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 徐球

“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事迹材料新鲜出炉,路生梅的行医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1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先后两次被派到北京协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进修,她看到这两所医院儿科体系非常成熟,分为小儿内科和小儿外科,小儿内科又分为呼吸、消化、内分泌、血液等科,十分专业,这对于儿科疾病的研究、特殊疾病攻关非常有益,深受触动的她认为,将儿科与内科分开是佳县人民医院的当务之急。

从西安回到佳县,路生梅很快向佳县卫生局申请创办儿科,领导很赞成她的想法,批准她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然而,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佳县财政紧张,购买一台设备要领导一级一级审批后再拨款;医生进行专业的进修需要时间;儿科医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及各种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需要时间。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办成功前前后后大概用了10年时间。

这些挫折和艰辛已被岁月的长河渐渐冲淡。谈及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路生梅仍记忆犹新。

“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不良风气影响了医务系统。我们的医生是一批批进来的,我在跟他们平时的谈话中会对职业道德有一些讲解,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以公谋私,我们面对的是贫困老百姓,不可以索要东西。”

“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2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路生梅医生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路生梅,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生,北京市人,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

她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西北革命老区的基层医院,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

她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儿童计划免疫,大幅降低当地婴儿死亡率,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退休后,坚持定期义诊、治病救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2021年,路生梅入选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的“最美医生”。

“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3

一次令路生梅震撼至今的出诊经历,让她做出了“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承诺。

那是路生梅来到佳县的第二年。有一次,她赶到一位待产妇家中,进门时,产妇已经生产,坐在一个沾满血迹的土袋子上,家人担心产妇昏迷,用力拽着她的头发,还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脐带。

“当时佳县有一种病,叫‘四六风’,病死率近乎100%,其实就是新生儿破伤风。”路生梅说,看到这样的场景,她终于知道那些新生儿破伤风是怎么来的了。

紧急时刻,路生梅冲过去抢下剪刀,一边解释,一边快速拿出医疗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

返回后,路生梅思考良久,下决心要推广新法接生、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她把“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了____。

此后多年,虽然有过离开佳县到大医院工作甚至返回北京的机会,但她最终都选择坚守初心。

路生梅说:“这里的人民需要我。既然承诺了,就不能打退堂鼓!”

“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4

只身从北京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从一名儿科医生自学成为“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的儿科……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北京姑娘”路生梅从芳华到白发,从“小路大夫”到“路奶奶”,她的承诺也从“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延续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退休至今,路生梅仍坚持义务接诊,守护一方百姓健康。她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

“走到坑坑洼洼的土路尽头,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路生梅没有料到,佳县的条件如此艰苦: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在这里交汇,自然环境恶劣;县城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守着黄河却吃水难。

夜深人静时,路生梅也曾偷偷抹过眼泪,但哭过后她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医院没有分科,虽然我的专业是儿科,但群众听说我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什么病都能看。”路生梅回忆。

为了不让患者失望,她抓紧时间学习。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下了几十本笔记,掌握了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多科知识,还学习了针灸。就这样,路生梅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5

在9月22日举办的“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2024年全国万人集体婚礼上,路生梅通过视频,为陕西榆林分会场的新人们送上了祝福:“希望你们早生儿女,科学育儿,传承血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为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尽自己应有的力量。”

当被问到如果获得一张人生的返程票,最想回到哪个阶段时,路生梅流露出天真的神情,认真重复了一遍问题,如同少女般托腮思索了一会儿,真诚地回答:“我想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1944年,路生梅出生在北京,后海有她奔跑过的足迹;角楼听过她夜晚归家时的歌声。性格开朗、说话声音清脆干净、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路生梅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高中就读于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

治病救人的理想在少女的心中萌芽。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大学毕业,响应“服从祖国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毅然接受分配,到大西北工作,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过那片黄土地。

如果说,路生梅美好纯真的年少时光是明亮的单色调,那么从踏上佳县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色彩便变得厚重斑驳起来。

经过几日的受冻与颠簸,路生梅终于抵达了佳县人民医院,满是寒意的身体已疲惫不堪,在见到所谓的“医院”时,她的心也不由得悲凉起来——两孔残破的窑洞如同两只半睁的眼睛,狭窄的街道两旁散落着坟头,人们饮的是浑浊的黄河水,吃的是粗糠。

25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