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

| 徐球

今年“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李振声大家认识吗?李振声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精选篇1)

资料显示,李振声,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2月生,山东淄博人,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九届全国____委员。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系统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

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辟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精选篇2)

李振声一生追求的梦想和袁隆平一样,也是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他之所以有这个梦想,同样与饥饿有关。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1岁那年,当地遇到连续大旱,村里人把树皮都吃光了。因为饥饿,他的父亲也患上严重的胃病。

当时,年幼的李振声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去中药店为父亲拎回一包药来。不幸的是,父亲饥饿的眼睛注视着他长到13岁,便永远离他而去。父亲留给李振声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记忆,便是那双饥饿的眼睛!

饥饿伴着李振声渐渐长大。在饥饿的煎熬中,李振声坚持选择了读书。李振声的家中,挂有两副对联,一副是:“知足者常乐,能人者自安”。另一副是:“聚钱财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这是父亲的家训,也是父亲的遗言。所以靠着哥哥在济南一家店铺当伙计和亲戚的帮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李振声一直坚持读到高二。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精选篇3)

李振声,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出生于山东淄博农村。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致力于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振声系统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其中“小偃6号”最为著名。该品种具有耐强光和干热风等特性,在陕西、山西、河南等10多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达数亿亩,增产小麦超过百亿公斤。他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辟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这些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进步。

李振声不仅关注小麦育种研究,还高度关注我国粮食生产。他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针对中低产田进行治理,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他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针对盐碱地增产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精选篇4)

李振声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领域的大胆设想和成功实践,体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李振声始终将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参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实践。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推动中低产田治理和盐碱地增产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振声多次强调科研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集体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荣誉。在小麦育种研究中,他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攻克难关,最终取得了丰硕成果。

李振声对待每一件事情都严谨认真、谦虚谨慎。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将荣誉归功于集体和团队。这种高尚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精选篇5)

他曾在祖国西北耕耘31载,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

他曾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助力我国粮食大幅增产。

在7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把“回报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而不懈努力。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李振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李振声先生一辈子将‘回报祖国’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在为‘让百姓都有饭吃’耕耘努力。”谈及自己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远缘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童依平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钦佩和敬意,“这次党和国家把‘共和国勋章’颁发给他,不仅是对李先生科学贡献的充分肯定,更体现出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精选篇6)

粮稳天下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北京到大西北,再到环渤海,李振声响应祖国的号召,始终扎根麦田,不仅培育出了抗病、营养高效、耐盐碱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还凭借高度敏锐的眼光为国家粮食安全出谋划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为推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在陕西小麦种植农户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吃面,种小偃”。小偃是什么?这些珍藏在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里的小麦种子样品,是新晋通过国审的耐盐、抗旱、高产品种“小偃60”。它是我国过去广泛种植的高产抗病小麦“小偃6”的衍生品种。

“小偃”系列品种的出现为我国的小麦种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的培育离不开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范文(精选篇7)

条锈病有小麦癌症之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小麦一旦染病,严重时就会减产30%到50%,甚至绝产。为了攻克这一难题,1956年,农学专业的李振声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前往陕西杨凌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他在祖国的大西北一待就是30多年。

“农民在地头上哭啊”,看见不少农民在地里抱头痛哭,李振声的心被狠狠刺痛了。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脆弱。野草没有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比之下,李振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通过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着手研究,有三道难关挡在他面前。第一,杂交不亲和。也就是很难实现杂交。第二,杂交种不育。后代像骡子一样没有生育能力。第三,后代疯狂分离。即抗病性状在后代中很难保持。

困难重重,但他下定决心要把事情干到底。之后,李振声人生最宝贵的20年青春就是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度过的。

250215