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的称号事迹

| 徐球

2024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的称号事迹新鲜出炉,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是怎样的人物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的称号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的称号事迹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的称号事迹(精选篇1)

1972年,20岁的巴依卡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参与巡边工作,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做向导。红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沿途要翻越多座雪山、还要过冰河,经常发生雪崩、山石滚落、泥石流等情况,往返一趟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

尽管一开始不太理解父亲,但父亲一再向巴依卡交代巡边的重要性,并叮嘱一定要守护好祖国的界碑。从1973年开始,巴依卡独自给边防官兵做向导,一走就是将近40年。慢慢地,他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越来越理解父亲曾对他说过的话。父亲凯力迪别克是第一代塔吉克族党员,巴依卡接了父亲的班后,多次递交入党申请。1999年,47岁的巴依卡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塔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表示,家是塔县,国是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我倒下了有我儿子,我儿子倒下了还有我儿子的儿子,这是我爸爸说的。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的称号事迹(精选篇2)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在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叫红其拉甫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人守卫边境,给红其拉甫边防连做向导,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马上要执行边防巡逻任务,巡逻的目的地是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这一路上,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还要80多次蹚过刺骨的冰河,只能依靠牦牛引路,有时还会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

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巡逻队寸步难行。就在边防连发愁时,塔吉克族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来了。在此后的23年里,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作为向导,与边防官兵一起,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1972年8月,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带着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最后走了一次吾甫浪沟,然后把向导接力棒交到了儿子手中。

从此,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牢记父亲的嘱托,为边防官兵做向导,一干就是37个年头。从青丝走到白发,巡逻700余次,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次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是官兵眼中的“活地图”。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的称号事迹(精选篇3)

1949年 12 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成立,前往“死亡之谷”吾甫浪沟巡逻任务艰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亲迪别克·迪力达尔毅然当起连队的义务向导。此后的 23 年间,他带领边防官兵穿梭在帕米尔高原的边防线,踏遍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他不畏路途险峻,不惧自然灾害,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为祖国的边防事业默默奉献。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出生在这里,自幼便对这片广袤的土地充满深情。他目睹了边疆的壮丽与官兵生活的艰苦,心中早早埋下了守护家园的种子。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凯力迪别克勇敢地肩负起这项神圣的使命。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脚步,如同坚定的鼓点,奏响了守护边疆的壮丽乐章。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如同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安全。他的奉献,为边防官兵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他被当地军民亲切地称为边防线上的“活地图”。

然而,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将这份神圣的使命传承给了儿子拉齐尼·巴依卡,让守护边疆的精神在家族中延续。不幸的是,他为了救落入冰窟的儿童,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成为边疆人民心中的英雄。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的称号事迹(精选篇4)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是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的一位牧民。他生活的地方位于祖国西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冬季长达七个月,被视为“生命禁区”。他的父亲从1954年开始,在帕米尔高原跟随祖国的解放军战士守卫边疆长达26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21岁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也成为了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位“牦牛向导”。

边境线的路只有牦牛能走,来回一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山坡下就是河流,如果不小心掉到了河里,人和牦牛都会找不到。记得有一次,巴依卡带着边防战士骑着牦牛经过开拉阿甫河,突然一个巨大的浪头把走在最前面的他冲到了一块石头上。巨大的冲击力让他腿部骨折,痛得几乎晕过去,但在这个时候,另一名战士也被冲入汹涌的河水中。巴依卡奋不顾身的跳入水中,不顾自己的伤势,硬是把战士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但很快他就不省人事,经过数小时的抢救才挽回了生命。

在守边的数年间,巴依卡就这样无数次与死神擦肩,也无数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1986年,巴依卡的父亲病重,但巡逻任务重担在肩,在父亲的坚持下,巴依卡离开他的父亲出发去巡逻,没想到在出发几天之后,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巴依卡说:“我的爸爸很了不起!他让我懂得了党的恩情报答不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教会了我怎样像帕米尔雄鹰一样不惧艰险、守土有责。”

从1972年到2009年,巴依卡共巡逻700多次,行程3万多公里,多次在危难之中解救边防战士。他是官兵眼中的“活地图”,被边防官兵称为“帕米尔的雄鹰”。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的称号事迹(精选篇5)

受父亲巴依卡的影响,2001年,巴依卡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穿上军装,成为原喀什公安边防支队塔县大队机动中队的一名武警边防战士。拉齐尼退伍后,依旧心系戍边事业,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提孜那甫乡的一名护边员。

2021年1月4日,拉齐尼为解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年仅41岁。同年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拉齐尼去世后,政府发的20万抚恤金,巴依卡后来全捐给了灾区。

时至今日,72岁的巴依卡早已走不动巡边路,他已经14年没去过“死亡之谷”。喀什边境管理支队____王博文说,过去巡边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随着边境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如今巡逻车辆能到达的区域越来越广,再加上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的普及运用,边境管控的力度越来越强,“现在除了部分崎岖难行或大雪覆盖的山路,我们对牦牛和马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塔吉克族流传着一句话:“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王博文说,像巴依卡这样一家三代戍边的家庭并非个例。从1951年起,塔吉克族牧民就同边防战士们一起巡边护边,边防连、移____察、护边员共同树起了国境线上有生命的丰碑。

25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