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

| 徐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新鲜出炉,李振声事迹大家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通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篇1

“新中国让我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儿时从不敢想的事。”李振声说,“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国家作出回报。”

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少年时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饥荒,人们以树叶树皮、蒜皮葱根充饥的场景令他至今难忘,他深切体会到粮食的宝贵,立志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1951年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从事牧草栽培研究。1956年,他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奔赴陕西杨凌工作。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更棘手的是,将外来抗病小麦与本地小麦杂交培育抗病新品种需要8年左右,而小麦条锈病让这些新品种失去抗性平均只要5年半。

李振声苦苦思索解决之道。从事牧草培育研究的经历让他有了大胆的设想:牧草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强,是很好的抗病基因库,如果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就有可能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篇2

93岁的李振声已经数不清他到底去过多少块麦田,他的很多工作照,背景都是清一色的麦田。

“对我来说,我已经把我的年华献给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黄土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曾对记者这样说。在70余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始终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而不懈努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李振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称号。

“小偃6号”作为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衍生出了80多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从而开创了远缘杂交育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和纪录。

“小偃”系列就是由李振声经过多年攻关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

1956年,25岁的李振声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陕西杨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在科学上的大胆创新——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篇3

1964年6月14日,连续40天阴雨后,天空忽然放晴。实验田里的1000多份杂种几乎全青干了,只有一个保持着金黄色,这就是后来功勋卓著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55-6”。

从1956年开始远缘杂交研究到1978年已经是第22个年头。“当时坚持下来真不容易。”此时,他们育成的“小偃4号”小麦新品种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8年,李振声主持的“小麦与偃麦草的远缘杂交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80年代初,课题组先后育成了“小偃5号”“小偃6号”新品种,小偃系列品种作为陕西省小麦骨干品种长达16年以上。素喜面食的陕西关中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吃面,种小偃。”其实,何止陕西,在我国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10余个省市,该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5亿亩,增产小麦80亿斤,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篇4

李振声的大事业不仅在小麦育种上,还体现在对国家农业安全的战略规划上。

20世纪8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出现三年徘徊,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只有到田里去,到群众中去。”李振声与中科院农业专家,通过翔实的实地调研,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此后,李振声组织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打响了农业科技的“黄淮海战役”。

项目实施的6年中,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与李振声提出的500亿斤的预计非常吻合。

2005年在博鳌论坛上,李振声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10年前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逐一批驳,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2011年,围绕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产的实际,李振声把目光投向环渤海三省一市中低产田上,牵头提出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以长穗偃麦草为亲本培育的耐盐小偃麦新品种“小偃60”成为渤海粮仓示范推广的主导品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篇5

他曾在祖国西北耕耘31载,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他曾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助力我国粮食大幅增产。

在70余年的科学生涯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始终把“回报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而不懈努力。

年逾九旬,已不能亲自去田间地头,但李振声依然心系科研。他经常向学生了解远缘杂交小麦育种最新进展、“滨海草带”建设情况,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李振声十分推崇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这句名言。这句话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育种工作的写照。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篇6

1987年6月,李振声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我国粮食产量已出现连续3年的徘徊不前。如何进一步增产?李振声经过3个月的调研,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随后,他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被称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这项工程实施6年,为我国增粮504.8亿斤。

1995年,为打破我国粮食生产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声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的报告,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

2003年,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李振声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接踵而至,但他没有止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进事迹篇7

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在我校工作和生活了31年的校友李振声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

李振声,1931年2月生,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遗传学家。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陕西杨陵,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后来的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陕西省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前身,我校合并组建中的两所科教单位)工作,开始了在学校长达31年的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生涯,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世纪80年代,通过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育成的“小偃6号”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超150亿斤。首次创制了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提供了新途径。2011年向科技部建议并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实施。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25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