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获奖者事迹

| 徐球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获奖者事迹是什么样的呢?路生梅事迹有哪些令人感动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获奖者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获奖者事迹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获奖者事迹(精选篇1)

在佳县的初期,靠着一点一滴的成就感,路生梅挺过了艰难的适应期。她说,那段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师曾讲给她的一句话。

(路生梅:说哪怕你就在石头缝里头,你就记着你的天职,就给病人解除病痛就对了。)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路生梅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西北的黄土地发芽生根。用路生梅的话来说,她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在倾尽全力帮助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她对这里的人产生了感情。

路生梅是学儿科的,她刚到的时候,医院里没有儿科,专业队伍和治疗水平都是不足的。她多方争取支持、外出进修学习、筹集启动资金,还自掏腰包培训医护人员。1984年,佳县人民医院儿科正式成立,路生梅担任第一任儿科主任。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之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发展成为医院的骨干科室,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

(路生梅:我觉得在给病人治病,给病人解决问题,能够解决问题,那就是王道。)

走在佳县的大街上,很多人都能认出路生梅。如果把退休的25年算上,她在这里行医已经56年。谈及获得“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她反复强调:“担不起,但只要我有一口气在,能做多少我就会做多少。”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获奖者事迹(精选篇2)

路生梅,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生,北京市人,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

她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西北革命老区的基层医院,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儿童计划免疫,大幅降低当地婴儿死亡率,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退休后,坚持定期义诊、治病救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2021年,路生梅入选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的“最美医生”。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路生梅的从医故事。

1969年,路生梅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

后来,路生梅多次被选派到北京和西安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希望她能够留下来,但路生梅还是选择回到佳县,履行自己的承诺。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继续为当地老百姓进行义诊。她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她家里。当地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获奖者事迹(精选篇3)

9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前夕,《东方红》诞生地佳县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这一天,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路生梅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22时起,手机里的祝福信息不断,她一一回复,窑洞里的灯一直亮到次日凌晨2时。“‘人民医护工作者’责任重啊!我始终牢记自己来自人民,要永远服务人民,方能不负人民。”80岁的路生梅坚定地说。路生梅扎根黄土高原56年。她是路姐,是路姨,是路妈妈,是路奶奶,更是用一生兑现“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承诺的路大夫。她把青春献给这片贫瘠却充满希望的土地,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成为黄河岸边群众的“健康守护神”。

因为交通不便,得了急性病的群众在去医院的山路上去世;医生把妇女的尿液注入雌蛙的后腿,雌蛙几小时后排卵便说明妇女“有喜”;当地医生为了练习扎针技术,将自己的手臂扎满窟窿眼……“老师叮嘱我们:你们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你们的天职就是这样。”这话,路生梅记了一辈子,也干了一辈子。就这样,她选择留下来,成为当时榆林地区响当当的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获奖者事迹(精选篇4)

路生梅在北京长大,她曾经的理想是成为北京知名大医院的儿科医生。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即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西榆林佳县工作,如今已经54年。

路生梅:我已经78岁了,我在北京生活了24年,在佳县生活了54年。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条件艰苦,整个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老式窑洞,只有4个医生,2个护士。住在窑洞里,路生梅的日常用水都得靠驴从黄河里拉,沉淀后才能喝,而且每天只有一瓢。同事和老乡们主动教路生梅如何生火烧炕,还有人拿出在当时很珍贵的鸡蛋、大枣送给她。对于老乡们的纯朴和温暖,路生梅的回报是学习,学着从儿科医生成为全科医生。

一次,一个婴儿因百日咳反复窒息。危急时刻,路生梅口对口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患儿。还有一次,为了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路生梅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

路生梅:这个地方不大,你架子再大,表现再高傲,人家不买你的账。你治好一个病人,解决他的问题,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获奖者事迹(精选篇5)

20世纪60年代的佳县,满目荒凉。“群众的贫困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老乡们对生命健康的麻木状态也令我不可思议。”路生梅说。一次次的出诊经历,让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给老乡科普更多的卫生知识。1969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去十几里外的崔家畔村,为一名患有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的孩子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结了冰,路生梅的塑料鞋底被冻得又硬又脆,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害怕再摔跤,她索性半躺着从坡上滑了下去,到病人家时已成了“泥人”。

路生梅回忆:“我的新鞋变成了‘溜冰鞋’。我一边摔跤一边哭,但从没想过放弃,因为病人等着我呢。”一进屋,路生梅就发现孩子脸上全是红色皮疹,因为心衰,脸憋得发紫。她赶紧丢下药箱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并留在窑洞中守护。3天后,孩子脱险,她才离去。“老乡把家里珍贵的花生、红枣往我手里塞,还送了我一双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路生梅知道,这鞋是孩子妈妈连夜为自己做的,一针一线,是老乡对她的爱。

254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