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教育家先进事迹

| 徐球

今年张晋藩教育家先进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张晋藩是怎样的一位人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张晋藩教育家先进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晋藩教育家先进事迹

张晋藩教育家先进事迹(精选篇1)

张晋藩,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7月生,山东龙口人,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范式。他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是新中国首批法学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博士生百余人。

70多年里,张晋藩把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法律史学,贡献给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人、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

他用学术研究建立起中华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是历史,面对的是现实;中国法律史学的生命力之一,就在于为现实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他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律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创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

张晋藩教育家先进事迹(精选篇2)

他深耕法史,著书立说,让中国在世界法制史发展的进程中有了自己的声音。

他严谨治学,开风气之先,为发展中国法制史载欣载奔。

他兼容并包,立德育人,推动中国法制史学科桃李满天下。

70多年里,他把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法律史学,他就是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晋藩。

他是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出版60余部专著、主编20余部中国法制史教材,培养了我国第一届法制史专业博士生,培育出百余名博士毕业生。

在70余年治学育人生涯中,94岁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始终秉持“不偷懒、不自满”严谨态度,多年来甘愿坐“冷板凳”,“从不敢说一句狂话”。

张晋藩教育家先进事迹(精选篇3)

为国家富强而读书,是张晋藩从小立下的志向。

“1930年我出生在沈阳。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殖民统治下度过的,那时历史课不教中国的历史。”张晋藩回忆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

“祖父因饥荒过世。战乱频仍,想买一口棺材都没地方买。幼年时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激励着我要为国家富强好好读书。”张晋藩说。

1949年7月,张晋藩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此后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当初,在不少老师和同学眼中,资质出众的张晋藩就读冷僻的法制史专业有些屈才。但是,在酷爱读书尤其是爱读史书的张晋藩看来,这个选择真是天大的幸事。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古代法律的内容精彩纷呈,传承中华法制文明,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在法制上所体现的坚韧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内在的潜能。”张晋藩说。

张晋藩教育家先进事迹(精选篇4)

张晋藩教授出生于1930年,从事中国法律史教学和研究70余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曾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法制史学带头人,他主持的《中国法制史》课程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张晋藩教授出版了20余部教材、60余部专著,合计发表430余篇论文(独著380余篇)。他耗时19年,组织编写了《中国法制通史》;耗时23年,组织编著了《中华大典·法律典》;耗时16年,组织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他之所以能够坚持完成这些项目,就是为了发展中国法律史学,弘扬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把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中心牢固地建立在中国。

张晋藩教授以确凿史料论证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诸法并存,民刑有分”的,打破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刑法、没有民法的理论,修正了中国学术界在西方中心论影响下不承认中国固有民法的认识。

9月16日,94岁高龄的张晋藩教授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首先要归功于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祖国。党和国家给予了我太多。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全力以赴把法制史的学问做好。”

张晋藩教育家先进事迹(精选篇5)

70多年里,张晋藩把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法律史学,贡献给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人、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

他用学术研究建立起中华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是历史,面对的是现实;中国法律史学的生命力之一,就在于为现实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他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律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创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

在中国法律史上,张晋藩做的是“但开风气”的工作,却自谦“不为先”。“不自满、不偷懒”是他做学问的座右铭。

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