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事迹

| 徐球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事迹新鲜出炉,路生梅事迹有哪些要注意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事迹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事迹(精选篇1)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路生梅医生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路生梅,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生,北京市人,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她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西北革命老区的基层医院,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儿童计划免疫,大幅降低当地婴儿死亡率,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退休后,坚持定期义诊、治病救人。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2021年,路生梅入选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的“最美医生”。

80岁的路生梅仍记得那条从北京来的路,蜿蜒七百多公里,她是念着佳县二字一步一步赶来的。这些年,又因对佳县人的付出,她以领奖的方式一次一次重返北京,站在国家级荣誉的领奖台上。在她住的窑洞里却看不到那些夺目的奖杯,只有她人生各个阶段的照片。最大的一张照片是她站在古城墙上,身后是奔涌的黄河,眺望的地方正是她守候了一生的佳县。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事迹(精选篇2)

谈起1968年的那个冬天,路生梅脑中立刻响起了火车呜呜鸣笛的声响。这是24岁的路生梅第一次离开北京,对于黄土高原上医疗条件十分艰苦的小县城,路生梅只能凭借想象。火车行至西安,再转乘到铜川,往后就没有铁路线了。到佳县只能坐露天大卡车,车厢里肩贴着肩,挤满了赶路的人。土路颠簸,往车尾望去,一路都是飞扬的黄色尘土。尘土外是光秃秃的山和树,那一刻,她恍惚间有奔赴战场的感觉。

同事们对路生梅的第一印象是“小”,身形长得又瘦又小,年纪也小。路生梅对当地的第一印象,是“苦”。

医院是几排窑洞,医生不足40名。放射科只有一台x光机,只能做呼吸道和胸部透视;化验室只能做血常规和妊娠试验。试验是把妇女的尿液注入雌蛙的后腿,雌蛙在几小时后排卵,说明有喜。医院里没有试验青蛙,路生梅和化验室的大夫就跑到田间地头里抓。病人情况复杂,医生数量又少,每个人都得样样精通,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互相学,还得学护士扎针。为了精进技术,他们用彼此的手臂练习扎针,每个人手上都有好几个窟窿眼。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事迹(精选篇3)

8月12日,新一批“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公示,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出现在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公示名单中。

路生梅,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生,北京市人,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

当年,她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西北革命老区的基层医院,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

她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儿童计划免疫,大幅降低当地婴儿死亡率,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退休后,坚持定期义诊、治病救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但当祖国号召医务工作者要“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时,路生梅毫不犹豫地向学校递交了“服从分配,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申请书,“我是祖国培养的,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之后,她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

同年年底,路生梅背着行囊告别亲人,踏上从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时值寒冬,她一路西行,乘火车、搭卡车,坐在穿羊皮袄的老乡中间瑟瑟发抖。连着几日受冻、颠簸,单薄瘦弱的她终于到达佳县县城,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事迹(精选篇4)

路生梅,党的____代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路生梅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记者前去采访,她兴奋得像个孩子,引着记者观看院子里种的蔬菜、果树和鲜花,走进窑洞,布置简洁干净,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明亮而温暖……

2018年12月,路生梅完成了当初“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再次做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一转眼6年过去,她说,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为人民服务,直到生命的尽头。

采访当日上午,已至耄耋之年的路生梅身穿一件粉色运动上衣,正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为一名6个月大的百日咳患儿义诊。她一边亲昵地用话语和动作逗婴儿咧嘴笑,一边与婴儿母亲拉家常询问病情,同时拿着听诊器进行检查。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事迹(精选篇5)

50多年前,刚到佳县人民医院时,路生梅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因为病人非常信任这位从北京来的年轻医生,什么病都找她看。除了儿科,路生梅还承担起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的诊疗工作,白天工作紧张忙碌,晚上下班后,她就在煤油灯下学习,一有时间便向其他科的医生请教,渐渐成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全科医生。

与佳县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医疗条件相比,风俗习惯的根深蒂固才是最大的挑战。不科学的接生方式,孕期、产期或产后缺乏健康保护,产妇患盆腔炎、产褥感染、子宫脱垂等疾病的情况非常多;医疗常识的匮乏、陈旧保守的育儿方式导致当地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妇女和儿童的处境令路生梅心痛不已。

她踩着泥泞的道路,一次次下乡为群众讲授医疗知识,指导接生的正确方式。经过漫长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讲解与实践,同时伴随卫生系统改革,村村有保健得到实现,一批批接生员、保健员等经过培训上岗,当地妇女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有了显著转变。

然而,一桩心事却始终萦绕在路生梅心头。当时的佳县人民医院没有专门的儿科,而是把内科与儿科放在一个科室。路生梅认为县级医院应该有独立的儿科。

25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