜禽圈舍建设和鱼虾养殖塘建设奠定了基础。

残疾人模范事迹故事(精选篇7)

在牛市口辖区,有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冷主任”和“冷阿姨”的女性,她就是71岁的冷真建。冷真建曾是成都市东城区日杂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更是社区中残疾人士的贴心人,她用行动诠释了“锦爱伙伴”扶残助残的深刻内涵,被誉为和谐社区温暖的守护者。

冷真建的性格随和,无论家中事务、社区工作还是邻居间的小事,她总是乐于助人,从不推诿或拒绝。她常说:“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个人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这句话不仅是她的行动准则,也是她影响他人的一种方式。她始终认为,无论是家庭、社区还是个人,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感驱使她在退休后并没有闲下来,而是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各项事务中去。

在小区里,冷真建是一个行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不论是社区的清洁活动,还是邻里间的互助计划,她总是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其中。冷阿姨除了经常帮助小区住户解决邻里矛盾,对小区里居住的孤寡老人也是特别关注,残疾家庭也是冷阿姨热心关注的对象。冷阿姨楼下有一户已经年满100岁的全国劳模李超群老人和他残疾的儿子李茂辉,由于生活无法自理,冷阿姨经常帮助他们买菜,煮饭,还不定期的帮他们打扫卫生。他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冷孃都会积极帮忙。有一次,李茂辉的父亲生病住院,李茂辉一个人在家无法正常生活,冷阿姨干脆主动搬到李茂辉家里,担起照顾其生活的责任,直至其父亲出院回家为止。冷阿姨不光自己热心,还发动身边人帮助他们。李茂辉需要下楼的时候,她经常让自己的爱人背他上、下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她就是这样的一个热心肠的人,先做好自己,再感染他人,共建和谐社会,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5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