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的事迹材料新鲜出炉,王小谟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
王小谟说,雷达事业的重大意义,就是要为国家站岗放哨。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今中国电科14所),从事雷达研究。
雷达被称为国防“千里眼”。上世纪60年代起,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研究的前沿领域。此前,14所已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只留下一摞资料。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
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小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为国争光!”一番苦心研究后,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当时世界领先的脉内扫频方法,为日后的雷达研制打下基础。一年后,英国才提出同样的技术方案。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
科学家王小谟,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王小谟先生又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王小谟先生的一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是追求科技报国、矢志不渝的一生!
他的事迹,不仅激励着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
一架“背”着“大蘑菇”的飞机,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引领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播音员激动地说:
“空中方队过来了,带队长机就是我国自主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警2000预警机,我们的蓝天骄子!”
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观众面前,公开亮相!
观礼台上,王小谟指着飞机,眼含热泪。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3】
王小谟的一生,是与雷达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
1961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从此,他就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在那个物质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王小谟没有退缩。
他选择迎难而上,挑起了三坐标雷达总设计师的重担!
他带领一批技术骨干,披荆斩棘,历经艰辛,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部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三坐标雷达!
这一创举,使我国一举进入三坐标雷达技术世界先进行列。
这一成就,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更实现了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跨越!
然而,王小谟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他深知,科技的自立自强才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上世纪末,在海湾战争中,预警机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预警机领域,中国一定要迎头赶上!
于是,他毅然决然带领团队,开始了国产预警机的研制工作。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4】
预警机被称为“空中帅府”,战争中拥有了预警机,就如同“深夜用肉眼看见20公里外有人划了根火柴”。上世纪90年代时,预警机已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1992年2月,王小谟调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开启我国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当时,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一部分人认为需求紧迫,“造不如买”;王小谟等人则主张自主研制。
“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一旦战争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最终,国家决定“两条腿走路”:一边引进国外产品以应急需,一边与外方合作研制国产预警机。
作为中方技术总负责人,王小谟深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坚决主张并部署安排国内同步研制。其间,他在国际上首创了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5】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爱国军官家庭。抗日战争期间,尚在幼年的王小谟跟随父亲辗转后方,坚持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小谟随家人返回上海,就读于上海虹口小学。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王小谟同家人奔赴解放区,移居北京。1956年,王小谟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现中国电科14所)。
在14所期间,王小谟在总体室工作,参加了408雷达的研制,并担任了583三坐标雷达专业组副组长,参与了国内研制583雷达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设计。“____”期间,王小谟受到冲击,583三坐标雷达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王小谟调离原技术岗位,被安排到14所计算机房当机房管理员。王小谟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计算机的机会,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计算机的原理与运用,这使得王小谟成为我国较早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并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383雷达时率先采用自动化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