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

| 徐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是什么样的呢?李振声事迹大家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1)

经过20多年的艰苦攻关,李振声和团队终于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其中,“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侵染,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品种达80多个,截至2003年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150亿斤。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小麦条锈病的难题,也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后,李振声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仅靠单一品种的推广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盐碱地治理和粮食增产。

2011年,李振声提出建设“渤海粮仓”的构想,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环渤海地区盐碱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这一构想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李振声亲自带领团队深入盐碱地一线,开展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2)

“小偃6号”作为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衍生出了80多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从而开创了远缘杂交育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和纪录。

“小偃”系列就是由李振声经过多年攻关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

1956年,25岁的李振声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陕西杨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在科学上的大胆创新——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产量的重要流行性病害,可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其有效防控是世界性难题。

“如果能把长穗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里,不就有可能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吗?”为实现这一大胆设想,李振声付出了20年的心血与汗水。

20载寒来暑往,20载孜孜以求。李振声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全部倾注在了实验室与试验田之间。面对小麦远缘杂交的重重挑战,他逐一攻克;面对质疑,他不为所动,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最终,李振声与其团队成功培育出“小偃”系列,并迅速实现了广泛推广。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3)

到陕当年,25岁的李振声恰巧遇到一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流行性病害,造成小麦产量的巨大损失。于是他决定进行小麦改良研究,萌发了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的想法。他的大胆想法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这一干就是20年。在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后,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当地还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民谣。

20年的顽强拼搏,不但使李振声在小麦育种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还在小麦育种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突破。李振声在世界上首创了一套全新的育种方法——小麦缺体回交法,在三年四代的过程中即可完成,大大地缩短了杂交育种时间。李振声的这一成果,得到了世界各国遗传学家的高度重视。

1986年,李振声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站在了世界同行面前,主持了在西安召开的“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研讨会”。1987年,李振声被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虽然担任了领导职务,但他仍然继续着小麦基因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4)

小麦远缘杂交成功后李振声并未就此止步,他深感育种过程过于漫长于,是另辟蹊径带领团队创建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用三年半时间就选出了优异种质,大大地缩短了远缘杂交育种时间。

2007年2月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的重大建设,李振声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却说“国家给你这么高的荣誉你怎么来向国家回报?”

那时75岁的李振声再次出发这次的任务是向盐碱地“要粮”他带队培育出的耐盐碱小麦品种5年增粮200多亿斤。

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再次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构想——通过种草养畜实现我国环渤海地区1000万亩滨海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来解决我国盐碱荒地利用与当前严重依赖进口饲料粮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5)

李振声苦苦思索解决之道。从事牧草培育研究的经历让他有了大胆的设想:牧草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强,是很好的抗病基因库,如果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就有可能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然而,让亲缘关系较远的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绝非易事,面临一系列科学难题。李振声和团队迎难而上,通过反复实验,选取长穗偃麦草进行重点研究。

他们曾每天步行往返20里路,去试验田查看苗情;他们冒着大雨细心播种,收麦、拉车、脱粒也都亲力亲为;杂交品种不能发芽,他们蹲在田里逐株排查;面对质疑,他们不为所动,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年攻关,李振声和团队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其中,“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侵染,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品种达80多个,截至2003年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150亿斤。

李振声还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将原本需要数十年的远缘杂交育种过程缩短至3年,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

25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