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的事迹范文

| 徐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的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王永志做出了哪些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的事迹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的事迹范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的事迹范文篇1

东风二号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4年6月,导弹发射在即,却遭遇技术难题——西北戈壁的高温天气导致推进剂膨胀,导弹无法达到预定射程。

现场专家绞尽脑汁,都在考虑用什么方法再给导弹多添加点推进剂。这时,王永志站了出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从导弹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可达预定射程。”

本来射程就不够,还要往外泄燃料?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想法是天方夜谭。

问题解决不了,导弹就无法发射。情急之下,年轻气盛的王永志鼓起勇气敲响了发射场技术最高决策人钱学森的房门。

仔细听完王永志的想法后,钱学森把导弹总设计师叫来:“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呼啸着点火起飞,果然命中预定目标,飞行试验验证了王永志建议的正确性。

这年,仅32岁的王永志开始在导弹研制领域崭露头角。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的事迹范文篇2

决策的关键时刻,王永志代表火箭技术研究院立下军令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

一些外国同行都认为他“疯”了,在他们看来,“没有三四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王永志带领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18个月,24小时不停工,全箭24套44万多张设计图样、120多个工艺攻关项目、5000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300多项大型地面试验、20项技术难题,都被顽强攻克了。

1990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终于提前一天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并于1990年7月16日首飞成功。

中国航天人创造了18个月研制一枚新型火箭的国际航天新纪录。从立下军令状到火箭成功发射,王永志的体重整整减了11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的事迹范文篇3

“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和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面对国际上的技术封锁与国内的重重困难,王永志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迎难而上,让中国航天事业在短短十年间跨越了国外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呼唤新作为。要坚决摒弃“安逸”心态、拒绝“等靠”思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____稳定的第一线、为民服务的最前沿担当作为、攻坚克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的事迹范文篇4

科学家精神贵在不畏艰难、敢于突破。面对知识的严格保密要求,他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记忆力,将知识内化于心,这不仅是对自我能力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国家利益的高度负责。

科学家精神贵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提出的“归零”制度,体现了对航天事业极致追求的态度。他深知,每一次的发射都承载着国家的重托,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飞云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这是王永志对航天事业的豪情壮志,也是他对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的生动写照。他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以航天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勇往直前,探索未知,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的事迹范文篇5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当时已经60岁的王永志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他带领航天人创新攻关,蹚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为了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神舟飞船从设计之初就瞄准国际最高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

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是载人航天活动的重中之重。王永志提出航天安全“双想”和“归零”制度,强调从源头查找问题,决不带任何隐患上天,成为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骄人的成绩让王永志倍感欣慰:“我们一直是安全的。”他的妻子王丹阳说:“今年上半年,他的身体已经不能自由行动,眼睛也已近失明,可他仍不停地念叨着天上的事、登月的事。”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溘然长逝。天上那颗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王永志星”,寄托着人们对他的怀念。

25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