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院士事迹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院士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永志事迹大家想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院士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院士事迹(篇1)
2024年6月17日上午9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火箭院第六任院长王永志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6月11日14时51分,王永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他,火箭院第六任院长,曾任火箭院总体设计部主任、型号产品总设计师和总指挥、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等,铸国防利剑、扬中华国威;
他,参加并主持6型战略战术火箭、2型运载火箭和“神舟”系列飞船设计研制工作,均交出“圆满成功”的答卷;
他,自称“一生干了三件事,三件事干了一生”,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不断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用满腔赤诚报效祖国。
他,就是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王永志。
年少时,目睹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保家卫国的英姿从而坚定航天报国的志向,国外求学毕业后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一心回归祖国,王永志怀揣航天报国的志向,从火箭院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之后,他不断成长、快速成才,在投身航天事业的几十年时间里,为国防事业披荆斩棘、为载人航天事业开疆拓土。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院士事迹(篇2)
王永志院士,1932年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一个贫农家庭,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并入北航),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导弹设计专业。由于成绩优异,莫斯科航空学院曾劝王永志留下攻读研究生,这是该校破例让一位外籍学生留下来在这个保密专业继续深造。而那时,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艰难中蹒跚起步,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所有专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遇到极大困难,祖国急需用人。王永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投身祖国航天事业。
1964年,他在我国中近程导弹研制工作中崭露头角。当时,刚30岁出头的王永志第一次进入发射场,导弹射程不够的问题困扰着在场的每一名发射人员,因打不到预定的位置,许多人提议在导弹燃料箱里再多加一点燃料,而王永志却大胆地提出解决方案:泄掉一部分燃料。他的逆向思维得到钱学森的认可,钱老听完他的计算后,把该导弹的总设计师找来说:“那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由于采纳了王永志的意见,之后打的3发都达到了预定射程。随后,王永志参加了我国中程导弹的研制。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院士事迹(篇3)
六月的戈壁滩,骄阳似火,热浪翻滚,导弹发射进入倒计时后,焦急的科研人员等到的却是一份告急报告。
“在烈日暴晒下,推进剂的温度急剧升高,发射基地报告显示,温度升高之后射程不够,让我们赶快想办法!”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人站了出来。
“我提出建议,把多余的酒精泄出来一些,减少自重,就可以打出去了。”
大家惊异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这个年轻的、现场军衔级别最低的中尉脸上,专家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到发射场的时候是中尉,在试验队里是最低军衔。当时我的建议谁都不同意,说这不是瞎扯嘛,本来射程不够能量不足,还要卸泄燃料。他们都不同意。”
初生牛犊不怕虎,眼看导弹无法发射,王永志情急之下,想起了坐镇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钱学森,于是壮着胆子敲开了他的房门。
“我就鼓起勇气去找他,从物理原理到具体怎么分析计算,计算结果多少,都仔细地说了一遍。钱学森想了想说,你这个年轻人的意见还可以,就按这个办!”
随后,“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准确命中目标。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院士事迹(篇4)
在当时王永志的心目中,飞机是最尖端的武器,他埋头苦读,1952年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23岁的王永志顺利通过留学生选拨考试,从北京坐了7天8夜的火车前往莫斯科,就读于世界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制造专业。
两年后,组织上突然通知他,要改学火箭专业。王永志二话不说坚决服从了国家战略的需要。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有些许忐忑,毕竟火箭专业是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此时,____在苏联接见留学生时的讲话,让王永志吃了一颗定心丸。
1961年3月,作为全班唯一的优秀毕业生,导师破例挽留他,想让他继续读研究生。此前,导弹是保密专业,苏联从不招收外国研究生,然而王永志却婉言谢绝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机会”,毅然回国,并立刻加入到我国自行设计火箭的科研队伍中。1964年6月底,王永志第一次走进了大漠戈壁的导弹发射场。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院士事迹(篇5)
1969年,王永志从中程导弹的研制队伍中被抽调出来,参加全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后来被任命为该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在全程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全箭试车遇到了难题,为此他提出建议:搞分段试车,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测试。按照他的建议,试验取得成功,不仅节省了大量投资,还赢得了时间。1971年9月,在准备发射时,因天气原因,指挥部一时难以决定是否按期发射。当时推进剂已经加注,如不发射,火箭有报废的危险,王永志仔细分析了云层对光测的影响,认为可以采用雷达测量和无线电遥测加以解决,并建议加快发射准备工作。于是,全程运载火箭得以如期发射并取得成功。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军工单位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的科研事业单位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企业转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个体制转型的困难时刻,王永志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他一上任就定下4个工作目标:一是保证已有型号研制任务;二是拓展研究院的型号任务;三是开拓对外发射服务市场,为国际社会作贡献;四是在航天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布局规划民用产业项目,为研究院的生存找出路。这4个目标为处在低潮期的研究院找准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